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朱和平少將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在目前的中國,「改革的充分必要條件更多了」。
3月12日,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閉幕前夕,朱和平委員接受了專訪。他說,我們現在之所以強調改革,是因為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力更加強盛,改革的充分必要條件更多了,面對的形勢也更複雜,改革需要深化。
他同時指出,改革應在憲法的框架之下、在基本制度的框架之下進行,而不是「亂改」。
今年60歲的朱和平委員是朱德元帥之孫。他說,如今有人「嫌改革慢」,而從政協會議上就可以看出,國家在「不知不覺地變得更加民主」。今日的政協會議上,發言更加開放,很多言論如果放在30年前不可想像——「怎麼能這麼說話呢?」
「你拿今天的報紙,和10年前、20年前、30年前的報紙相比,你去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準則;你看看我們現在政協、人大關注的問題、發言的深度,大大超過以前,這就是進步,這就是民主,這就是開放,這就是改革。改革不是口號,必須要有行動,扎紮實實的。」朱和平說。
作為教育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朱和平形容,幾年履職下來,發現每次開會都像是無形中在聽課,因為會議的發言充滿真知灼見,委員的議政水平也在提高。
在朱和平委員看來,我國的許多領域都需要改革,隨著國力不斷增強,「力量越大,改革就會越深入、越徹底」。他以教育改革為例說,實現教育公平必須要有實力保障。「我們最大的不公平是城市的孩子上學條件好、農村的孩子上學條件差,同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這個不公平影響到他們就業的不公平,甚至影響到他們的一生。」今年,財政性教育投入將首次實現佔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朱和平說,從本次兩會了解的信息是,教育投入將向貧困地區和義務教育傾斜,就是為了推進教育改革,實現教育公平。如果沒有實力,光喊短期內徹底實現教育公平,「那就是口號」。
談起社會公平,朱和平委員表示他也注意到「拼爹」等網絡詞語,甚至在他所在的政協小組會議上,也有委員提及這類詞語。朱和平批評說,「官二代」、「富二代」體現了明顯的中國封建文化色彩,「就是『帝王將相』,皇上的兒子永遠當皇上」。
他說,類似的社會現象還有很多,青年的價值理念主要是周圍的成人乃至社會傳達給他們的,反映出了全社會的價值理念和教育出現了問題。
自幼在祖父母朱德、康克清身邊長大的朱和平告訴記者,他從來沒把自己當成名人。「名人也是人——我爺爺也是農民出身,是佃農出身,是從中國最貧苦的、最弱勢的群體走出來的開國領袖。」在他眼裡,爺爺朱德是「農民成才的榜樣」,這讓他感到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