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輝:不能遺忘的工讀教育

2021-02-10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徐 輝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全國政協常委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中國教育戰略學會副會長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或者說只要有優秀的教師、合適的環境和恰當的方法,遭遇任何成長問題的學生都可以教育好,不會走上違法犯罪之路而需要送到工讀學校接受專門的教育轉化

徐輝:不能遺忘的工讀教育


今年5月,應邀參加「中國工讀教育60年暨北京市海澱工讀學校60周年成果展」,感觸良多。看到海澱工讀學校等參展學校克服各種辦學困難,致力於「暫時滯後生」——這是對工讀學校學生的特殊稱呼——的教育轉化工作,深受感動;看到那些專注於各種手工勞動的少年學生,聽著他們進校前那些曲折痛苦的人生故事,對工讀教育的重要意義,有了新的認識。

據了解,1955年,在周恩來、朱德、彭真和羅瑞卿等老一批領導人的關心支持下,北京市海澱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所工讀學校,開啟了中國工讀教育的歷史。60年來,各地工讀學校到底教育轉化了多少學生,找不到權威統計數字,但人數應該不少。僅以海澱工讀學校為例,校方統計數字為9146人,精確到個位數,應該是可靠的。另根據校方記錄介紹,學生轉化成功率達到95%以上,做到這一點也很了不起。

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裡,工讀教育因其性質特殊,規模小,學校少,加上有影響的研究和報導也不多,因此很少為人們所了解。有人說是勞動教育,有人說是普通教育,還有人認為屬於特殊教育。事實上,從性質上說,工讀教育定性為普通教育的組成部分,其中既有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教育,也有義務教育後的職業教育,其功能是對13-18歲品德行為偏常,心理持續障礙,家庭教育失控,學業成績滯後並且原屬學校無法轉化的有違法和輕微犯罪的青少年學生進行超前心理幹預,強化法制教育,矯治不良行為,實現教育轉化。以海澱工讀學校為例,學校現有學生280人(其中女生42人),分為10個初中班,共200人;5個職業高中班,共80人。與常規學校不同,工讀學校實行靈活接收學生制度,學生「隨有隨收」,因此學生人數常常處在動態變化之中。

在研討會上所了解到的工讀學校現狀,似乎與我的期望剛剛相反。據了解,目前全國工讀學校不足百所,其中大多數處於勉強維持辦學的狀態,「四缺」現象(即「缺學生、缺經費、缺教師、缺認可」)成了普遍性問題,而具有良好辦學條件、學校管理規範並享有良好社會聲譽的工讀學校僅為少數。上世紀80年代初,在全國工讀學校座談會上,教育部門曾明確「要象辦重點中學那樣把工讀學校辦好」,但從目前來看,實際情況相距甚遠,不要說與示範性中學差距很大,與普通中學也有不小的差距。有一種看法是,與文革剛結束那一時期相比,現在社會風氣已明顯好轉,違法犯罪青少年人數逐漸降低,因此工讀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沒有那麼突出,收縮工讀教育是很自然的事。受這種認識影響,一些地方甚至已經打算撤銷工讀學校。

我明顯不贊同這種看法。目前社會風氣究竟如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青少年違法犯罪人數逐漸減少,無論是從絕對人數還是相對比例上說,我也沒有見到令人信服的研究數據。與文革結束時相比,國家更重視教育發展,社會也更重視青少年問題,這是事實,這方面社會進步有目共睹,毋容置疑,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只要存在著違法犯罪、腐敗不公、社會偏見、貧富差別、教育落後、家庭破裂等社會現象,青少年遭遇成長障礙甚至違法犯罪的問題就會存在,有時這類問題還相當突出,發展中國家是如此,發達國家也是如此。在過去幾十年裡,美國在進一步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同時,也面臨著青少年問題總體上惡化的尷尬局面。例如,1950年以來美國青少年自殺人數幾乎翻了兩番(有些調查表明多達十分之一的中小學學生有試圖自殺行為);青少年酗酒和吸食毒品問題進一步突出;懷孕少女的人數和比例總體上雖有所下降,但非婚少女懷孕生育的比例卻從上世紀60年代的15%猛增到過去10年的90%;青少年犯罪現象持續惡化,1985年以來美國非洲裔男性青少年被殺的人數比例增加了2倍,白人青少年的情況雖然好一些,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謀殺率至少高出一倍以上。

