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討|1.4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2019版新教材)

2021-02-19 陽光備課

一、單元教學內容及內容解析

  1.內容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以及充要條件的意義;性質定理與必要條件的關係,判定定理與

  充分條件的關係,數學定義與充要條件的關係.

  本單元內容可分2課時完成:第1課時,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第2課時,充要條件.也可以先把「三種條件」一氣呵成地學完,再進行練習等深化理解。

  2.內容解析

  常用邏輯用語是數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學表達和交流的工具,是邏輯思維的基本語言,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是數學中常用的邏輯用語.由於中學數學中的許多命題都可以寫成「若p,則q」的形式,通過判斷命題的真假,分析條件p和結論q的關係,可以得到三個邏輯用語.也就是說,「若p,則q」是真命題,即由p能推出q,則p是q的充分條件,即p成立,足以保證q成立;同時,q是p的必要條件,即p成立,首先必須q成立.反之,「若q,則p」也是真命題,則p也是q的必要條件,此時,p是q的充分必要條件.

  由上述分析,也就獲得了辨析充分條件、必要條件以及充要條件的方法:即將判斷「p是q的什麼條件」的問題轉化為判斷命題「若p,則q」及其逆命題的真假的問題.具體包括四種情況:若pq且qp ,則p為q的充分必要條件;若pq且qp,則p為q的充分不必要條件:若pq且qp ,則p為q的必要不充分條件:若pq且qp,則p為q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條件.

  在數學知識體系中,數學定義、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都可以用邏輯用語表述.每一條數學定義都給出了相應數學結論成立的一個充要條件,每一條判定定理都給出了相應數學結論成立的一個充分條件,每一條性質定理都給出了相應數學結論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運用常用邏輯用語進行數學表達、論證和交流,可以提高交流的嚴謹性和準確性.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充要條件的意義.

二、單元教學目標及目標解析

  1.目標

  (1)理解充分條件的意義,理解判定定理與充分條件的關係;

  (2)理解必要條件的意義,理解性質定理與必要條件的關係;

  (3)理解充要條件的意義,理解數學定義與充要條件的關係;

  (4)初步使用常用邏輯用語進行數學表達、論證和交流,提升邏輯推理素養.

  2.目標解析

  達成上述目標的標誌是:

  (1)通過梳理典型的數學命題,知道「命題真假」「條件和結論之間的關係」「充分條件」三者之間的關係,能將判斷「p是q的充分條件」的問題轉化為判斷命題「若p,則q」的真假的問題,能說明充分條件的意義;知道判定定理與充分條件的聯繫,能舉例說明每一條判定定理都給出了相應數學結論成立的一個充分條件.

  (2)通過梳理典型的數學命題,知道「命題真假」「條件和結論之間關係」「必要條件」三者之間的關係,能將判斷「p是q的必要條件」的問題轉化為判斷命題「若q,則p」的真假的問題,能說明必要條件的意義;建立性質定理與必要條件的聯繫,能舉例說明每一條性質定理都給出了相應數學結論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

  (3)通過梳理典型的數學命題,知道「命題真假」「條件和結論之間關係」「充要條件」三者之間的關係,能將判斷「p是q的充要條件」的問題轉化為判斷命題「若p,則q」及其逆命題的真假的問題,能說明充要條件的意義;知道建立數學定義與充要條件的聯繫,能舉例說明每一條數學定義都給出了相應數學結論成立的一個充要條件.

  (4)通過使用三種邏輯用語表達數學對象,進行數學推理,體會並能說明常用邏輯用語在表達數學內容和論證數學結論中的作用,提升交流的邏輯性和準確性,逐步提升邏輯推理素養.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的概念.

難點:能夠利用命題之間的關係判定充要關係.

三、單元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命題、真命題、假命題等概念,會判斷一些簡單命題的真假.充分條件、必要條件以及充要條件的判斷是建立在命題真假判斷基礎上的.「若p,則q」為真命題,那麼「p是q的充分條件」,也就相當於「命題的條件」是「命題的結論」的充分條件,這與學生已有的推理經驗(由p推出q)是一致的,所以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對於「q是p的必要條件」,相當於「命題的結論」是「命題的條件」的必要條件,學生不明白這樣分析命題的意義,不容易理解.而且在判斷q是否為p的必要條件時,需要判斷命題「若p,則q」的真假,而判斷p是否為q的必要條件時,需要判斷命題「若q,則p」的真假,所以學生在判斷必要條件時對於命題的條件和結論也容易混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對必要條件的理解.

