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工讀教育

2021-02-10 光明微教育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及北京、河北、福建等高級人民法院發布67起發生在校園內的刑事犯罪典型案例。未成年人犯罪,已成為眾人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然而,當人們為這些「問題少年」的歸途絞盡腦汁時,恰恰用於解決此類問題的工讀學校,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60年前,新中國第一所工讀學校——北京海澱寄讀學校(原海澱工讀學校)成立。這所專門為有輕微違法或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提供特殊教育的學校,60年來一共教育轉化了9146人,轉化成功率達到95%。可如今,幫助無數「問題少年」重回正道的工讀學校,已從1966年的200多所下降至不足百所。

工讀教育怎就遭遇如此困境?問題在哪?又該如何突破?

今年,海澱寄讀學校學生小飛要參加高考了,「如果能考上,我就可以去職業學校學技能了。現在,我每天都在努力複習。」小飛告訴記者,這是他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

小飛從前是個好學生。在小升初的考試中,他以全年級第一的成績考入了一所優質中學。然而,就在那個暑假,他在家門口的籃球場結識了一群社會青年。「上初中以後,我經常逃學,和他們出去打架。父母管我,我就離家出走,最長一次是兩個月。」

「一年以後,我的學習完全跟不上了,全年級倒數十名左右。緊接著,學校就把父母找來,建議我去工讀學校。父母起初不同意,覺得把我毀了。直到那次兩個月的離家出走後,他們才同意了這個方案。」小飛說。

進入工讀學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小飛視為對自己人生的「懲罰」。那麼,哪些學生會進入這裡學習?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研究所所長郭開元表示,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規定,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可以進入專門(工讀)學校進行教育矯治。《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4條規定,嚴重不良行為是指嚴重危害社會,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行為,具體包括糾集他人結夥滋事,擾亂治安;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者強行索要他人財物;多次偷竊;吸食、注射毒品等等。「上述規定是目前工讀學校招生範圍和標準的法律依據。」

「除此之外,一些工讀學校還招收『雙困生』(學習困難、教育困難)、網癮學生、有輕微犯罪行為被判處非監禁刑的未成年人,以及無法找到監護人的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流浪未成年人。」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秘書長路琦補充道。

在工讀學校的三年,曾經的「懲罰」,漸漸變成了「重生」——小飛再沒有出去和人打過架。「這裡太不一樣了,我感受到了重視與關愛,而不是那種置之不理的冷漠。」

與小飛一起進學校的小剛也說:「一開始,父母和我都不太能接受去工讀學校念書的現實,覺得前途被毀了。然而,來了以後發現,這裡真像一個家。」

然而,小飛和小剛眼中的「家」,卻在當下遭遇了危機。

「目前,全國工讀學校不足百所,其中大多數處於勉強維持辦學的狀態,『四缺』(缺學生、缺教師、缺經費、缺認可)成普遍問題,而具有良好辦學條件並享有良好社會聲譽的工讀學校僅為少數。」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徐輝坦言。

長期研究工讀教育的路琦對此感同身受。她說:「過去,我國實行強制工讀教育。然而,1999 年《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頒布後,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的矯治問題需建立在『三自願』前提下,實質上等於取消了強制工讀的規定。學生日減,工讀教育萎縮,致使這類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無法得到保障。」

郭開元在調研中發現,工讀學校普遍存在師資匱乏、教師隊伍不穩定等問題,主要原因在於其教育對象具有特殊性,教育難度大,教師的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相對較大。「此外,工讀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行為矯治等方面的標準不統一,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工讀學校的辦學成本遠高於普通學校,但很多工讀學校的教育經費都要低於普通學校。即便有的地方做到了與普通學校相當,但依然無法真正滿足工讀學校的持續發展。」他說。

海澱工讀學校心理中心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工讀教育分會副秘書長劉燕告訴記者,雖然我國的《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都有工讀教育的內容,但並未出臺更詳盡、可操作的法規細則來保證工讀學校發揮其功能和作用。

「事實上,當下有一種看法是,現在社會風氣已明顯好轉,違法犯罪的青少年人數逐漸降低,因此工讀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沒有那麼突出,收縮工讀教育是很自然的事。受這種認識影響,一些地方甚至已經打算撤銷工讀學校。」徐輝表示。

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不禁要問,工讀教育還應繼續存在嗎?

