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中國大地:新中國高職教育發展的經驗與貢獻

2020-12-25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職教育堅持紮根中國大地,立足基本國情、服務經濟需求,實現由小到大的發展,快速推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進程,成為區域協調、城鄉統籌發展的生力軍,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助力者,穩定和擴大就業的重要力量,發揮了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基礎性作用。

[關鍵詞]高職教育;中國特色;發展經驗;貢獻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從一窮二白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落後的農業國演進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從溫飽不足的貧窮國家建設成為全面小康社會」。70年來,職業教育立足我國發展實際,成長為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類型教育,高職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成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總結70年高職教育發展之路,「紮根中國大地」是其發展經驗的集中概括,也是探詢和解答「高職為什麼能」的關鍵所在。

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為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區域均衡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資源稟賦、經濟條件、文化習慣等差異性較大,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是基本國情。新中國成立以來創造了許多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蹟,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沒有變化,仍然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基於國情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已經成為國家建設、改革、發展的基本經驗,映射於經濟社會各方面,也是中國特色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經驗。新中國建設初期,面對百業待興和舊大學改造的艱巨任務,國家在恢復和調整大學的同時發展專科教育,為後來高職教育起步奠定了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伊始,面對百廢待興、專業技術人才極度短缺和高校資源不足的困境,社會呼喚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一批地方短期職業大學率先打出『高等職業教育』旗號」;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改變專科、本科比例不合理狀況;二十世紀末,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矛盾日益尖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大力發展高職教育,高職教育成為全國高校招生規模擴大的主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高職教育確立了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歷史證明並將繼續證明,高職教育的發展得益於立足基本國情和發展需要,得益於審時度勢的政策安排和制度創新。

高職教育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作出了重大貢獻。「2018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1418所,高職專科招生369萬人、在校生1134萬人」,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專科層次高等職業學校教育,招生、在校生規模均達到1978年的30倍,助力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升至48.1%,是1998年的5倍,顯著拓寬了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為高等教育大眾化起到了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自1985年以來,高職教育每年招生規模佔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總規模的比例都超過40%,尤其是2000年至2006年,高職教育積極落實擴招政策,年招生數由104.6萬人增長為293.0萬人,年均增長率達18.7%,招生規模佔高等教育招生總規模的比例由47%提高至54%,推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2.5%提高至22.0%。高職教育促進了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優化了高等教育結構和資源配置,對提升受教育年限、提高勞動者素質、優化勞動力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為把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優勢作出了重大貢獻。

遍布城鄉的高職院校為區域協調、城鄉統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全國有600餘所高職院校布點在地市級及以下城市,其中200餘所在縣級城市辦學,形成了覆蓋區域更加廣泛、分布更加均衡的院校網絡,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上大學,面向中小城市、農村和民族地區、邊疆和貧困地區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高職每年300多萬名畢業生中85%以上是家庭第一代大學生,52%來自農村家庭,且這兩項比例均呈上升趨勢」,高職院校成為提高經濟貧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的重要途徑。調研顯示,新疆、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甘肅分布在「三州三區」等深度貧困地區的院校有36所,在校生總數超過18萬人,近半數畢業生在當地就業。2018年,全國約有四分之一高職畢業生到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就業,其中大多數畢業生來自當地高職院校,成為支撐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產業發展重要的新生力量。一大批優秀高職院校注重東西部扶貧協作,探索開展職教扶貧,有效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穩定發展。

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為產業升級和穩定就業作出重要貢獻

高職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力是經濟產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175倍,年均增長8.1%,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居世界第二。三次產業從結構單一到百業興旺,建立起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70年經濟進程對人力資源的規模、結構、質量提出巨大需求,推動高職教育不斷創新發展,努力提高經濟發展需求的適應度。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高職院校借鑑學科教育模式辦學,主要凸顯「高等」屬性,適應了當時經濟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培養的迫切需要。2002年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以來,為滿足經濟快速增長、產業持續升級對勞動力素質的新要求,國家著力推進高職教育由學科教學模式逐步轉向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專業教學模式,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更加凸顯「職業」屬性。例如,從2004年起國家實施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專項建設計劃,帶動高職院校建成校內實訓基地6萬多個,平均每個專業點1-2個,成為中國特色高職院校加強實踐教學的標誌性元素;2006年起實施的國家示範高職院校建設專項計劃和2010年實施的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專項計劃,推動高職院校進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專業教學模式改革;2012年開始並連續8年實施的院校、省區和國家高職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公開發布制度,凸顯了高職教育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類型教育特徵,引導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提高服務經濟社會和促進學生就業發展的能力。

