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Eevee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每逢「雙十一」、「6.18」這樣的大型消費節日,眾多八爪魚朋友們總會忍不住剁手買買買,隨即直呼窮到吃土……作為我這樣一個耿直小夥伴,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恨不得立刻把手中的膨潤土寄過去江湖救急(包郵是不可能包郵的)。
一包「秀色可餐」(並不能吃)的膨潤土 | Eevee拍攝
「吃土」,得講究
但是作為常年吃土的專業人士,在吃土這件事上,必須得扳回一城,剁手可以輸,但吃土不行,而且要吃得優雅,吃得明明白白。
要知道,中國的土壤有60大系(比8大菜系可是多了去了),3246種,它們的口味與特色各不相同[1],想要吃全,你大概要走遍大江南北,踏上漫漫尋味之旅……
如果你完成了吃土界的終極目標,請為我做一道真土大陸圖,感激不盡 | 中華小當家
在這之前,你可能會遇到幾款市面上常見的「旗艦土」:
高嶺土:得名於景德鎮高嶺地區,是燒瓷器的好材料。也有另一個名字是「觀音土」,饑荒年間就有災民用它果腹。
景德鎮瓷器 | Wikimedia Commons,Liuxingy / CC BY-SA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膨潤土:傳說中的蒙脫石散(沒錯,就是那個「思密達」!),性能出眾,素有美名「萬能石」之稱。
蒙脫石散 | 愛康多網上藥店
硅藻土:遠古硅藻遺骸形成的沉積巖,種花蓋樓不可或缺,還可以用作動物飼料添加劑(沒錯,動物也吃土)。
硅藻土 | Wikimedia Commons,James St. John / CC BY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不過,這些土雖然名聲響亮,但其實更貼近礦物,算不上是真正的「土壤」。吃起來多半也沒什麼滋味。
學界普遍認為,一款合格的「土壤」有四種核心要素:礦物、水分、空氣和有機物質(包括各種生物)[2]缺一不可。
說白了,也不是隨便什麼土都能「色香味」俱全的。
吃土這件事,講究!
土中精華:土壤生物
終於,你不辭辛苦找到了原生態、純天然、無汙染、野生的新鮮土壤。你激動地捧起一把,感受著迎面撲來泥土的 「芬芳」 ——嗯,對味兒!
這種「芬芳」源自土壤中僅佔5%的有機物質——你聞到的可能是腐植酸、富裡酸和腐黑物的香氣,而那種雨天散發的濃烈泥土芬芳,源自土壤中放線菌產生的土臭素。
土壤成分表 | Eevee製作
當然,只聞聞味兒是遠遠不夠過癮的,你還要會一會土壤裡的「乾貨」——土壤生物。它們才是土壤精華中的精華,吃土大餐中的靈魂主角,讓你一吃土就停不下來的撓人小妖精。
猜猜看,一勺下去,多少個靈魂會被你吃進肚裡 | Yuki拍攝
看不見的「佐料」:單細胞生物
從數量上來說,細菌、真菌這兩大類微生物在土壤裡佔有絕對的優勢,每克土中就有約幾十億個細菌[2]。
土裡的餃子皮兒放線菌,建議蘸醋食用 | https://eol.org
原生動物在土壤中數量也很驚人,你可以輕鬆地從各類土壤中吃到原生動物三大巨頭:變形蟲(Amoebozoa)、纖毛蟲(Cillates)、有孔蟲(Retaria)。
兩種不同的甲變形蟲(Thecamoeba sp.),體型從幾十微米到百微米不等 | Eckhard Völcker & Steffen Clauß. Penard.de.
從羅漢鬆土壤中發現的某種纖毛蟲,非常活潑的小傢伙 | 寧波海關技術中心植物檢疫實驗室
華麗孔錘蟲(Clathrulina elegans)是一種分布非常廣泛的有孔蟲,不同焦距下可以看到它別樣的外表 | Eckhard Völcker & Steffen Clauß. Penard.de.