更多:http://www.pep.com.cn/gzsx/xrjbgzsx/xrjgzwd/201909/t20190927_1945848.html

四、教材分析   

    本課是高中數學第一章第4節,充要條件是中學數學中最重要的數學概念之一, 它主要討論了命題的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係,目的是為今後的數學學習特別是數學推理的學習打下基礎。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與舊教材相比,教學時間的前置,造成學生在學習充要條件這一概念時的知識儲備不夠豐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不夠充分,這也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充要條件」這一節介紹了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三個概念,由於這些概念比較抽象,中學生不易理解,用它們去解決具體問題則更為困難,因此」充要條件」的教學成為中學數學的難點之一,而必要條件的定義又是本節內容的難點.

   本節內容比較抽象,首先從命題出發,分清命題的條件和結論,看條件能否推出結論,從而判斷命是的真假:然後從命題出髮結合實例引出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這三個概念,再詳細講述概念,後再應用概念進行論證.

五、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1,數學抽象: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與充要條件含義的理解;

2.邏輯推理:通過命題的判定得出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含義,通過定義或集合關係進行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的判斷;

3.數學運算:利用充分、必要條件求參數的範圍,常見包含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不等式和不等式組;

4.數據分析:充要條件的探求與證明:將原命題進行等價變形或轉換,直至獲得其成立的充要條件,探求的過程同時也是證明的過程;

5.數學建模:通過對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概念的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分析、判斷和歸納的邏輯思維能力。

