佑子出生第一個月,每天除了吃吃睡睡,就是偶爾醒來看看我,看看天花板。比佑子早一個月出生的鄰家小哥哥,每天卻是黑白顛倒,哭鬧個不停。寶媽們聊天時,我總一臉幸福地說:"我生了個天使寶寶。"
可現實打臉太快,離佑子滿月還有2天的時候,她開始了第一次哭鬧。有多嚴重呢?那感覺,就像有人一直狠狠地掐著她不放手,把我的心也揪得直顫抖。之後2個月,她就這樣整晚整晚的哭鬧不睡覺,我也就這樣陪著她熬了幾個月的夜,人都瘦了一圈。
為什麼小嬰兒會有這種"一月睡,二月哭,3月攢肚"的說法呢,有什麼科學依據嗎?其實,還真有!《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中,對小嬰兒的睡眠模式和發育特點做了詳細說明,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下吧!
01嬰兒睡眠的真實情況是怎樣?
即使佑子在1月內睡得很多,但其實她的睡眠周期很短,不會像我們大人一樣一覺睡上8、9個小時。而且我們在帶寶寶時會發現,他很容易就醒了,似乎睡得特別淺。他們的睡眠規律到底是怎樣呢?
01睡眠分2種模式
我們晚上睡早上醒,一覺睡到大天亮,是不是睡了一個整覺呢?其實不是,是2種睡眠模式交替出現的。
①非快速眼動階段
這一階段,也可以說是我們進入了"深層睡眠"。因為大腦此時已經休息,眼球停止了活動。你現在處於沉睡狀態,全身放鬆,呼吸均勻。
②快速眼動階段
這階段也被稱為"淺層睡眠",雖然我們睡著了,但眼球會在緊閉的眼皮底下活動,大腦也沒有真正休息。你可能會做幾個夢,也可能會翻身抓被子,還可能無意識看看現在幾點。然後接著睡著,再次進入深層睡眠。
02"1月睡"是因為睡眠周期短
我們大人的深層睡眠會在6小時左右,淺層睡眠約2小時,所以白天醒的時間長。但嬰兒不一樣,他們的深、淺層睡眠一般一個小時就交替一次。20分鐘進入沉睡後,沒多久便進入了淺睡。
他們醒來後很難再接著睡著,一般會玩一會,吃會奶,然後再進入夢鄉。這也就是1月寶寶為什麼會頻繁醒來,但又似乎整天都在睡覺的原因。
03寶寶需要睡多久呢?
新生兒睡眠周期短,跟他們要醒來吃奶有很大關係,需少吃多餐。
剛出生時,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為14-18小時;3個月以後,一般為14-16小時;6個月到2歲,則為12-14小時。
隨著月齡的增大,寶寶身體機能逐漸變強,他們的睡眠會越來越規律。晚上沉睡時間越長,白天醒來的時間也就越多,慢慢就告別了"一月睡"的狀態了。
02愛哭鬧的孩子,可能是腸痙攣
美國兒科學會用"3法則"定義腸痙攣:一天至少有3個小時,每周至少有3天,至少持續3周但小於3個月。
佑子從一月"天使"寶寶,到2月直接轉變成"哭鬧"娃。每到晚上開始鬧騰,要抱著,一躺下睡覺就哭。或者莫名其妙就哭,越哭越兇的那種。醫生告訴我說,這是"腸痙攣"。那麼,寶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美國兒科學會給出3種常見原因:
1、 胃不舒服
2、 食物或奶粉過敏
3、 大哭後吸入空氣腹脹
遇到"2月哭"寶寶,你不妨試著這樣做,能一定程度緩解:
①多豎著抱寶寶,少讓他躺
寶寶如果胃不舒服,躺著很容易吐奶。我們在餵奶時儘量半豎抱著他,有重力的作用,能減少奶從胃裡返流。餵完奶也不要立即讓他躺下,豎著抱半小時,讓他先消化一部分。胃舒服了,他也就能減少哭的次數。
②餵完奶後記得拍嗝