高職教育為地方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作出了重要貢獻。高職院校堅持面向地方產業服務行業,注重對接區域發展和社會需求,共開設700餘種專業、近4萬個專業點,覆蓋國民經濟主要行業。其中,財經商貿、裝備製造、電子信息、醫藥衛生等專業大類在校生分別在100萬人以上,校均相關專業點數分別達到5.1個、4.0個、3.8個、1.4個,適應了新型製造業、信息技術產業、金融貿易和民生等領域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見證了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大國轉變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尤其是在高鐵、交通、建築、通信、製造、化工、輕紡食品、農業、生化藥品、醫藥衛生、藝術設計傳媒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對接產業發展的優秀院校群體和專業集群,集聚了服務國家重大產業轉型升級的巨大能量。

高職院校為我國穩定和擴大就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40多年來高職畢業生總量超過5000萬人,廣大畢業生來自基層、深入基層、紮根基層,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為各行各業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的基礎性力量。2012年以來,高職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持續超過90%,對穩定和擴大就業的作用日益顯現。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等基層服務的人數保持增長,佔畢業生總數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每年有300所以上的院校這一比例超過80%,有效助解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人才和技術瓶頸。

基於獨特文化背景,為教育生態平衡和學生健康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重視教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元素,重道德人文,認為教育是「人之為人的需要,並肯定教育在實現社會秩序和國家治理中的作用」。熱愛教育、關心教育、願意接受更多的教育,幾乎是每個家庭對子女的殷切期待,成為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和蓬勃發展的內在動力。新中國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國家興盛,人民生活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對提高受教育程度的需求更加旺盛。正是基於中華民族重視教育的獨特文化,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既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平臺;既能夠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進入高等學校,又能掌握就業技能,樂於就業。國家先後對高職院校實施三輪評價工作,推動了高職教育形成育訓結合、德技兼修的培養模式,促進學生成人成才。

高職教育為我國教育生態平衡和教育結構優化作出重要貢獻。其一是對職業教育體系結構優化的貢獻。高職教育大發展產生拉動效應,為中職學生繼續學習和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推動中職教育由終結性模式走向可持續發展模式,形成層次、結構比較合理的職業教育體系。其二是對整個教育生態平衡的貢獻。如果說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普通高等學校的責任擔當,那麼培養踏實肯幹的一線勞動者則是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有學者指出,「我國高等教育在不斷地拔尖,基礎教育卻在不斷地均衡」。我們認為,正是職業教育育訓結合的培養模式,既重視學歷教育又重視職業能力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種斷裂,平衡了基礎教育均衡中的不均衡,填補了高等教育拔尖後的低谷,遏制了初中後、高中後不穩定因素的蔓延,一大批接受過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的青年走向國家發展需要的一線勞動崗位,他們在實現社會價值中體現了人生價值。其三是對教育生態穩定的貢獻。職業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是「兜底式」教育,因此意義重大。職業教育不穩則教育不穩,教育不穩則國家不穩。在社會認可度、資源佔有度不具優勢的情況下,職業院校能夠堅持小道理服從大道理,努力實現大發展、努力發揮自身價值,體現的是服務大局的意識和服務全局的貢獻,放在整個教育結構來看,職業教育對其他教育起到顯著的互補和支撐作用。尤其是在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轉型相互疊加的背景下,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對緩解學生、老師、家長和社會對教育期待的焦慮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教育為更多青年重塑發展自信並成就出彩人生作出重要貢獻。生源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性因素,按照現行高考制度與招錄體系,高職院校面對的生源之痛可想而知,高職教育對學生行為習慣和學習能力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調查顯示,高職教育在技能教育之外,對重塑學生自信心、上進心、自我約束力、學習能力、遇到問題能夠解決和處理的能力等方面也有重要成效。「過去五年,在校期間高職學生的『人生的樂觀態度』『積極努力、追求上進』『樂於助人、參與公益』等素養提升比例連續增長」,高職學生展現出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超過九成學生對未來職業生涯有清晰規劃,學生在校期間的獲得感顯著增強。《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高職畢業生具有發展潛力,2009屆學生畢業三年後月收入為4160元,達到畢業半年後月收入的2.2倍,實現收入倍增;2015屆學生畢業三年後月收入為6005元,收入增幅亦達76.2%。超過六成的學生在畢業三年內有過職位晉升,越來越多的高職畢業生在職業發展中獲得上升空間,更多青年憑藉一技之長成就了出彩人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紮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70年高職教育發展堅持立足國情,教書育人與服務經濟並重,體現了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鮮明特徵,形成了中國特色高職教育的發展模式、辦學模式和培養模式。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對高職教育育訓結合、德技兼修培養模式提出更高期待。《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作為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對高職教育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辦學方向提出更高要求。面對中國高等教育正在進入普及化的歷史新階段,相信高職教育根據70年發展歷程取得的經驗和智慧,始終保持改革創新的熱情和動力,將能夠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在實現教育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郭文富 馬樹超,單位: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馬樹超為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

