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涉嚴重欺凌將轉送工讀學校
原標題:教育部等11部門對學生欺凌首次做出明確界定 語言和網絡欺凌納入其中學生涉嚴重欺凌將轉送工讀學校 本報訊(記者 劉旭)北青報記者昨從教育部例行新聞發布會獲悉,教育部等11部門日前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以下簡稱《治理方案》)。
-
讓工讀學校的孩子共享未來教育
(圖為被學生殺害的朱麗霞老師的靈堂) 面臨愈演愈烈的校園欺凌,教育部等十一部門適時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對實施欺凌行為的學生實施教育懲戒 ,可將情節惡劣的欺凌學生轉送工讀學校進行教育
-
鄭州某「工讀學校」:即使父母放棄,還有老師的愛
作為教育轉化「問題學生」、矯治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專門學校,工讀學校在義務教育中扮演著特殊角色,其地位不可或缺。可是,雖然工讀學校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管理模式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囿於社會與家長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成見」,工讀學校仍然面臨著諸如「招生難」、校外延伸教育欠缺等一些發展中的困惑,其社會地位與功用未能充分體現出來。
-
教師和家長必讀:工讀學校又要來了,它是個什麼學校?
工讀學校很早就有,但是在全國還很少,沒有普及,更多的地方還沒有工讀學校,教育部近來又發文:校園欺凌屢教不改或者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必要時可將實施欺凌學生轉送專門(工讀)學校進行教育。讓工讀學校有一次進入我們視線。工讀學校是個什麼樣子的學校?
-
專門學校、工讀學校、少管所及勞動學校的區分
工讀學校:工讀學校最初參照馬卡連柯在20世紀20年代創辦的少年犯再教育機構高爾基工學團。
-
從激活工讀學校看「同班就學」遭遇的困境
《治理方案》首次對學生欺凌做出明確界定,提出學生欺凌事件的處置以學校為主。《治理方案》還對學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確了懲戒措施,規定發生嚴重欺凌事件後可將實施欺凌的學生轉送專門(工讀)學校進行教育;涉及違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學生欺凌事件,涉嫌違法犯罪的學生將被移送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處置。
-
教育部:學生欺凌事件處置以學校為主,屢教不改的欺凌者可轉送工讀學校
中小學生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針對學生欺凌事件預防措施,《治理方案》要求:學校切實加強教育。
-
為義務教育「兜底」的工讀學校為何名存實亡?
又是開學季,一個家長帶著他的孩子來報名,這是一個曾經讓老師很頭痛的「問題學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雖然只有十一二歲,雖然只是一個六年級的學生,但是很社會,欺負,敲詐同學,打架,抽菸,上課在教室走來走去,旁若無人……去年,在老師的建議下,他父母把他帶到工作所在地就學,學校總算恢復了寧靜
-
關於設立工讀學校的構想
、輕微犯罪行為和品行偏常的未成年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教育的半工半讀學校,是普通教育中的特殊形式。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或者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准,進入工讀學校就讀。 工讀學校創設於1955年,我國第一所工讀學校——在北京市海澱區工讀學校開辦。在當時起到良好的、積極的預防和矯正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使青少年犯罪率處於較低水平。到1966年,全國擁有工讀學校220餘所。
-
工讀學校「生存錄」:有學校多年無生源
工讀學校,後改稱專門學校,是國家為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開設的特殊教育機構。被送到工讀學校的青少年中,多數犯有不良行為或犯罪行為。矯治這些行為,成為工讀學校的一個重要職能。自上世紀50年代起,國內各地先後開展工讀教育,到1966年左右,全國工讀學校數量超過200所,工讀教育迎來高潮。
-
「工讀學校」:一個時代的記憶
>無論您是70年代還是80、90年代也都一定聽過「工讀學校」。有段時間,有些老師們也是經常用「工讀學校」來嚇唬學生:「你們要是再這樣下去,就要進工讀了!!」所以在一段時期,工讀學校有點像「少管所」,學生們也是封閉學習,只有周末才能回家,那時還有流傳:「工讀學校就是高壓電網,所有老師都是配槍上崗」
-
教師招聘考試中「專門學校」與「工讀學校」的概念辨析
法條原文:第二十五條【專門教育】對於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學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互相配合加以管教;無力管教或者管教無效的,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將其送專門學校繼續接受教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對「問題少年」進行繼續教育的學校稱為工讀學校。法條原文:第三十五條【不良行為制止】對未成年人實施本法規定的嚴重不良行為的,應當及時予以制止。
-
被「遺忘」的工讀教育
父母管我,我就離家出走,最長一次是兩個月。」「一年以後,我的學習完全跟不上了,全年級倒數十名左右。緊接著,學校就把父母找來,建議我去工讀學校。父母起初不同意,覺得把我毀了。直到那次兩個月的離家出走後,他們才同意了這個方案。」小飛說。進入工讀學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小飛視為對自己人生的「懲罰」。那麼,哪些學生會進入這裡學習?
