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工作12小時,檢修45個火車頭,每次檢修時間1小時,平均工作溫度48℃……每個夏天,上海機務段上南專業化地檢班組的檢修工們都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為每一部機車進行檢修維護工作,他們被稱為24小時不停歇的「列車保姆」。一名機車司機、一名隔離開關操作員、一名檢車員以及一名整備工,由這四名工作人員組成的「檢查小組」為一個機車裡裡外外上上下下進行檢查。近日,筆者走進這個班組,在39℃的高溫下和他們共同親歷揮汗如雨的工作現場,體驗高溫下工作的辛勞。
工作最低溫度:車底檢查工作42℃
整備場,檢車「戰鬥」的地方,在這裡每一條廣播都是一道「命令」。「5道接進來一臺機車!」隨著機車的駛入,檢車員羅師傅正準備帶上工具,開始機車車頭的檢查工作。雖然頭頂有著能夠遮陽的庫棚,但是悶熱的空氣仍然讓人十分難受。
在確定機車已經斷電後,羅師傅左手拿著檢查電筒,右手拿著榔頭,開始了車頭底部的檢查工作,「我們現在的檢查工作講究『三化』,就是有形化、有聲化、可視化。你看,我手裡拿著的這個電筒,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攝像頭,在檢查的時候我們會像這樣一邊敲擊檢查,一邊用攝像頭記錄下檢查的全過程。每次完成檢查工作後,就會回到工作室把電筒裡拍攝下的視頻拷到電腦中。這樣一來,通過每次記錄的視頻資料就能夠總結檢修工作中的得失經驗。」
隨著羅師傅在機車底部慢慢地挪動,他臉上的汗早已止不住地順著臉頰向下流,但他仍貓著腰每一寸每一寸地擊打著,生怕錯過任何一個故障的地方。「檢查是整個機車進場檢修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上南整備車間畢主任告訴筆者,上南整備車間主要負責檢修駛往南方的機車,平均行駛裡程數達到2000公裡左右,最長的路線是上海至昆明,來回總長約5000公裡。「這就意味著,我們每一次1小時左右的檢修工作必須保證機車在行駛的路程中不能發生丁點的事故。」
說話間,羅師傅已經完成了車頭底部的檢查工作,只見淺藍色的工作制服被汗水溼透成了深藍色。雖然他不停地在喝水,但是額頭上的汗仍不斷地往外冒。此時,室外溫度39℃,車底工作溫度在42℃左右,但羅師傅卻告訴筆者說,車底作業是整個檢查工作中「最涼快」的一環,「等上了機車進了動力室,那才是最熱的地方。」
工作最高溫度:機車動力室檢查55.6℃
跟著羅師傅的腳步,筆者和他一同登上了機車的駕駛室,「因為我們現在的機車都是電力機車,所以我們需要把接觸網送來的25000伏高壓電通過動力室轉變成能夠驅動機車的380伏低壓電。因此,動力室的安全在機車的行駛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打開了動力室的大門,一股灼人的熱浪迎面而來,讓人一度說不出話來。
「你就把這兒想像成是桑拿房吧。」羅師傅一邊開著玩笑,一邊示意筆者跟隨他的步伐進入這個「桑拿房」中。
狹長、昏暗的檢修通道僅僅容得下一人通過,兩側的鐵板仿佛都熱得冒煙,伴隨著難聞的機油味和變電器陣陣轟鳴,羅師傅開始了在這個「桑拿房」裡的檢查工作。打開鐵門,「牽制器線路正確,變電器正確……」他小心翼翼地查看著一旁變電器的數值,一邊用手肘擦了擦頭上的汗水,「這裡都是高壓電轉變低壓電的區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生命危險。」雖然動力室並不大,但悶熱的空氣讓人感覺在裡面多待一秒也是煎熬,拿出隨身的點溫器:55.6℃。羅師傅告訴筆者,平時工作中他們至少要在這樣的溫度中度過20分鐘,「如果能夠順利檢查完畢,那麼在這種溫度下也就待上個20分鐘;但如果有時候碰上機車有故障的情況下,就需要我們反覆檢查,那麼一待就是30、40分鐘。那才叫真的熱!」
離開了動力室,下了機車,筆者瞬間感到一陣涼爽。「很涼快吧!下了駕駛室的那一秒是我們每天最爽的瞬間。」羅師傅告訴筆者,相較於剛剛悶熱的「高溫」環境,此時無論室外多少度對他們而言都是「低溫」。
寧願自己流汗也不能讓乘客受熱
悶熱而又高危的工作環境讓機務段檢修工人們的工作變得十分辛苦,但除此之外,在他們身上還承擔著更重的擔子———確保乘客的順利出行。在休息中,羅師傅表示:「我們負責檢修的機車每次出去就是2-3天。檢修的工作就是為了能夠讓機車在路上不出故障,特別是夏天,萬一在路上空調壞了,那更是不可想像。」
同時,時間也是這個班組最大的「敵人」。地檢班組一共分早晚兩個班頭,每班由一個頭兒帶三個檢查員,一個檢查員負責一個機車車頭,只要有機車進場,他們就要立馬上車幹活。畢主任告訴筆者,對這個班組而言,容不得半點的停頓和拖沓。因為一旦他們停下來,有可能就會影響到列車的出行,導致乘客長時間的等待。
回到休息室,羅師傅的工作衣褲已經全部溼透,把電筒插上數據線拷上了視頻。旁邊的人遞了把椅子,他連連擺手:「不坐了不坐了,我站到風扇那吹會兒。」一旦機車開進整備場,他又要出發上車進行檢查工作。這時是下午2點,他的工作制服已經溼透,被吹乾,再溼透又被吹乾,如此以往三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