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一,我八點就上班,可是到一直到10點半,仍然昏昏欲睡,領導在臺上手舞足蹈,指點江山,我在臺下一臉茫然,腦袋一片空白,感覺完全進入不了工作的狀態,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被動地完成了幾個項工作,卻都是在慣性下進行的,整個人昏昏沉沉,很疲憊。好不容易熬到中午休息的時候,我百度了一下,終於確診了,原來我這叫「星期一綜合症」。
星期一綜合症指的是在星期一上班的時候,總出現疲倦、頭暈、胸悶、腹脹、食欲不振、周身酸痛,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關於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由於在雙休日過分耗費體力處理工作之外的事情,待到雙休日過後的星期一,人們必須又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學習,難免出現或多或少的不適應。
這就是「星期一綜合症」,也就是說綜合症是由從休息日到工作日過度的不適應引起的。休息日是狀態是自由散漫的,瘋狂的,隨心所欲的,而工作日的上班卻要求進入分秒必爭的狀態,這兩者的關係是斷層的,所以出現銜接不上,適應不了的症狀。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更深層次的原因?
在到總行工作之前,我在支行工作了5年,在職業生涯中,這屬於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是我從來沒有出現過症狀如此劇烈明顯的綜合症,反而是到了總行,我常常在一個周末之後的星期一早上驚醒,心慌、頭痛、疲憊,竟然還有種夢裡不知身是客的迷茫。
在我把自己認真地剖析了一番後,我發現,所謂的「星期一綜合症」只不過是職業倦怠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些症狀很大程度是因為你從骨子裡不認可,不熱愛你的工作,甚至到了討厭的地步。什麼適應不了,銜接不上只是很表層的原因。
一個人如果不喜歡一份工作,那是很難調動起工作的積極性的。如果說工作是相對簡單的,能力範圍內能夠輕鬆解決的,倒也沒什麼,如果工作比較難,需要調動很大的精力的去完成,心裡就會產生牴觸、畏難、恐懼、拒絕的情緒,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產生星期一綜合症了。
在周末的時間裡,你是按自己的意願生活的,無論是飛沙走壁還是宅在家裡看書,都是自己主動的選擇,而工作日的工作內容卻是你被動的選擇,所以你興趣寥寥,提不起精神。而工作了三兩天後,似乎工作的狀態又回來了?醒醒吧,那只是假象,只是你進入了一個被動的循環的模式中,就好像旋轉的陀螺,繼續轉下去就是它的全部動力。
那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杜絕或者減輕星期一綜合症?當然有,最直接管用的當然就是換個工作,換個環境了,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樣,不喜歡當前的工作,又無力跳槽的話,就只能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心理建設了:
我知道這很假,也很難,但是效果也還是有的。例如有的人很喜歡飯堂的自助餐,有的人會很喜歡和同事討論的環節,有的人會很牽掛自己辦公桌上的盆栽等等,只要是認為能夠讓你提起工作精神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用來嘗試,只要有了期待,就會產生愉悅的情緒和積極的心理幹預,這未嘗不是對抗綜合症的好方法。我身邊就有一位很花痴的同事,在她的辦公桌上貼上了她喜歡的明星的海報,她說對著他工作幸福感滿滿的,動力十足。
在休息的時間裡,不要真的把工作拋到九霄雲外了,至少在周日下午或者晚上,提前安排一周的工作內容,既是安排,也是回顧。回憶一下上一周的工作的情況,項目的進展,然後制定下一周的工作內容,適當做一些準備,做到心中有數,不至於在周一的時候手忙腳亂。人總是會對自己無法掌握的東西感覺到恐懼,而你一旦做好計劃,心中就多了一份淡定。
「星期一綜合症」其實是個警鐘,它向我們如實地反饋了我們的身體及精神狀況,提醒我們要學會減壓,學會關注自己的情緒,等到累了、病倒了再來重視就得不償失了。如果你是綜合症深度患者,如果你處於壓力非常大的階段,無論時間如何緊張,都要留出時間來減壓。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打敗星期一綜合症,元氣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