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這個問題類似的另一問題:孩子向幼兒園老師要第二份水果,老師不給,這種做法合理嗎?
答一:合理,孩子吃多了,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如果長胖或者吃壞了,家長會鬧;
答二:不合理,幼兒時期是孩子長身體的時候,拒絕孩子的這一要求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答一:合理,徵求並遵從孩子的意願是對孩子的尊重。
答二:不合理,營養不均衡,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如果造成營養不良,家長會鬧;
所以問題的根本是:什麼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重要嗎?
美國教育家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應用個體心理學家德雷克斯的「和善而堅定」作為自己的教育理念。
其核心就是表達了尊重的重要性,方法是既不驕縱也不懲罰孩子的管教孩子,「贏得」孩子以便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但對什麼是尊重(孩子)表達的較少。
我目前了解到的對尊重最好的描述是:尊重就是理解並接受不同個體和群體的存在合理性,並與之產生有效關聯後,持有中立和包容的態度。
在教育孩子這一問題上, 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中擁有一份特別的相互期待,所以尊重孩子並不能做到上述那樣客觀,但這其中隱含的幾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理解並接受不同個體和群體存在的合理性。大多數人認為在尊重的基礎是平等,而在這一理解中只有「合理性」,合理性並不要求必然平等。
之所以這個是尊重的前提,是因為我們往往認為成人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即使我們承認在體力、智力、能力等方面孩子與成人之間有差距,但現代文明擴大了平等的含義。
平等並不意味著相同,最原始的含義是我們擁有值得相同看到的生命,隨著文明的發展,衍生出其他諸多方面的平等,比如同工同酬。
這些「平等」觀念雖然並不現實,但是對建立和諧的社會秩序是必要的。一個能坦誠面對自己的成人,並不會斷然拒絕這一點。
因此,認識到和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平等的情況下,仍舊持有尊重孩子的意願,比起高舉平等的幌子而不將之作為信念來說,前者更容易幫助父母真正尊重孩子。
其次,尊重是在有效關聯中產生的。作為父母可以為了孩子好,但是將這種意願付出行動以後,我們要明白孩子對這一意願是接受還是拒絕的態度。
單方面的「為了你好」,就是讓孩子強迫性的接受,這其中不僅沒有尊重,還沒有平等。
所以老師問了孩子是否吃水果,孩子回答不吃。在這一互動過程中,無論老師是為了節省(孩子不吃水果可以省錢)還是避免浪費,都是無可厚非的。
但這其中有兩點難以把控且影響孩子最終決策的因素。
其一、幼兒園老師是以什麼語氣詢問孩子是否吃水果的。
「某某,你要不要吃水果?」、「某某,剛吃完飯你現在想吃點水果嗎?」。兩種方式給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
其二、當孩子回答不吃以後,老師是否告知下一次吃水果是什麼時候。這意味著讓孩子明白自己選擇的後果。
如果過一會兒想吃,但沒有到時間是吃不到的,甚至即使是餓了,也不會有東西吃。
這些潛在的後果在老師沒有說清楚之前,孩子是不會想到的,孩子在乎的是當前的感受,我不吃我不餓,哪管一分鐘或一小時以後的事情。
所以如果老師用合適的語氣和明確告知後果後,孩子依然選擇不吃,這就是這一過程中對孩子最好的尊重。也就是那句「產生有效關聯後,持有包容態度」的含義。
與此類似的另一問題:孩子向幼兒園老師要第二份水果,老師是否給。只要老師說清不給的理由和給可能帶來的後果,那麼孩子就應該接受。
因為在這樣的情境中體現的是孩子是否尊重老師,而題目中的問題,再加上我所強調的兩點體現的是老師是否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