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精神衛生686
目前大眾對抑鬱症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並且很多人試圖尋找抑鬱症的病因,試圖將人群按照抑鬱症的易感概率分為三六九等。如哪種性格的人更容易患病、什麼樣的家庭模式更容易讓孩子得病、什麼樣的工作類型更容易得病等。
也有人試圖尋找應對抑鬱症的不二法門:如何養育,孩子才不容易患抑鬱症;患抑鬱症後是否應該休假或休學;患抑鬱症者是否可以戀愛;以及應該如何幫助抑鬱症患者康復……
大眾開始關注抑鬱症,是我們精神科醫生樂於見到的現象。但從這些關注點中,可以看出大眾對抑鬱症仍有一定程度的歧視和刻板印象。針對抑鬱症的病因,尤其忽視了生物學的影響。因此,今天跟大家介紹一下抑鬱症的病因——抑鬱症是一種高異質性疾病。
異質性是一個遺傳學概念,指一種遺傳性狀可以由多個不同的遺傳物質改變所引起。北大六院的許又新教授在《精神病理學》中提到「精神障礙是一個異質範疇」。抑鬱症也是如此,每一位抑鬱症患者的病因和治療方式都不完全相同,不可一概而論。
抑鬱症的異質性主要表現為病因的複雜性、臨床表現的多樣性、檢測結果的片面性,及因此導致的應對方式的個體化。
抑鬱症是涉及生物、心理、社會多種危險因素的複雜性疾病。
生物學方面
我們之所以稱抑鬱症為一種疾病,一定有生物學的異常存在於其中,只是這個疾病太龐雜,現有的知識體系還未能充分梳理出其生物學的異常。
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抑鬱症是多基因遺傳方式。通俗來講,具有抑鬱症陽性家族疾病史只會讓人患病的易感性增高,而不是一定會患病。有研究提示抑鬱症患者的親屬,特別是一級親屬,患抑鬱症風險是一般人群的2-10倍。而實際具體到每個人,是否得病就是0%或者100%。
此外,研究發現,有陽性家族史的患者患病後其生物學因素更突出,可能藥物治療的效果更好。
社會和心理因素
社會和心理因素對抑鬱症的起病也有重要影響。喪偶、離異、家庭關係破裂、經濟狀況差、失業、嚴重的軀體疾病等不良生活事件都是抑鬱症常見的危險因素。如相較於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在家庭關係破裂的環境中長大得抑鬱症的概率會更高,這並不難理解。
心理學中的個性,可以通俗理解為脾氣或性格,雖然有先天因素的影響,但亦與從小的成長經歷、生活環境等密切相關。研究表明,經歷過童年期創傷的人成年以後發生抑鬱症的概率更高。此外,還有父母的養育方式。相對而言,在更加寬鬆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更加自信,高自尊的人後期出現抑鬱症的概率也會更低。
現今社會,每個人都面臨著來自不同方面的壓力,很多人都會有一些焦慮壓抑的情緒。但若高壓的狀態持續得不到調整,或者快樂和成就的來源較為單一,在受到挫折後出現抑鬱症的機率就會更高。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伴隨著社會角色和學習、工作壓力等的變化,患抑鬱症的概率也會有所差異。初三、高中、剛升入大學、大學畢業時、剛參加工作、女性孕期和產後、女性更年期、男性臨近退休時,都是抑鬱症的高發期。
但是,任何一種因素都不可能單方面導致抑鬱症的發生,而是多種原因摻雜在一起、相互影響或疊加,最終導致疾病發生。
了解了抑鬱症的病因,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生活幸福的人也可能得抑鬱症,性格開朗的人也可能得抑鬱症。為了降低抑鬱症發生的可能,我們可以積極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可以友善的對待家人,用更合理健康的方式養育子女,給予家人更多的關心和支持。我們可以努力經營自己的生活,把生活過得豐富又有意義。我們還可以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希望每天都能更開心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