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權主義文學批評聖經

2021-01-15 網易新聞

  此書被譽為20世紀

女權主義文學批評

的聖經。書中女權主義者S·M·吉爾伯特和蘇珊·古芭試圖從新視角去理解19、20世紀獨特的婦女文學傳統及其共性,批判菲勒斯中心的父權制和男性文學傳統,挖掘婦女的文學創造力,恢復長期以來經常被人忽視的婦女文學史,修正文學史思想中一些最基本的術語,從而建構一種新的女權主義文學典律。

本文來源:南海網-海南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瘋女人」與女性主義丨思泉3月書單
    ——《閣樓上的瘋女人》本月我們會圍繞「性別」這一主題,一起閱讀兩部女性主義的經典作品。其一,是夏洛特·珀金斯·吉爾曼的短篇小說《黃色牆紙》。
  • 讓瘋女人走下閣樓,開闢女性寫作新詩學
    西方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文學研究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學者桑德拉·吉爾伯特(Sandra M. Gilbert,1936-)和蘇珊·古芭(Susan Gubar,1944-)在《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家與19世紀文學想像》一書中,挖掘出了一種旨在顛覆的女性詩學範式:黑暗與悖反、毀滅與自我毀滅。桑德拉·吉爾伯特(Sandra M.
  • 當女人開始寫作——評《閣樓上的瘋女人》
    《閣樓上的瘋女人》[美]S.M.吉爾伯特 著/楊莉馨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施潔發現自己無法得到林靜的愛,不禁吼叫道:「你可以找你的簡·愛,你就把我當成你閣樓上的瘋女人吧
  • 閣樓上的瘋女人:英國女人的抗爭之路
    隨著女權主義運動的熱浪來襲,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文學經典,尤其是女性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不僅僅是自我認識,也是拒絕男權統治帶來的自我毀滅。」被稱為「光環下的陰影」的伯莎·梅森闖入批評家的視線,這位閣樓上的瘋女人的甦醒代表一個群體睜開了眼睛。
  • 文學理論——女性主義批評主義——上(理論學習)
    女性主義批評主義(感興趣的推薦波伏娃的《第二性》)所有的女性主義活動,包括女性主義理論和文學批評,終極目標都是通過促進男女平等來改變世界。因此,所有的女性主義活動都可以被視為一種行為主義(activism)。無論我們意識到與否,性別問題在人類生產和人類體驗的方面都發揮了作用,其中包括了文學生產和文學體驗。所有的西方(盎格魯——歐洲)文明都深深植根於父權制意識形態,比如,在希臘、羅馬文學和深化神話中,父權制色彩的女性和女妖比比皆是。
  • 【思想界】藍潔瑛逝世:東方閣樓上的瘋女人香消玉殞
    藍潔瑛逝世:東方閣樓上的瘋女人香消玉殞據香港媒體報導,藝人藍潔瑛於11月3日凌晨被發現「倒斃」於赤柱馬坑邨住所,享年55歲。消息稱,11月3日凌晨,香港警方接到一雷姓女子報案後趕往藍潔瑛位於馬坑邨良馬樓的公寓,破門而入後發現藍潔瑛已經死亡。
  • 「泊書會第二期」程子煜:女性主義文論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兩大形態女性閱讀角度在女性主義者看來,任何的閱讀過程都不是中立的,客觀的,都帶有一定的意識形態性。但是在以往的過程中,由於男權文化過於強大,導致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往往都是以男性的眼光去理解,而女性的眼光,尤其是獨特的女性經驗被忽略。
  • 歷史上這群女人走向街頭
    在第八周,我們拋開往日抽象複雜的觀察文藝的觀點,學習了一個相對「溫柔」的文論——「女權主義批評」。女權主義批評深受馬克思主義觀點、精神批評法、解構主義以及新歷史主義影響,是女權運動與女權文學相互作用的產物。我們在雷靜同學溫柔的講述中,慢慢走向了關於婦女走上街頭爭奪婦女權利而產生的女權主義觀點。
  • 求求女權主義反烏託邦小說別再虐待女性了 | 文學、血淚與噩夢
    《衛報》報導截圖 當然,這樣的批評也就意味著,小說有義務擔起呼喚變革的責任,這也讓事情變得棘手起來——將文學作品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這意味著什麼呢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與自己的「女權主義」標籤乃至整個女權主義運動總是無法自處,她缺乏自信、畏手畏腳。2017年,在《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中,她回答了「《使女的故事》是不是一部女權主義小說」的問題。她說: 「如果你指的女權主義小說是一本意識形態宣傳冊,宣稱所有女性都是天使,她們總是受害者,而且不能做出道德選擇,那麼這本書就不算。
  • 陳雁:女權主義術語在近代中國的翻譯與流轉
    要求婦女在社會上、政治上、法律上、經濟上與男子享受同等機會;即要使婦女從男子的壓迫束縛之下解放出來的一種自由主義。(22)這一釋義與《英華大辭典》相比已經大有進步,能看出編者對西方女權運動的基本理念有所了解,但此時此地英文的「feminism」並未與中文的「女權主義」相對應,而是音譯為「弗彌捏士姆」,這一音譯與「女子主義」、「婦女主義」等多種譯稱混見於當時的報刊。