理論上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或者說只要有優秀的教師、合適的環境和恰當的方法,遭遇任何成長問題的學生都可以教育好,不會走上違法犯罪之路而需要送到工讀學校接受專門的教育轉化。但現實情況是,教育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永遠是一種理想,是一種追求的目標。就像一家常規醫院無法擁有醫治所有疾病的醫療資源和能力一樣,一所普通學校也無法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更不用說那些相關社會性問題了),在師資和辦學條件薄弱的學校,解決教育疑難病症的能力會更加弱。在這種情況下,開辦一些配備特殊資源和能力的學校「醫院」,專門收治患有心理疾病或性格障礙、犯有違法和輕微犯罪行為的學生「病人」,通過強化法制教育和工讀教育,幫助學生消除心理疾病,糾正不良行為習慣,重新樹立成功信心,更好地融入社會,應該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我國工讀學校長期奉行的「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學育人,造就人才」教育理念,本質上就是教育領域的「治病救人」——而這種能力,並非是所有學校都擁有的。

與以前相比,工讀學校現在已經發生不少變化。例如,以前相關學生送入工讀學校帶有強制性,1999年頒布實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後,學生是否接受工讀教育需要經家長、學生和學校三方同意。再如,2007年重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用「專門學校」替代了「工讀學校」的表述。現在的工讀學校也多已改名,如「海澱工讀學校」已經改名為「海澱寄讀學校」。改名有利於創造正常教育環境與氛圍,有利於對學生實施教育轉化,避免給學生貼上不利的教育標籤和社會標籤,但也有不利之處,讓社會誤以為工讀教育已經消失,或社會不再需要工讀教育。

基於工讀教育的特殊性,它永遠只會是教育世界的一個小品種,但這一品種非常重要,不可替代。對那些有違法和輕微犯罪行為、遭遇成長挫折的青少年學生而言,工讀教育提供了滑向犯罪邊緣的最後一道防線。沒有這道防線,這些學生很容易自暴自棄,走向犯罪;有了這道防線,他們就能夠重拾信心,健康成長。60年中從海澱工讀學校走向社會的九千多名學生,有的已經成長為大學教授、工程師、醫生、將軍、記者、企業家,而絕大多數都過著正常的社會生活,可以說是這道防線的一個生動的例子。我們也許應該記住:立足教育,挽救孩子,既是教育領域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從這一點來說,工讀教育應該得到加強,而不是削弱;應該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關心支持,而不是遭遇冷遇,甚至偏見。