細菌、真菌(部分)、原生動物這類單細胞小傢伙們數量雖多,但質量太小,吃下去渾然不知其味。想要進一步提升口感,多細胞生物不可或缺。
素食者的福利:植物與大型真菌
有土壤的地方,植物總不會缺席。如果你喜歡吃素,那麼土壤中新鮮的苔蘚、蕨類植物等能夠合你的胃口。
生長在土壤表面的苔蘚 | Yuki拍攝
愛吃堅果的朋友,還能品嘗到各種植物種子。
某種列當種子,非常之小,且都登上了檢疫黑名單 | 參考文獻[3]
更不用說各式各樣無毒/有毒的大型真菌(蘑菇)。
一根美味的野生雞腿菇 | Yuki拍攝
入門級小菜:線蟲
葷素搭配,滋味數倍。年輕人吃土,無「肉」不歡,上硬菜!
各種門類的後生動物(「肉類」)能讓土壤的口味變得更加鮮美。鑑於機敏的脊椎動物看到流著口水的你早就逃之夭夭了,我們就重點聊聊那些你吃土時不會錯過的小可愛(蟲族)。
先來看看土壤蟲族的扛把子選手——線蟲。它們大多是身長1毫米左右的線狀蠕蟲。每平方米土壤中的線蟲可超過100萬條,佔到土壤多細胞生物的八成左右[4],是不折不扣的土中「大戶蟲家」。
各類土壤線蟲的「大頭照」(標尺:10 微米),它們的食性各不相同。如上圖中,A-D:吃細菌,F:專業吃肉,E,G,H:多食 | 寧波海關技術中心植物檢疫實驗室
不同於臭名昭著的寄生線蟲蛔蟲,這些形形色色的土壤線蟲大多無害,在維護土壤生態中功不可沒。
整個土壤生態中當仁不讓的主角——線蟲。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
教你學吃土:環節動物
如果你在吃土的時候吃到了其他正在「吃土」的生物,也不必感到奇怪,相遇就是緣,請虛心向它學習。
蚯蚓這樣的環節動物就是常見的吃土客。不過,你更容易吃到的環節動物可能是線蚓(Enchytraeids,通常專指線蚓科的成員)。在有些地方,1平方米的土壤中的線蚓就可達20萬條[2]。它們體長 1-2cm,身體上也會具明顯的節。作為蚯蚓的近親,它們也是吃土領域的行家(分解者):各類真菌、細菌、原生動物都是它們的食物。
顯微鏡下土壤中的線蚓 | 寧波海關技術中心植物檢疫實驗室
口感絕佳:節肢動物
接下來就要說說嘎嘣脆、雞汁味的節肢動物們了。作為擁有眾多成員的大家族,節肢動物在土壤中也是有頭有臉大幫派。
土壤節肢動物大全:依次是跳蟲、蟎蟲、馬陸、蜈蚣、昆蟲和鼠婦 | 參考文獻[2]
肉眼可見的鼠婦、馬陸、螞蟻時不時出來露個臉;還有嬌小的跳蟲和蟎蟲兩家子藏在土裡悶聲發大財,這兩家也是「蟲丁興旺」,可以和線蟲家族放在一起並稱「土壤三傑」。
跳蟲(䖴)專指彈尾綱的一類小型「昆蟲」,體型通常在1-2mm之間。每平方米的土壤中約有1萬頭以上(在枯枝落葉層最容易發現它們的蹤影)。它們的身體上長有「彈器」,能幫助它們在蹦跳,因此口感大概類似你小時候的零食——「跳跳糖」。
跳蟲有個專屬漢字「䖴」、還有另外兩類——蚖(原尾綱)、��(雙尾綱)都喜居於土壤中。其中䖴的數量龐大,掀開枯枝和落葉絕對能讓你大吃一斤 | entomologa
跳蟲:聽說有人要吃我?趕緊啃幾口黏菌,當個飽死鬼…… | Insects of Tasmania: Entognatha
蟎蟲大家都熟悉,藏被裡夜夜陪你睡,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品嘗過它的味道。
不過比起被子上和臉上的蟎蟲,土壤裡的蟎蟲才是真的多——每平方米可達到10萬頭。
當然此蟎非彼蟎,蜱蟎目中的諸多成員都可以叫做蟎蟲,種類超過50000種。除了和人類疾病有關的皮脂腺蟎、塵蟎、粉蟎,絕大部分的蟎蟲都是生活在土壤生態中安安靜靜做自己。