原載2019年第20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
  • 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
    「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作為「九個堅持」之一,是具有鮮明「習式」風格的重要論斷。它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推進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經驗,也是新時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原則,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形成發展「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有一個形成發展的過程。
  • 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一流民族大學
    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都是建立在其自身歷史土壤之上的,由於歷史條件、文化傳統和具體國情不同,各國教育都有各自獨特的內在邏輯和生成規律,大學亦是如此。因此,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更須牢牢紮根於中國大地,要始終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和基本國情出發,將辦學基本規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辦出符合中國實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大學。
  • 杜玉波:堅持走好紅色育人路 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世界一流大學
    杜玉波表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新階段,面向新時代,我們需更加清醒地把握中國高等教育從哪裡來、向哪裡去。要「低頭看5年,抬頭望10年,走起路來想著30年」。堅持紅色育人路,以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擔當,以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一流大學的實際行動,全力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下出「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先手棋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海穩表示,把思政人才培養放到基層、農村大地,能夠解決以往人才培養中理論研究和實踐能力「兩張皮」的問題,培養出的「黏著泥土」的研究生懂中國國情、篤定「四個自信」、了解基層狀況,對群眾充滿感情、能解決實際問題,並切實投身到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的廣闊實踐中來。
  • 「安寧教育」「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安寧論壇:如何辦好新時代人民...
    「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安寧論壇舉行期間,國家原總督學、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山東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張志勇等與會嘉賓圍繞主題「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進行了演講。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流高校的教授專家、招生組代表以及全國各地知名高中校長代表,圍繞「高考改革」「高校招生」「學生培養」等話題展開了深入對話研討,探索「高質量、有特色、走前列」的中國特色教育。
  • 紮根中國大地 培養強國棟梁
    2020-09-13 05:01:37 來源:人民日報北京理工大學始終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紮根中國大地 培養強國棟梁(深聚焦)人民日報記者 趙婀娜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一臺T—34「老坦克」在新落成的國防文化主題廣場上隆隆駛過;中心花園的徐特立雕像,在晨光中靜謐安詳
  • 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亟須高等教育發展理論中國化
    原標題: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亟須高等教育發展理論中國化   3.從高等教育原理與國際比較的視角建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理論體系   教育發展理論首先是源於比較教育學的發展而出現的。即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比較教育學逐步發展為兩個主要分支領域,一個是國際教育,另一個就是發展教育。
  • 李清泉:深大堅持紮根中國大地尊重高等教育規律
    李清泉指出,深大從創辦之初就一直在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大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快速的進步,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堅持紮根中國大地,尊重高等教育規律。同時,深大的改革發展成效,也證明了在我國現有的大學體制下,通過改革創新是能夠舉辦高水平大學、甚至世界一流大學的。多年來,深大在努力追求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學,在快速發展的城市中有著自己的堅守,更為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創造了一片淨土。
  • 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
    高質量發展是普及化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的鮮明特徵和科學定位,新時代背景下,用一種多維透視、動態生成的眼光釐清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成為未來發展的首要問題
  • 紮根中國大地 擘畫國際坐標
