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輝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全國政協常委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中國教育戰略學會副會長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或者說只要有優秀的教師、合適的環境和恰當的方法,遭遇任何成長問題的學生都可以教育好,不會走上違法犯罪之路而需要送到工讀學校接受專門的教育轉化
徐輝:不能遺忘的工讀教育
今年5月,應邀參加「中國工讀教育60年暨北京市海澱工讀學校60周年成果展」,感觸良多。看到海澱工讀學校等參展學校克服各種辦學困難,致力於「暫時滯後生」——這是對工讀學校學生的特殊稱呼——的教育轉化工作,深受感動;看到那些專注於各種手工勞動的少年學生,聽著他們進校前那些曲折痛苦的人生故事,對工讀教育的重要意義,有了新的認識。
據了解,1955年,在周恩來、朱德、彭真和羅瑞卿等老一批領導人的關心支持下,北京市海澱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所工讀學校,開啟了中國工讀教育的歷史。60年來,各地工讀學校到底教育轉化了多少學生,找不到權威統計數字,但人數應該不少。僅以海澱工讀學校為例,校方統計數字為9146人,精確到個位數,應該是可靠的。另根據校方記錄介紹,學生轉化成功率達到95%以上,做到這一點也很了不起。
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裡,工讀教育因其性質特殊,規模小,學校少,加上有影響的研究和報導也不多,因此很少為人們所了解。有人說是勞動教育,有人說是普通教育,還有人認為屬於特殊教育。事實上,從性質上說,工讀教育定性為普通教育的組成部分,其中既有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教育,也有義務教育後的職業教育,其功能是對13-18歲品德行為偏常,心理持續障礙,家庭教育失控,學業成績滯後並且原屬學校無法轉化的有違法和輕微犯罪的青少年學生進行超前心理幹預,強化法制教育,矯治不良行為,實現教育轉化。以海澱工讀學校為例,學校現有學生280人(其中女生42人),分為10個初中班,共200人;5個職業高中班,共80人。與常規學校不同,工讀學校實行靈活接收學生制度,學生「隨有隨收」,因此學生人數常常處在動態變化之中。
在研討會上所了解到的工讀學校現狀,似乎與我的期望剛剛相反。據了解,目前全國工讀學校不足百所,其中大多數處於勉強維持辦學的狀態,「四缺」現象(即「缺學生、缺經費、缺教師、缺認可」)成了普遍性問題,而具有良好辦學條件、學校管理規範並享有良好社會聲譽的工讀學校僅為少數。上世紀80年代初,在全國工讀學校座談會上,教育部門曾明確「要象辦重點中學那樣把工讀學校辦好」,但從目前來看,實際情況相距甚遠,不要說與示範性中學差距很大,與普通中學也有不小的差距。有一種看法是,與文革剛結束那一時期相比,現在社會風氣已明顯好轉,違法犯罪青少年人數逐漸降低,因此工讀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沒有那麼突出,收縮工讀教育是很自然的事。受這種認識影響,一些地方甚至已經打算撤銷工讀學校。
我明顯不贊同這種看法。目前社會風氣究竟如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青少年違法犯罪人數逐漸減少,無論是從絕對人數還是相對比例上說,我也沒有見到令人信服的研究數據。與文革結束時相比,國家更重視教育發展,社會也更重視青少年問題,這是事實,這方面社會進步有目共睹,毋容置疑,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只要存在著違法犯罪、腐敗不公、社會偏見、貧富差別、教育落後、家庭破裂等社會現象,青少年遭遇成長障礙甚至違法犯罪的問題就會存在,有時這類問題還相當突出,發展中國家是如此,發達國家也是如此。在過去幾十年裡,美國在進一步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同時,也面臨著青少年問題總體上惡化的尷尬局面。例如,1950年以來美國青少年自殺人數幾乎翻了兩番(有些調查表明多達十分之一的中小學學生有試圖自殺行為);青少年酗酒和吸食毒品問題進一步突出;懷孕少女的人數和比例總體上雖有所下降,但非婚少女懷孕生育的比例卻從上世紀60年代的15%猛增到過去10年的90%;青少年犯罪現象持續惡化,1985年以來美國非洲裔男性青少年被殺的人數比例增加了2倍,白人青少年的情況雖然好一些,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謀殺率至少高出一倍以上。
理論上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或者說只要有優秀的教師、合適的環境和恰當的方法,遭遇任何成長問題的學生都可以教育好,不會走上違法犯罪之路而需要送到工讀學校接受專門的教育轉化。但現實情況是,教育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永遠是一種理想,是一種追求的目標。就像一家常規醫院無法擁有醫治所有疾病的醫療資源和能力一樣,一所普通學校也無法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更不用說那些相關社會性問題了),在師資和辦學條件薄弱的學校,解決教育疑難病症的能力會更加弱。在這種情況下,開辦一些配備特殊資源和能力的學校「醫院」,專門收治患有心理疾病或性格障礙、犯有違法和輕微犯罪行為的學生「病人」,通過強化法制教育和工讀教育,幫助學生消除心理疾病,糾正不良行為習慣,重新樹立成功信心,更好地融入社會,應該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我國工讀學校長期奉行的「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學育人,造就人才」教育理念,本質上就是教育領域的「治病救人」——而這種能力,並非是所有學校都擁有的。
與以前相比,工讀學校現在已經發生不少變化。例如,以前相關學生送入工讀學校帶有強制性,1999年頒布實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後,學生是否接受工讀教育需要經家長、學生和學校三方同意。再如,2007年重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用「專門學校」替代了「工讀學校」的表述。現在的工讀學校也多已改名,如「海澱工讀學校」已經改名為「海澱寄讀學校」。改名有利於創造正常教育環境與氛圍,有利於對學生實施教育轉化,避免給學生貼上不利的教育標籤和社會標籤,但也有不利之處,讓社會誤以為工讀教育已經消失,或社會不再需要工讀教育。
基於工讀教育的特殊性,它永遠只會是教育世界的一個小品種,但這一品種非常重要,不可替代。對那些有違法和輕微犯罪行為、遭遇成長挫折的青少年學生而言,工讀教育提供了滑向犯罪邊緣的最後一道防線。沒有這道防線,這些學生很容易自暴自棄,走向犯罪;有了這道防線,他們就能夠重拾信心,健康成長。60年中從海澱工讀學校走向社會的九千多名學生,有的已經成長為大學教授、工程師、醫生、將軍、記者、企業家,而絕大多數都過著正常的社會生活,可以說是這道防線的一個生動的例子。我們也許應該記住:立足教育,挽救孩子,既是教育領域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從這一點來說,工讀教育應該得到加強,而不是削弱;應該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關心支持,而不是遭遇冷遇,甚至偏見。
註:本文是作者應邀參加「中國工讀教育60年暨北京市海澱工讀學校60周年成果展」的講話。已經本人審閱。
微信號:ce30ce
關注教育,就是關注中國未來
歡迎關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