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讀教育能讓弒師少年改邪歸正嗎

2021-03-04 吃喝玩樂在北京

  10月18日,湖南邵東縣3名沉迷網絡的未成年少年,殺害了相熟的小學老師李桂雲。10月24日,李桂雲遇害六天後,犯罪嫌疑人劉風在邵陽市工讀學校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殺人後,夜夜被噩夢驚醒。(11月2日《新京報》)

  劉風今年13歲零6個月,只相差6個月,就達到追究刑事責任年齡了,算他運氣,殺了人還能免於牢獄之災。還真讓他說對了,當其他兩名同伴打算鬆手的時候,是他的一句提醒:「沒關係,我們還小,不犯法」,最終讓三少年放膽殺害了李老師,因未到法定年齡,被送到工讀學校教育就讀。

  在工讀學校的感覺怎麼樣?劉風說:早上起來跑步半個小時,做五十個伏地挺身,還有另外的運動,然後吃早餐。全天都是課,不能休息,又累又餓。感覺一天都呆不住了,只想離開這裡,現在就想回去。到了這裡,才發現原來的生活有多好。

  現在回去肯定辦不到,但不久後他和其他兩名嫌犯就要回歸家庭和社會,甚或學校。但誰敢保證劉風這樣的屢犯、慣偷經過一段時間的工讀教育就能改邪歸正?就能保證不再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我表示懷疑。

  我的懷疑基於對工讀教育的認識。先來看工讀學校的現狀。10月27日《光明日報》刊發了一篇工讀學校的調查報導,目前我國的工讀學校很不景氣。報導援引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徐輝的話說,「目前,全國工讀學校不足百所(1966年前還有200所),其中大多數處於勉強維持辦學的狀態,『四缺』缺學生、缺教師、缺經費、缺認可)成普遍問題,而具有良好辦學條件並享有良好社會聲譽的工讀學校僅為少數。」此外,工讀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行為矯治等方面的標準不統一,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再說課程設置。1986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工讀學校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依法成為承擔教育任務的學校,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班級組建、教學管理、考核制度等方面趨同於普通學校,強化了其義務教育的共性,這雖是一個進步,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淡化了它的特殊性,即懲罰、矯治和改造的功能。

  工讀教育的生命線在於矯治。工讀教育畢竟不同於義務教育,如果只注重對工讀學生進行文化知識教育,忽視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必然會導致工讀矯治無法實現預期目標,未免得不償失。而現在的最大問題恰恰是工讀教育偏離了矯治這一主旨。這點從劉風的自述中可見一斑,除了晨跑和做伏地挺身,全天都在上課。

  當然課堂教育也有矯治功能,這取決於教師的學養和水平。可據我所知,從事工讀教育的好教師不多,留守的教師也大多因為辦學的封閉性,——既不與同類學校交流溝通,也不與普通學校進行業務交流,絕少外出教研,也不參加各級各類的教育教學年會、論壇,導致教育經驗無法共享,——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比較陳舊落後,教學和矯治效果可想而知。

  在工讀教育日益萎縮的現狀之下,我不敢指望工讀學校能感化改造劉風等三名犯下重罪的少年嫌犯。萬一三人從工讀學校「畢業」後,積習難改,做下再次危害社會的事,怎麼辦?