在徐輝看來,工讀教育雖只是教育領域中的一個小品種,但它非常重要,不可替代。「只要存在違法犯罪、家庭破裂等社會現象,青少年遭遇成長障礙甚至違法犯罪的問題就會存在。對那些有輕微違法或犯罪行為、遭遇成長挫折的青少年學生而言,工讀教育架起了他們滑向犯罪邊緣的最後一道防線。沒有這道防線,這些學生很容易自暴自棄,走向犯罪;有了這道防線,他們便能重拾信心,健康成長。」

劉燕表示,作為一種特殊教育,工讀學校存在的意義和任務是為這些「問題少年」提供學校保護,以維護他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權益,調整他們的外在行為,建立並完善他們的社會道德規範體系和自我評價體系,提高他們的學習和生存能力,為其終身發展奠基。

「『問題少年』究竟該由誰來教育轉化?在原社區生活、原學校學習,由專職社工等專業人士介入幫教是理想的選擇。但是,現在的社區教育矯正力量還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要。這些『問題少年』,必須由工讀學校接管。」路琦強調。

廣州市新穗學校副校長胡俊崎也認為,現實中存在不少有嚴重不良行為的「問題學生」,有的甚至已經有違法犯罪行為,只是因年齡小而免於追究刑事責任。「對於那些有家不歸、有學不上、已經處於失控狀態的『問題學生』,送到工讀學校是唯一的有效途徑。」

「有的地方官員認為工讀學校學生少,辦學規模小,辦學成本高。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辦一所工讀學校的辦學經費要遠低於運營一所少年監獄的司法成本。」胡俊崎說。

「立足教育,挽救孩子,既是教育領域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從這一點來說,工讀教育應該得到加強,而不是削弱;應該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關心支持,而不是遭受冷落、甚至偏見。」徐輝強調。

「增加教育投入,培養工讀教育老師等都是推動工讀教育的重要舉措,但完善涉及工讀教育的法律政策是當務之急,也是根基所在。」路琦指出,應逐步構建以《未成年人保護法》為主幹,包括未成年人保護類法律和行為矯治類法律在內的法律體系。「同時,還要及早對未成年人的行為進行表態和幹預,通過法律的適度懲處,對有嚴重不良行為或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特殊教育與保護,有效防止其犯罪或重新犯罪。」

路琦建議,進一步明確工讀教育的特教職能,明確何時需要強制接受教育矯治,何時可以靠自願等。條件成熟時,要進一步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工讀教育的相關內容,增強其完整性、嚴謹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最要緊的是儘快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專門學校(工讀)教育的若干規定》。」

郭開元也認為,明確招生的法律程序頗為關鍵。「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入工讀學校學習,應以『三自願』為主;對確需進入而不願進入的,經過法定評估程序後強制進入工讀學校接受教育矯治;對於不起訴、被判處非監禁刑且尚未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犯罪人,強制送入工讀學校進行教育矯治。」

「當然,要從整個預防犯罪的角度統籌安排,確保未成年人都能得到分類教育引導。」路琦強調:「普通未成年人,應在普通學校和社區接受正常的教育與管理;有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由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和普通學校在專職社工等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教育引導;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在普通學校和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無力管教或管教無效時,由專職社工等專業人士介入或送工讀學校接受矯治和教育;犯罪未成年人,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接受教育和改造。」