註:本文是作者應邀參加「中國工讀教育60年暨北京市海澱工讀學校60周年成果展」的講話。已經本人審閱。

微信號:ce30ce

關注教育,就是關注中國未來

歡迎關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相關焦點

  • 被「遺忘」的工讀教育
    「目前,全國工讀學校不足百所,其中大多數處於勉強維持辦學的狀態,『四缺』(缺學生、缺教師、缺經費、缺認可)成普遍問題,而具有良好辦學條件並享有良好社會聲譽的工讀學校僅為少數。」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徐輝坦言。長期研究工讀教育的路琦對此感同身受。她說:「過去,我國實行強制工讀教育。
  • 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輝:不能遺忘的工讀教育
    看到海澱工讀學校等參展學校克服各種辦學困難,致力於「暫時滯後生」——這是對工讀學校學生的特殊稱呼——的教育轉化工作,我深受感動;看到那些專注於各種手工勞動的青少年學生,聽著他們進校前那些曲折痛苦的人生故事,我對工讀教育的重要意義有了新的認識。
  • 【深度】工讀教育60年
    殊不知,工讀學校的歷史已有60年之久。「前世今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於國內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原因,造成了大批孤兒和無家可歸的流浪兒,於是,政府參照前蘇聯高爾基工學團的模式創建了工讀學校。全國第一所工讀學校是1955年成立的北京海澱工讀學校。隨後,北京市朝陽工讀學校、上海長寧區工讀學校等工讀學校相繼創辦。
  • 工讀學校日趨衰落 新法規立定能否重振工讀教育
    那時的凱裡工讀學校實行強制入學,本地的普通學校只要把本校不能教育也不願教育的學生上報教委,一經核實,便會有公安部門協同將學生送進工讀學校。學校裡設有訓導室和警務室,有5名警察常駐學校。  向正元說,凱裡工讀學校成立以後,當地的青少年犯罪情況有了明顯改善。但後來,強制入學做法在全國範圍內被逐漸廢止,工讀生由強制入學逐漸讓位於依賴其他學校的「軟強制力」。
  • 讓工讀學校的孩子共享未來教育
    校園欺凌反思,工讀學校須與時代同步  消息播出,對校園欺凌束手無策的學校乃至社會一片歡呼 ,輿論的強烈迴響反映出現實中反欺凌手段的捉襟見肘。在學校批評教育太軟,行政、刑事處罰門檻太高的前提下,社會、學校以及家庭難免一籌莫展。而「送工讀學校進行教育」一項,恰好充實了現有反欺凌懲戒體系的教育功能。
  • 嶽陽工讀學校_南圖教育
    嶽陽工讀學校, 梁天琛向媒體透露,由於經費、編制等各種原因,南圖教育建設一直沒有落實。立法調研工作時,再次強調了工讀學校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重新激活工讀教育,還存在諸多「短板」,除了要擴充生源之外,如何解決工讀學校師資困境也是一大難點。「工讀學校的教師工作時間長、強度大,精神壓力也非常大。
  • 工讀教育能讓弒師少年改邪歸正嗎
    (11月2日《新京報》)  劉風今年13歲零6個月,只相差6個月,就達到追究刑事責任年齡了,算他運氣,殺了人還能免於牢獄之災。還真讓他說對了,當其他兩名同伴打算鬆手的時候,是他的一句提醒:「沒關係,我們還小,不犯法」,最終讓三少年放膽殺害了李老師,因未到法定年齡,被送到工讀學校教育就讀。  在工讀學校的感覺怎麼樣?
  • 聚焦工讀教育:如何從邊緣走回「原心」?
    但大家看到的卻是,上世紀90年代後期,幾乎所有的工讀學校都摘下了「工讀學校」的牌子,淡化工讀痕跡,拆除了高牆鐵絲網。    「工讀學校」在改名後仍然面臨種種尷尬——招不到學生,得不到認可,找不到經費。工讀教育出了什麼問題?類似的工讀學校還能繼續辦下去嗎?針對有嚴重不良行為學生的「專門教育」的未來發展之路在哪裡?
  • 【探討】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最後一道防線——工讀教育
    (一)從「工讀」到「專門」明確定位,改革矯正教育內容工讀的目的是教育和矯正,本質上應該區別於其他學校,更加靈活多元地擁有自己的特色,筆者贊同姚建龍教授在其文章中所述的應從「工讀」向「專門」蛻變的改革看法。工讀教育最初的定位是由工讀學校對有違法和輕微犯罪行為而不適合在一般學校就讀的青少年開展相應的義務教育及行為矯治,是具有我國特色的一種特殊教育。
  • 聚焦工讀教育(下):如何從邊緣走回「原心」
    但大家看到的卻是,上世紀90年代後期,幾乎所有的工讀學校都摘下了「工讀學校」的牌子,淡化工讀痕跡,拆除了高牆鐵絲網。    「工讀學校」在改名後仍然面臨種種尷尬——招不到學生,得不到認可,找不到經費。工讀教育出了什麼問題?類似的工讀學校還能繼續辦下去嗎?針對有嚴重不良行為學生的「專門教育」的未來發展之路在哪裡?
  • 1958年:天津實驗半工半讀教育
    作者:稿源:中國教育報  2010-02-05 15:19   教育奠基中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  1958 半工半讀根據劉少奇同志的指示,1958年5月27日,第一所半工半讀學校在天津國棉一廠誕生。當時有51名從全廠各車間抽出的生產工人參加,每天6小時上班機聲隆隆、2小時上學書聲琅琅,所以叫「六二制」半工半讀。隨後,春和織布廠、飛龍橡膠廠等一批工廠也陸續辦起了全廠性半工半讀學校。有些工廠還根據生產實際開展了「七一制」半工半讀。
  • 努力讓「問題青少年」健康成長 ——合川區工讀學校開展教育矯治...