  • 如何正確認識「女權主義」?「偽女權」的本質是什麼?
    女權主義是怎麼發展的?女權主義思想是什麼時候萌芽的?現在一般認為女權主義思想萌芽於18世紀末期,代表性事件就是英國女權主義者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特出版了世界歷史上第一部女權主義著作《女權辯護:關於政治和道德問題的批判》。
  • 為餘秀華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是對女權主義的褻瀆
    總體而言,我並不認為中國有所謂的女權主義者,頂多就是鼓吹女權主義的人。男權主義是顯而易見的存在。正因為此,作為挑戰男權主義的女權主義者才讓人心生敬佩。不知什麼時候起,詩人餘秀華被一些女權主義鼓吹者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
  • 《致命女人》中反映出的女權主義浪潮發展過程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女性地位的不同,或者說女權主義浪潮發展的過程。而他們面對婚姻中的困境,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選擇,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確切的說,與他們當時的女權主義浪潮有關。美國的女權主義浪潮共有三次,極大的影響了美國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理念,對美國憲法中提出的自由,平等理念做出了更好擴展。
  • 男權社會,為女性代言,如何對待女權主義
    在向女人們解釋何為女性眼中的男性時,我常常會看到女人用胳膊肘捅捅與他同行的男人,就好像再說「看吧,連專家都說你們是這種人」。慢慢地,我開始傾向於說女人喜歡聽的話。因為我很享受接下來長久而熱烈的響應。其實,我的觀眾中90%是女人,而剩下10%的男人大部分也是被女人拉過來的。
  • 訪談|從美國婦女史到中國女權運動史,女權主義如何改變世界
    這就是學界的女權主義的行動——開設課程背後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女權運動就是要反對一個男權中心的社會制度和文化,那麼知識生產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當然後來我們有了福柯的後結構主義理論:知識就是權力,就是力量,誰能投入知識生產,誰有話語權,這都跟權力相關。歷史上女人發不出聲音就是女人沒有權力,沒有話語權,不能寫作也就不能發聲。
  • 馬小鹽:女權主義,還是義和團式的女拳主義?
    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在網絡上曬裸照與贅肉博眼球的文盲聲稱她是女權主義者,一個熱衷於在大街上裸奔的女藝術家自詡為女權主義者,一個貼美圖兜售新書的寫手也號稱自己是女權主義者,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反對家暴的女士理所當然的更是女權主義者,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 馮侖VS洪晃:女權主義是什麼?|共識
    在新一期節目中,馮叔與洪晃就「女權主義」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以下是節目的部分文字內容: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洪晃:你覺得女權主義是什麼?洪晃:女權其實就是平權,不是嗎?中國是國家女權主義,就是在法律方面的平等,其實我們都有。你能當 CEO,我也能當 CEO,咱們就憑本事了,對吧?但是意識方面、文化方面是沒轉過來的。就是在文化、意識上,中國還是一個男權社會。
  • 中國女權主義發展簡史
    這是真巾幗,真女權;改革開放40年,不僅許多女權主義書籍被介紹到中國來,而且許多大學成立了「婦女與性別研究中心」,女權主義思想通過高校教育傳播開來,此後具有女權主義思想的學生們像種子一樣開始零零落落地撒向各個領域,那時雖人數有限,但可謂星星之火。
  • 女權主義的流行,已更像一場關於身份的營銷?
    也因為這一標籤的強大力量,越來越多的人都樂於為自己貼上「女權主義者」的標籤——甚至,它足夠成為一場又一場身份營銷的砝碼。但隨著大家對女權主義的討論越來越多,對它的反思也在逐漸深入。前一段時間席捲全球的#MeToo運動,也伴隨著對它的種種再思考。什麼是女權主義?這是一個足夠有爭議的問題。
  • 女權?女拳?—談談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社會現象,因為「女權主義」本身是一個舶來品,其發源於西方的女權運動,並在現當代發展壯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傳入中國並擁有了相當大的市場,女權主義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演化發展的,筆者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進行簡要論述,聊聊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