相關焦點

  • 徐 輝:不能遺忘的工讀教育
    徐 輝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全國政協常委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中國教育戰略學會副會長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或者說只要有優秀的教師、合適的環境和恰當的方法,遭遇任何成長問題的學生都可以教育好,不會走上違法犯罪之路而需要送到工讀學校接受專門的教育轉化徐輝:不能遺忘的工讀教育 今年5月,應邀參加「中國工讀教育60年暨北京市海澱工讀學校60周年成果展」,感觸良多。
  • 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輝:不能遺忘的工讀教育
    看到海澱工讀學校等參展學校克服各種辦學困難,致力於「暫時滯後生」——這是對工讀學校學生的特殊稱呼——的教育轉化工作,我深受感動;看到那些專注於各種手工勞動的青少年學生,聽著他們進校前那些曲折痛苦的人生故事,我對工讀教育的重要意義有了新的認識。
  • 【深度】工讀教育60年
    殊不知,工讀學校的歷史已有60年之久。「前世今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於國內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原因,造成了大批孤兒和無家可歸的流浪兒,於是,政府參照前蘇聯高爾基工學團的模式創建了工讀學校。全國第一所工讀學校是1955年成立的北京海澱工讀學校。隨後,北京市朝陽工讀學校、上海長寧區工讀學校等工讀學校相繼創辦。
  • 工讀學校日趨衰落 新法規立定能否重振工讀教育
    作為工讀教育的成功典型,他已經幾次被推薦給來訪記者。  海澱區寄讀學校的前身是成立於1955年的海澱區工讀學校,這是中國最早的工讀學校。80年代,一部表現工讀學校生活的電視劇曾經在這裡拍攝,使得這所學校廣為人知。  工讀學校源於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組建的「高爾基工學團」,原本帶有收容性質,主要收容二戰產生的蘇聯孤兒。
  • 嶽陽工讀學校_南圖教育
    嶽陽工讀學校, 梁天琛向媒體透露,由於經費、編制等各種原因,南圖教育建設一直沒有落實。立法調研工作時,再次強調了工讀學校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重新激活工讀教育,還存在諸多「短板」,除了要擴充生源之外,如何解決工讀學校師資困境也是一大難點。「工讀學校的教師工作時間長、強度大,精神壓力也非常大。
  • 讓工讀學校的孩子共享未來教育
    校園欺凌反思,工讀學校須與時代同步  消息播出,對校園欺凌束手無策的學校乃至社會一片歡呼 ,輿論的強烈迴響反映出現實中反欺凌手段的捉襟見肘。在學校批評教育太軟,行政、刑事處罰門檻太高的前提下,社會、學校以及家庭難免一籌莫展。而「送工讀學校進行教育」一項,恰好充實了現有反欺凌懲戒體系的教育功能。
  • 工讀教育能讓弒師少年改邪歸正嗎
    感覺一天都呆不住了,只想離開這裡,現在就想回去。到了這裡,才發現原來的生活有多好。  現在回去肯定辦不到,但不久後他和其他兩名嫌犯就要回歸家庭和社會,甚或學校。但誰敢保證劉風這樣的屢犯、慣偷經過一段時間的工讀教育就能改邪歸正?就能保證不再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我表示懷疑。  我的懷疑基於對工讀教育的認識。先來看工讀學校的現狀。
  • 聚焦工讀教育:如何從邊緣走回「原心」?
    但大家看到的卻是,上世紀90年代後期,幾乎所有的工讀學校都摘下了「工讀學校」的牌子,淡化工讀痕跡,拆除了高牆鐵絲網。    「工讀學校」在改名後仍然面臨種種尷尬——招不到學生,得不到認可,找不到經費。工讀教育出了什麼問題?類似的工讀學校還能繼續辦下去嗎?針對有嚴重不良行為學生的「專門教育」的未來發展之路在哪裡?
  • 1958年:天津實驗半工半讀教育
    作者:稿源:中國教育報  2010-02-05 15:19   教育奠基中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  1958 半工半讀根據劉少奇同志的指示,1958年5月27日,第一所半工半讀學校在天津國棉一廠誕生。當時有51名從全廠各車間抽出的生產工人參加,每天6小時上班機聲隆隆、2小時上學書聲琅琅,所以叫「六二制」半工半讀。隨後,春和織布廠、飛龍橡膠廠等一批工廠也陸續辦起了全廠性半工半讀學校。有些工廠還根據生產實際開展了「七一制」半工半讀。
  • 聚焦工讀教育(下):如何從邊緣走回「原心」
    但大家看到的卻是,上世紀90年代後期,幾乎所有的工讀學校都摘下了「工讀學校」的牌子,淡化工讀痕跡,拆除了高牆鐵絲網。    「工讀學校」在改名後仍然面臨種種尷尬——招不到學生,得不到認可,找不到經費。工讀教育出了什麼問題?類似的工讀學校還能繼續辦下去嗎?針對有嚴重不良行為學生的「專門教育」的未來發展之路在哪裡?
  • 【探討】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最後一道防線——工讀教育
    (一)從「工讀」到「專門」明確定位,改革矯正教育內容工讀的目的是教育和矯正,本質上應該區別於其他學校,更加靈活多元地擁有自己的特色,筆者贊同姚建龍教授在其文章中所述的應從「工讀」向「專門」蛻變的改革看法。工讀教育最初的定位是由工讀學校對有違法和輕微犯罪行為而不適合在一般學校就讀的青少年開展相應的義務教育及行為矯治,是具有我國特色的一種特殊教育。
  • 努力讓「問題青少年」健康成長 ——合川區工讀學校開展教育矯治...
    合川區工讀學校作為「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治的「主陣地」,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市域社會治理中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7月27日,記者走進學校進行了採訪。據合川區工讀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來到學校的孩子大多曾有偷竊、校園暴力等不良行為,如果讓他們繼續流浪在社會上或在普通學校上學,不利於社會和校園的和諧穩定。合川區工讀學校作為一所專門學校,最大的作用就是做好「問題青少年」的管護,進行社會兜底,通過教育矯治減少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增強社會滿意度。