-
工讀學校日趨衰落 新法規立定能否重振工讀教育
作為工讀教育的成功典型,他已經幾次被推薦給來訪記者。 海澱區寄讀學校的前身是成立於1955年的海澱區工讀學校,這是中國最早的工讀學校。80年代,一部表現工讀學校生活的電視劇曾經在這裡拍攝,使得這所學校廣為人知。 工讀學校源於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組建的「高爾基工學團」,原本帶有收容性質,主要收容二戰產生的蘇聯孤兒。
-
嶽陽工讀學校_南圖教育
嶽陽工讀學校, 梁天琛向媒體透露,由於經費、編制等各種原因,南圖教育建設一直沒有落實。立法調研工作時,再次強調了工讀學校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重新激活工讀教育,還存在諸多「短板」,除了要擴充生源之外,如何解決工讀學校師資困境也是一大難點。「工讀學校的教師工作時間長、強度大,精神壓力也非常大。
-
關注 | 工讀學校裡的少年時代
工讀學校作為對存在嚴重偏差行為的青少年進行矯正的教育場所,不僅充當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一種載體,同時對具有偏差行為的未成年人的矯正具有重要作用。但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工讀學校在對工讀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面對學校的規訓教育,工讀學生並不是一味地服從和接受,他們也在採取一系列抵抗行動來抗拒學校對他們的教育與同化。
-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需根據情況建立「工讀學校」
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記者張宗堂 楊維漢)為挽救失足青少年,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需要設立「工讀學校」,當地教育部門應對其加強指導和管理,保障其辦學條件。
-
記者探訪重慶工讀學校:少年犯罪的最後防線(圖)
當天,在老師辦公室接受審訊時,果果終於忍受不了心中莫名的恐懼,以上廁所為由逃出了學校。這一走就是8天。 全校的老師著實著了一把急,幾乎找遍了附近所有的網吧等果果可能會去的場所,果果的父母也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好覺。孩子的離開,給父母帶來的焦急幾乎已經覆蓋了對孩子犯錯的氣憤和責備。8天後,沒錢沒去處的果果獨自回了家。爸爸那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
揭秘武漢市工讀學校:六成學生都來自破碎家庭
今年 58歲的校長李漢發從事工讀教育已經30年,對「工讀生名聲不好」深有感觸,「希望孩子們在這兒受磨礪、長志氣。」 記者了解到,武漢市現有3所工讀性質學校,都改了名字。除了礪志中學外,還有啟新學校,其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武漢市女子工讀學校,創辦於1979年的武昌區工讀學校現已更名為武昌堤東街中學。「名稱都變了,就是淡化『工讀』辦工讀,不想孩子和家長有太多心理負擔。」李校長說。
-
探訪工讀學校:重新推開世界的門
儘管未成年人犯罪大幅下降,但依然有一部分問題青少年,需要家庭、社會、學校的教育和挽救。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在2017年12月公布的分析報告顯示,62.63%的未成年犯罪人是初中生,一些學者重提工讀教育的必要性。工讀學校,已淡出公眾視野多年。它是國家為「心理和行為有偏差,乃至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開設的特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