    2013年時任北馬其頓共和國總統格奧爾蓋伊萬諾夫訪問該校地處西部內陸的西南財經大學,近些年來,紮根中國大地強基固本,突破盆地局限化境而出,放眼全球格局對外開放,國際化辦學風生水起、一路流芳。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和地方大力發展高等財經教育,學校領導班子慎思敏行,搶抓機遇,加快國際交流步伐,為學校在新世紀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積累了寶貴經驗。「大學的開放度決定大學發展的高度。」
  • 光明日報 | 李清泉:深大堅持紮根中國大地尊重高等教育規律
    近日,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接受了光明日報記者的專訪,並就深大快速發展的原因,深大如何在「雙區」建設中發揮作用,深大能否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等問題進行了回答。李清泉指出,深大從創辦之初就一直在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大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快速的進步,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堅持紮根中國大地,尊重高等教育規律。
  • 凝練教育扶貧的中國經驗
    本文認為,教育脫貧在創造備受矚目的「中國奇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校有必要從學術的角度梳理出教育脫貧的中國經驗,從而一方面促進高校研究紮根中國具體國情,另一方面促進探索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教育扶貧理論模式,並將其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公共政策,讓具有中國文化傳統和制度特色的「中國故事」得到完整的詮釋和有效的傳播。
  • 提高質量,高職教育發展的主旋律
    「十三五」期間,先後啟動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和「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這一時期,高職教育量質齊升,面向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了一大批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急需的實用人才,在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引領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道路,有效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 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從內部視野來看,高質量發展以質量治理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為主旨;從外部視野來看,高質量發展以打造鮮明類型特色、貢獻中國職教方案為目標。在新的發展背景下,我國高職教育應當依據普及化時代的需求以及中國國情,遵循共生邏輯和共榮邏輯的深刻內涵,探尋內外部視野兼顧的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
  • 山東高校採風|融「德國經驗」成「中國特色」 這所高職院校吸引...
    濟南職業學院率先引入了世界領先的德國雙元制教育,並與中國實際結合,在借鑑「德國經驗」基礎上探索出了中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本土特色」,培養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標準的大國工匠。中德雙元制教育項目,是國內屈指可數,十年持之以恆腳踏實地、學習鑽研踐行德國雙元職業教育、並在踐行過程中創新探索本土化的雙元制教育項目。
  • 2019中國特色高職排行發布,廣東兩校進前十
    2019年中國特色高職院校(CCVC)排行榜。湖北大學職業教育研究團隊研製了「中國特色高職院校排行榜」,該排行榜定名為中國特色高職院校排行榜,取英文China、Characteristic、Vocation、College四個單詞的首字母CCVC為該排行榜的簡稱。
  • 2018中國教育研究前沿與熱點問題年度報告
    教育界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系統總結改革開放40年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就和經驗,持續跟蹤教育領域前沿與熱點問題,形成了若干新的教育理論成果。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發展和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2018年9月10日,黨中央召開了新時代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深刻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就與經驗,系統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規律,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
  •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駛上發展新「賽道」貢獻職業教育「哈職方案」
    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哈職院正在努力構築一種全新的創新機制和創新生態,一方面,讓人才和科技全面快速融入生產,成為推動產業發展和創新變革的強勁動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讓來自產業發展領域的前沿創新需求和實踐經驗,成為推動教育轉型升級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強大動力。
  • 高等教育現代化——中國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我們的教育事業走的是一條世界先進經驗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建設—實踐」之路。作為一個後髮型國家,教育現代化是一個有著目標指向的發展過程,外部目標體現在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滿足人民教育需求上;內部目標,即發展教育事業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代表著對目標、方案、藍圖設計的主觀追求,「實踐」體現了達成目標、創造未來、實現藍圖的客觀探索,二者共同構成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