    合川區工讀學校作為「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治的「主陣地」,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市域社會治理中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7月27日,記者走進學校進行了採訪。據合川區工讀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來到學校的孩子大多曾有偷竊、校園暴力等不良行為,如果讓他們繼續流浪在社會上或在普通學校上學,不利於社會和校園的和諧穩定。合川區工讀學校作為一所專門學校,最大的作用就是做好「問題青少年」的管護,進行社會兜底,通過教育矯治減少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增強社會滿意度。
  • 轉送工讀學校也是對父母的棒喝
    近日,教育部、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其中明確規定,屢教不改或者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必要時可將實施欺凌學生轉送專門(工讀)學校進行教育。
  • 人民日報丨來自重慶一所工讀學校的教育探索:努力讓「問題少年」不...
    人民日報消息,最高檢發布意見,要求對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堅持懲治與教育相結合,探索建立檢察機關與專門學校的工作銜接機制。工讀學校作為專門學校的一部分,面臨著學該怎麼上、課該如何教、人要怎樣引導等具體問題。重慶合川工讀學校制定完整教育方案、暢通家校交流,探索學校、家庭、社會合力教育矯治。
  • 涼山州教育和體育局 多方籌措資金,支持關愛工讀學校
    為進一步支持關愛工讀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工讀教育的社會職能,矯治、轉化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使其成為國家有用之材。州教體局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向西昌市工讀學校(第三中學)、寧南縣春暉學校各撥付30萬元的專項資金,購置教學辦公設備(7臺手提電腦、3個智慧黑板、1臺單眼相機、3臺多媒體電子白板)以及多功能體育器材、床及床上用品、學生校服等,辦學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 教育部:逐步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半工半讀制度
    :全國職業教育半工半讀試點工作會議提出 職業院校建立完善半工半讀制度     ■試點院校要與企業共同研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確定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     ■2007年中職再擴招50萬,招生總規模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規模大體相當;     ■中職院校要深化教學改革
  • 王旭明介紹全國職業教育半工半讀試點工作會議情況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我首先向各位介紹一下我們正在青島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半工半讀試點工作會議的有關情況。從10月24日,就是昨天,到今天,全國職業教育半工半讀試點工作會議在青島舉行。在這次會議上,代表們認真學習了中共中央下發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以及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特別是這次會上印發了教育部關於在部分職業院校開展半工半讀試點工作的通知,同時確定了100所職業院校從明年開始開展半工半讀的試點工作。    會議提出了新形勢下開展半工半讀試點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試點工作的任務和要求。
  • 關於設立工讀學校的構想
    、輕微犯罪行為和品行偏常的未成年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教育的半工半讀學校,是普通教育中的特殊形式。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或者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准,進入工讀學校就讀。  工讀學校創設於1955年,我國第一所工讀學校——在北京市海澱區工讀學校開辦。在當時起到良好的、積極的預防和矯正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使青少年犯罪率處於較低水平。到1966年,全國擁有工讀學校220餘所。
  • 工讀學校再審視:能改變問題學生 可家長拒送來
    成立於1979年的啟德學校,至今已有37年歷史,前身是上海縣工讀學校,後來上海縣與閔行區合併後,被改名為閔行區工讀學校,2001年正式更名為啟德學校。  校長梁根餘介紹稱,雖然更名後「工讀」二字被隱去了,但學校的性質並未變,還是一所以接收「問題少年」為主的專業教育學校。
  • 關注 | 工讀學校裡的少年時代
    工讀學校作為對存在嚴重偏差行為的青少年進行矯正的教育場所,不僅充當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一種載體,同時對具有偏差行為的未成年人的矯正具有重要作用。但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工讀學校在對工讀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面對學校的規訓教育,工讀學生並不是一味地服從和接受,他們也在採取一系列抵抗行動來抗拒學校對他們的教育與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