相關焦點

  • 人教A版高中數學必修一《1.4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優質課公開課課件、教案
    (人教A版) 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比較抽象,首先從命題出發,分清命題的條件和結論,看條件能否推出結論,從而判斷命題的真假;然後從命題出髮結合實例引出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這三個概念,再詳細講述概念,最後再應用概念進行論證.
  • 教學研討| 7.1.2複數的幾何意義(2019版新教材)
    一、教材分析教材截圖(考慮到研討時部分教師未帶有2019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教材分析:1.內容 複平面,複數的模,共軛複數,複數與複平面內點、平面向量的一一對應.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複數的幾何意義和在複平面內表示複數.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 目標 (1)理解複數的幾何意義. (2)在複平面內表示滿足一定條件的複數.  2.
  • 教學研討| 6.4.3.2正弦定理(2019版新教材)
    一、教材分析教材截圖(考慮到研討時部分教師未帶有2019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教材分析:(1)關於正弦定理的探究教科書首先從三角形中等邊對等角引出「在△ABC中,設A的對邊為a,B的對邊為b,求A,B,a,b之間的定量關係
  • 教學研討|1.2.2充要條件
    研討素材一一、教學目標1.通過實例探究歸納出充分必要條件的概念,並能夠判定給定命題的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關係.2.通過標杆題、類比題的學習能正確判斷是充分條件、必要條件還是充要條件.3.通過學習培養等價轉化思想,邏輯推理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二、學情分析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知識儲備不夠,邏輯推理能力訓練不夠充分。
  • 1.4.1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全國中小學公開課電視展示活動一等獎,河北省中小學學科教學評比一等獎,河北省教師省級培訓高中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河北省優秀教育科研成果評選一等獎,邯鄲市高中青年數學教師優質課比賽一等獎,邯鄲市教學能手,邯鄲市教學標兵,邯鄲市高中數學優質課大賽一等獎。主持 「十二五」省級規劃課題、「十二五」市級規劃課題並結題。
  • 教學研討|3.1.1 函數的概念 第1課時(2019版新教材)
    一、教材分析教材截圖(考慮到部分教師未有2019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     在得出函數概念後,如何用新的函數概念重新認識已經學習過的函數,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是第四個教學問題.教學中,除讓學生按函數定義,仿照四個實例的分析去具體表述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外,還必須重視讓學生採用教科書中的練習題與習題進行練習,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適當增加一些問題供他們練習.
  • 教學研討| 6.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019版新教材)
    一、教材分析教材截圖(考慮到研討時部分教師未帶有2019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 基於以上分析,可以確定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平面向量運算的坐標表示.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目標 (1)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幾何意義. (2)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標表示.
  • 教學研討|6.1平面向量的概念(2019版新教材)
    一、教材分析教材截圖(考慮到研討時部分教師未帶有2019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教材分析:1.內容 基於以上分析,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幾何表示,相等向量和共線向量的概念.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目標 (1)了解向量的實際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幾何表示.
  • 教學研討| 5.7三角函數的應用(2019版新教材)
    推薦:數學教師必備 | 手機版《高中數學教學手冊》 一、教材分析教材截圖(考慮到研討時部分教師未帶有2019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     3.例1的教學    例1是研究溫度隨時間呈周期性變化的問題,題目給出了某個時間段的溫度變化曲線,要求學生求這一天的最大溫差,並寫出曲線的函數解析式。
  • 教學研討| 6.2.1 向量的加法運算 (2019版新教材)
    一、教材分析教材截圖(考慮到研討時部分教師未帶有2019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 建議用4課時.第1課時:向量的加法;第2課時:向量的減法;第3課時:向量的數乘運算;第4課時:共線向量與向量數乘運算的關係.
  • 教學研討|1.3.2集合的基本運算 全集、補集(2019版新教材)
    01研討素材一一、教材分析教材截圖(考慮到部分教師未有2019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集合的基本運算」第二課時。五、教學過程:見後面《研討素材二》的課件02研討素材二教學研討所選素材大多來自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人教網等權威網站,由陽光備課整合,僅供各位老師參考,各部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全文到此為止。整理不易,如果喜歡,請轉發到朋友圈。
  • 教學研討|5.5.1.3兩倍角的正弦、餘弦、正切公式(2019版新教材)
    推薦:一、教材分析教材截圖(考慮到部分教師未有2019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     (1)探究二倍角的正弦、餘弦、正切公式     此處設置了一個「探究」,一個「歸的。「探究」給出問題推導過程留給學生。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上一節的探究思路,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擇學生的主動性。推導得到二倍角的正弦、餘弦和正切公式。    「歸納」是對11個公式之間關係的總結,可以引導學生畫出這些公式的關係結構圖,以便於學生理解它們的邏輯關係。
  • 【數學必修第一冊】1.4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條件充分性判斷秒殺
  • 教學研討| 7.2 複數的四則運算(第1課時)(2019版新教材)
    一、教材分析教材截圖(考慮到研討時部分教師未帶有2019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 複數加法和減法的幾何意義是藉助複數的幾何意義以及向量加法和減法的幾何意義得到的,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複數與複平面內以原點為起點的平面向量一一對應;二是向量加法和減法的坐標形式及其幾何意義;三是複數的加法和減法的運算法則.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形結合以及類比的數學思想,感受普遍聯繫的唯物主義觀點,提升學生的直觀想像素養.
  • 高中數學《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微課精講+知識點+教案課件+習題
    資料人教高中數學必修第三冊(B版)精講+資料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第四冊(B版)精講+資料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選修學生用書電子版 ▼視頻教學:知識點:當命題「若 A 則 B」為真時,A 稱為 B 的充分條件,B 稱為 A 的必要條件
  • 教學研討|9.1.2 分層隨機抽樣(2019版新教材)
    一、教材分析教材截圖(考慮到研討時部分教師未帶有2019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教材分析:1.內容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2.內容解析分層隨機抽樣是藉助輔助信息將總體先分為若干個子總體,然後在每個子總體中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分別抽取樣本,再把所有子總體中抽取的樣本合在一起作為總樣本,從而得到總體的一個樣本的隨機抽樣方法.
  •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命題分類:根據真假分為真命題和假命題)知識點二、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充要條件的概念1.一般地,「若p,則q」為真命題,是指由p通過推理可以得到q,這時我們就說,由p可推出q,記作「若,則」為假命題,是指由p通過推理得不到q,記作
  • 教學研討| 4.1指數(第1課時)4.1.1 n次方根與分數指數冪(2019版新教材)
    推薦:數學教師必備 | 手機版《高中數學教學手冊》,請收藏一、教材分析教材截圖(考慮到部分教師未有2019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教材分析:一、內容與內容解析1.內容   n次方根的定義及其性質,分數指數冪的定義
  • 教學研討|5.5.1.1兩角差的餘弦公式(2019版新教材)
    推薦:一、教材分析教材截圖(考慮到部分教師未有2019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在教學時可以利用勾股定理進行簡單的推導.   當角a與β的終邊重合時,即α=2kπ+β,k∈Z,可得 cos2α+sin2α=1(或cos2β+sin2β=1),即兩角差的餘弦表達式仍然成立,從而得到任意兩角差的餘弦表達式—兩角差的餘弦公式。
  •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全國中小學公開課電視展示活動一等獎,河北省中小學學科教學評比一等獎,河北省教師省級培訓高中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河北省優秀教育科研成果評選一等獎,邯鄲市高中青年數學教師優質課比賽一等獎,邯鄲市教學能手,邯鄲市教學標兵,邯鄲市高中數學優質課大賽一等獎。主持 「十二五」省級規劃課題、「十二五」市級規劃課題並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