土壤中常見的一類食真菌蟎——翼甲蟎(Galumna sp.) | fieldofsciences.com
土中珍饈:緩步動物
還有一種名聲大噪的小蟲,你肯定聽說過。它就是最強生命體,真空中的倖存者,代謝停滯狂魔——水熊蟲。
羅漢鬆土壤裡的某種水熊蟲 | 寧波海關技術中心植物檢疫實驗室
水熊蟲擁有專屬的分類階元——緩步動物門,目前約1500種,它們也是土壤中的常客,你吃土的時候記得不要落下它。
熊熊辣麼可愛怎麼可以吃熊熊!| 參考文獻[2]
重要提示:吃土就吃土,請不要打包!
有些朋友總想獲得一些新鮮的體驗,可能會想著體驗一下異國的「洋土」。
看似歲月靜好的一把土壤,實則可能暗流湧動,一不小心就會變成裝有無儘可能性的生物潘多拉魔盒。
比如入侵法國的笄蛭渦蟲就對法國的土壤生態造成了嚴重影響。
一條笄蛭渦蟲正在捕殺蚯蚓 | peerj
在國內的苗木貿易中,寧波口岸自2012年起數次從日本進境的羅漢松所攜帶的土壤中發現了中國尚無分布的山茶根結線蟲(Meloidogyne camelliae)。這是一類在我國檢疫名錄中的高危檢疫性有害生物,會嚴重危害到多種山茶科的觀賞植物。
山茶根結線蟲的二齡幼蟲圖,作為一種植物線蟲它的頭部有明顯的口針 | 參考文獻[6]
需要警醒的是,以上只是受到監管的危險分子,其實還有眾多具有生態風險的土壤生物缺乏研究,它們會當地土壤生態造成怎樣的影響,完全都是未知數。
所以在此提示各位:吃土請原地吃完,切忌打包帶走,更不能從海外帶土回國!
以上就是關於吃土的全部精髓。讀完這份吃土指南,相信你已經對吃土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最後,希望大家能夠珍愛生命,謹慎剁手,給可愛的土壤生物們留一條活路。
寧波海關技術中心植物檢疫實驗室供圖
作者:Eevee
編輯:Yuki
排版:凝音
題圖來源:Yuki攝影
參考文獻:
[1] 張維理, 徐愛國, 張認連, et al. 土壤分類研究回顧與中國土壤分類系統的修編[J]. 中國農業科學, 2014, 47(16):3214-3230.
[2] Federal Noxious Weed Disseminules of the U.S
[3] Bardgett R D , Putten W H V D . Belowground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J]. Nature, 2014, 515(7528):505-511,B1.
[4] Hoogen J V D , Geisen S , Routh D , et al. Soil nematode abundance and functional group composition at a global scale[J]. Nature, 2019, 572(7768):194-198.
[5] https://doi.org/10.1017/9781108123518.003
[6] 王江嶺, 顧建鋒, 高菲菲,等. 日本苗木中山茶根結線蟲的鑑定[J]. 植物檢疫, 2013, 027(003):70-74.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擴展閱讀】我能想到最勇敢的事,大概是成為一名研究線蟲的博士
原標題:《剁手後,如何優雅地吃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