寶寶吃奶時容易吞進空氣。餵完奶後將他豎抱在胸前,輕拍背部,記得由下往上拍,能有效把胃裡空氣出來。如果是餵奶粉,那喝完幾十毫升就拍一拍他。
③及時回應寶寶的哭聲
我帶佑子時,很多長輩就好心勸我:"寶寶哭了不要立馬抱,讓他自己哭一會就好了。"結果娃越哭越兇,越鬧越嚴重。寶寶哭得時間越長,他吸入的空氣就越多,腸痙攣就越厲害。
保持我們做媽媽的本能,孩子哭了,立馬回應他。看他是餓了、尿了還是哪裡不舒服了。被及時回應的孩子,往往哭鬧得更少。
④檢查過敏源
母乳餵養的媽媽,會因為吃了容易脹氣或者過敏的食物,導致寶寶胃不舒服。如果寶寶平時不哭鬧,在某次喝了奶後突然哭得厲害,那媽媽就要檢查一下是不是自己吃錯東西了。
奶粉餵養的寶寶,則有可能是對奶粉中的乳糖不耐受而過敏。小嬰兒腸胃發育不完善,對牛奶或豆類中的乳糖消化能力差。這時候媽媽可以考慮換一種低過敏奶粉。
⑤用"I love You"手勢撫摸
寶寶哭鬧厲害,試試溫柔撫摸。將你溫暖的手掌放在寶寶肚子上,從寶寶左側(你的右側)由上往下劃出"I",使腸胃中的氣體往下走。然後再從上往下劃出倒"L"型,再劃出一個倒"U",按逆時針方向幫寶寶排出氣體。
在寶寶2個月時,多留意過敏源,使寶寶胃部處於舒服的狀態,最後及時幫他拍嗝排氣。經過這一些列操作,寶寶能很大程度上減少哭鬧,也就好帶多了,媽媽能輕鬆不少。
03攢肚直接影響寶寶便便
崔玉濤曾科普:寶寶滿月前後至兩個月一段時間,由於消化能力的提高,對食物吸收能力加強,產生的食物殘渣變少,會出現幾天才一次大便的現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攢肚。
剛出生時,嬰兒的便便是黑色的,也就是胎便。之後會轉綠,一兩周後,便便的顏色轉黃,然後就基本上保持這個顏色了。
由於母乳天然具有促進排便的作用,所以母乳餵養的寶寶大便次數更多、更軟、顏色也更黃。而吃奶粉的寶寶相對次數會少一些,也偏硬,顏色偏深。過一段時間後,寶寶就會有長時間不拉便便的現象。有些寶媽分不清楚,寶寶到底是攢肚還是便秘呢?
01一招分清攢肚和便秘的區別
沒有攢肚之前,寶寶拉便便跟我們腹瀉時的情況很像,而且一天會有2-5次。攢肚後,排便時間間隔延長,但是很順利,不會有乾結的現象。如果寶寶好幾天都沒有排洩,但是吃喝玩睡不受影響,不難受,那就應該是攢肚。
如果寶寶每次拉都很困難,一點點往外擠,很不舒服,排出來的便便很乾燥像一粒粒小硬球。即使每天排,也是便秘了。
02如何應對
如果寶寶是正常攢肚,那恭喜你啦,寶寶發育又進入了新的階段,我們正常餵養就好。如果寶寶是便秘,那母乳餵養的寶媽就要考慮調整自己的飲食,多吃一些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比如:
雜糧:燕麥、豆類;蔬菜:菠菜、西藍花、豆苗等;水果:獼猴桃、桑葚、草莓等。
寶媽入口的食物,直接影響母乳寶寶的身體健康。所以,為了寶寶,我們在母乳期,特別是前幾個月,儘量飲食清淡,吃利於消化的食物。寶寶健康,做媽媽的才能安心不少。
04佑子媽說幾句:
俗話說寶寶"一月睡、二月哭、三月攢肚",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這跟寶寶的發育節奏有很大的關係,睡眠模式、腸胃功能以及各項能力的發育,都影響著他們的行為。
要想在養育路上更輕鬆,寶媽們就得先了解他們,才能找到對應的方法解決難題。點擊關注@布穀媽媽,每日一篇科普原創,育兒問題說清楚。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