  • 涼山州教育和體育局 多方籌措資金,支持關愛工讀學校
    為進一步支持關愛工讀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工讀教育的社會職能,矯治、轉化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使其成為國家有用之材。州教體局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向西昌市工讀學校(第三中學)、寧南縣春暉學校各撥付30萬元的專項資金,購置教學辦公設備(7臺手提電腦、3個智慧黑板、1臺單眼相機、3臺多媒體電子白板)以及多功能體育器材、床及床上用品、學生校服等,辦學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 教育部:逐步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半工半讀制度
    :全國職業教育半工半讀試點工作會議提出 職業院校建立完善半工半讀制度     ■試點院校要與企業共同研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確定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     ■2007年中職再擴招50萬,招生總規模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規模大體相當;     ■中職院校要深化教學改革
  • 王旭明介紹全國職業教育半工半讀試點工作會議情況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我首先向各位介紹一下我們正在青島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半工半讀試點工作會議的有關情況。從10月24日,就是昨天,到今天,全國職業教育半工半讀試點工作會議在青島舉行。在這次會議上,代表們認真學習了中共中央下發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以及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特別是這次會上印發了教育部關於在部分職業院校開展半工半讀試點工作的通知,同時確定了100所職業院校從明年開始開展半工半讀的試點工作。    會議提出了新形勢下開展半工半讀試點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試點工作的任務和要求。
  • 關於設立工讀學校的構想
    、輕微犯罪行為和品行偏常的未成年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教育的半工半讀學校,是普通教育中的特殊形式。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或者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准,進入工讀學校就讀。  工讀學校創設於1955年,我國第一所工讀學校——在北京市海澱區工讀學校開辦。在當時起到良好的、積極的預防和矯正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使青少年犯罪率處於較低水平。到1966年,全國擁有工讀學校220餘所。
  • 關注 | 工讀學校裡的少年時代
    工讀學校作為對存在嚴重偏差行為的青少年進行矯正的教育場所,不僅充當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一種載體,同時對具有偏差行為的未成年人的矯正具有重要作用。但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工讀學校在對工讀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面對學校的規訓教育,工讀學生並不是一味地服從和接受,他們也在採取一系列抵抗行動來抗拒學校對他們的教育與同化。
  • 轉送工讀學校也是對父母的棒喝
    近日,教育部、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其中明確規定,屢教不改或者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必要時可將實施欺凌學生轉送專門(工讀)學校進行教育。
  • 我的工讀一中
    升入初中的那一天起,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工讀故事"就開始了。 濰坊市工讀第一中學,簡稱「工讀一中」,是文革前響應"學工、學農"的政策號召辦起來的一種邊學習文化知識邊參與工農業生產勞動,注重文化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當時是很迎合形勢、迎合社會風潮也是很吃香的,這一點從當年的人民幣1角錢都設計畫上了學生排隊扛著鍁走出校園參加生產勞動的圖案紋樣就可以證明。
  • 人民日報丨來自重慶一所工讀學校的教育探索:努力讓「問題少年」不...
    人民日報消息,最高檢發布意見,要求對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堅持懲治與教育相結合,探索建立檢察機關與專門學校的工作銜接機制。工讀學校作為專門學校的一部分,面臨著學該怎麼上、課該如何教、人要怎樣引導等具體問題。重慶合川工讀學校制定完整教育方案、暢通家校交流,探索學校、家庭、社會合力教育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