  工讀教育到底該如何承擔起其「特殊教育」的重要性,現在必須認真面對。

相關焦點

  • 被「遺忘」的工讀教育
    然而,當人們為這些「問題少年」的歸途絞盡腦汁時,恰恰用於解決此類問題的工讀學校,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60年前,新中國第一所工讀學校——北京海澱寄讀學校(原海澱工讀學校)成立。這所專門為有輕微違法或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提供特殊教育的學校,60年來一共教育轉化了9146人,轉化成功率達到95%。可如今,幫助無數「問題少年」重回正道的工讀學校,已從1966年的200多所下降至不足百所。
  • 【深度】工讀教育60年
    「前世今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於國內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原因,造成了大批孤兒和無家可歸的流浪兒,於是,政府參照前蘇聯高爾基工學團的模式創建了工讀學校。全國第一所工讀學校是1955年成立的北京海澱工讀學校。隨後,北京市朝陽工讀學校、上海長寧區工讀學校等工讀學校相繼創辦。
  • 工讀學校日趨衰落 新法規立定能否重振工讀教育
    在這裡,他度過了從初二到職高畢業的5年少年時光,如今留校實習的他已經不必再穿統一的紅色校服,且可以自由出入學校大門。作為工讀教育的成功典型,他已經幾次被推薦給來訪記者。  海澱區寄讀學校的前身是成立於1955年的海澱區工讀學校,這是中國最早的工讀學校。80年代,一部表現工讀學校生活的電視劇曾經在這裡拍攝,使得這所學校廣為人知。
  • 嶽陽工讀學校_南圖教育
    嶽陽工讀學校, 梁天琛向媒體透露,由於經費、編制等各種原因,南圖教育建設一直沒有落實。立法調研工作時,再次強調了工讀學校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重新激活工讀教育,還存在諸多「短板」,除了要擴充生源之外,如何解決工讀學校師資困境也是一大難點。「工讀學校的教師工作時間長、強度大,精神壓力也非常大。
  • 人民日報丨來自重慶一所工讀學校的教育探索:努力讓「問題少年」不...
    人民日報消息,最高檢發布意見,要求對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堅持懲治與教育相結合,探索建立檢察機關與專門學校的工作銜接機制。工讀學校作為專門學校的一部分,面臨著學該怎麼上、課該如何教、人要怎樣引導等具體問題。重慶合川工讀學校制定完整教育方案、暢通家校交流,探索學校、家庭、社會合力教育矯治。
  • 全國政協委員朱曉進:建好工讀學校挽救「問題少年」
    此事又一次引起了輿論的熱議,公眾也再一次產生了「到底如何才能正確挽救『問題少年』」的疑問。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朱曉進建議,儘快重視工讀學校建設,將其變為挽救「問題少年」的最後防線。朱曉進表示,導致工讀學校無法為「問題少年」兜底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三自願」原則使工讀學校失去了強制性。
  • 提升工讀學校運行效能,幫「迷途少年」找回方向
    如何寬嚴相濟地懲罰未成年人犯罪,既讓他們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為自己的違法行為付出代價,又能夠矯正其行為,使他們能在若干年後重返社會,是激憤之後應當好好反思的社會問題。作為特殊教育的組成部分,工讀學校兼具懲戒和教育功能,能夠體現寬嚴相濟的懲罰精神,是很多國家預防和糾正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力機構。
  • 讓工讀學校的孩子共享未來教育
    校園欺凌反思,工讀學校須與時代同步  消息播出,對校園欺凌束手無策的學校乃至社會一片歡呼 ,輿論的強烈迴響反映出現實中反欺凌手段的捉襟見肘。在學校批評教育太軟,行政、刑事處罰門檻太高的前提下,社會、學校以及家庭難免一籌莫展。而「送工讀學校進行教育」一項,恰好充實了現有反欺凌懲戒體系的教育功能。
  • 重啟工讀學校,對不良少年進行強制矯正!
    歸根結底是家庭教育的不當與學校教育的失敗。這些問題兒童大多出自單親家庭或者留守兒童,還有一部分是由於家長的過分溺愛導致孩子我行我素、無法無天,早已失去了是非觀念。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壓力也隨之增大,大多數家長為金錢忙忙碌碌,尤其是高額的房貸車貸,壓的人喘不過氣來,為此,很多家庭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而少年時期正是孩子三觀樹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走上歧途,尤其是外界花花世界的引誘太多太多,一張白紙想要保持潔淨不容易,想要沾上汙黑太過容易。
  • 無奈 弒母少年釋放 工讀學校少管所是時候重新出發
    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開始懷念早些年的那些工讀學校和少管所了。原本我們的各級政府為了教育和挽救有違法犯罪行為的青少年,以教育部門為主,共青團、公安部門積極配合專門開辦了工讀學校,對一些問題少年進行集中管教。在工讀學校教育好了的學生,再送回原學校或調換學校繼續上學,或安置就業,並且也不應影響升學、工作分配和參軍。
  • 記者探訪重慶工讀學校:少年犯罪的最後防線(圖)
    當地不少普通中學與工讀學校合作,開辦「校外班」,專門教育那些「問題學生」,十幾年間,接受這種教育的孩子已經多達數千人。這種教育方式,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的肯定。然而,這真的是對待那些「問題孩子」的最佳途徑嗎?  偷食禁果少年被送工讀  一個月前的一個晚上,美美下了晚自習後和另一個女孩子跟著果果躲過了守門老師,混進學校的男生宿舍。
  • 為義務教育「兜底」的工讀學校為何名存實亡?
    但是必須承認的是個體差異,否則,為什麼同樣受教育,有的孩子能考一百分,有的只能考幾分呢?我們當然相信,大多數孩子通過「愛的教育」,「賞識教育」,通過老師耐心,細心的教育,能夠健康成長。但是,對個別特殊家庭環境下的孩子,這些「軟」的教育方式有用嗎?而讓人尷尬的是,普通學校的老師,對這些「問題孩子」沒有採取強硬措施的權利,只能聽之任之,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 徐 輝:不能遺忘的工讀教育
    或者說只要有優秀的教師、合適的環境和恰當的方法,遭遇任何成長問題的學生都可以教育好,不會走上違法犯罪之路而需要送到工讀學校接受專門的教育轉化徐輝:不能遺忘的工讀教育 今年5月,應邀參加「中國工讀教育60年暨北京市海澱工讀學校60周年成果展」,感觸良多。
  • 我的工讀一中
    升入初中的那一天起,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工讀故事"就開始了。 濰坊市工讀第一中學,簡稱「工讀一中」,是文革前響應"學工、學農"的政策號召辦起來的一種邊學習文化知識邊參與工農業生產勞動,注重文化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當時是很迎合形勢、迎合社會風潮也是很吃香的,這一點從當年的人民幣1角錢都設計畫上了學生排隊扛著鍁走出校園參加生產勞動的圖案紋樣就可以證明。
  • 【探討】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最後一道防線——工讀教育
    (一)從「工讀」到「專門」明確定位,改革矯正教育內容工讀的目的是教育和矯正,本質上應該區別於其他學校,更加靈活多元地擁有自己的特色,筆者贊同姚建龍教授在其文章中所述的應從「工讀」向「專門」蛻變的改革看法。工讀教育最初的定位是由工讀學校對有違法和輕微犯罪行為而不適合在一般學校就讀的青少年開展相應的義務教育及行為矯治,是具有我國特色的一種特殊教育。
  • 關注 | 工讀學校裡的少年時代
    工讀學校作為對存在嚴重偏差行為的青少年進行矯正的教育場所,不僅充當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一種載體,同時對具有偏差行為的未成年人的矯正具有重要作用。但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工讀學校在對工讀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面對學校的規訓教育,工讀學生並不是一味地服從和接受,他們也在採取一系列抵抗行動來抗拒學校對他們的教育與同化。
  • 記者調查:工讀學校還需要嗎?尷尬困局如何破解?
    央廣網北京5月2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導,最近,正好是我們國家的第一所工讀學校——北京海澱寄讀學成立60周年,也可以說是中國工讀教育60周年。工讀學校,即教育轉化「問題學生」、矯治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專門學校,在義務教育中扮演著特殊角色。
  • 「工讀學校」:一個時代的記憶
    多年前的一部連續劇嗎?一個人的一生會有許多抉擇也有意外,而在幼年或者少年時,有許多衝動會讓人付出代價,而工讀學校恰恰是一道「卡尺」,把這些孩子拉住拽回原來的世界~如今,北京這僅存的6所工讀學校,都已不再以「工讀學校」命名但依然是存在著進行教育的學校,他們已經隨著時間,漸漸落寞了。
  • 關於設立工讀學校的構想
    、輕微犯罪行為和品行偏常的未成年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教育的半工半讀學校,是普通教育中的特殊形式。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或者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准,進入工讀學校就讀。  工讀學校創設於1955年,我國第一所工讀學校——在北京市海澱區工讀學校開辦。在當時起到良好的、積極的預防和矯正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使青少年犯罪率處於較低水平。到1966年,全國擁有工讀學校220餘所。
  • 工讀學校再審視:能改變問題學生 可家長拒送來
    上海市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執行會長姚建龍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指出,目前社會上問題少年,及校園內屢犯暴力、難以管理的問題學生,正需要類似工讀學校這樣的中間教育地帶來矯正、教育,承擔以教代罰的重擔。  辛靈學校和啟德學校的兩位校長也都表示,他們有經驗、有能力去教育管理這些問題學生,能夠為這些有暴力、霸凌行為的問題學生提供教化、矯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