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投資英雄比爾·米勒在2008年遭遇了徹底的滑鐵盧。從1991年至2005年,米勒管理的美盛價值基金(Value Trust)連續15年跑贏S&P500指數,1982年至2005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6.14%。然而,從2006年開始,米勒管理的基金收益率開始落後 S&P500指數,到2008年中,晨星評級顯示,美盛價值基金在同類基金的最近1年、3年、5年和10年期業績表上均排在最末檔。
比爾·米勒在2008年中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自己還是缺少經驗」。他58歲了,從他接手美盛價值基金到現在也26年過去了,但對於此次慘敗,他還是把一部分原因歸於經驗不足。
我們非常幸運,能看到這樣一位標杆式人物的巨變過程。如果我們能試著去理解一些他的投資理念和方式,這才是最為寶貴的,我們至少可以間接獲得一些經驗和啟示。
米勒注重投資決策的過程,認為好的決策過程得到好的投資回報。什麼是好的決策過程,米勒給出了一些跡象:基金經理創造了價值、低於市場平均的換手率、價格與價值的比較、情緒穩定、對知識好奇、不教條、不固執己見等。
米勒上述所指的好的投資決策過程實際上是他對一個優秀的基金經理提出的標準。這些標準事實上並未說明隱藏在米勒投資業績背後的投資理念和投資哲學。我們要理解米勒,應該從更為基本的方面去考察。
米勒是一個徹底的實用主義者,這和他在約翰·霍普金斯攻讀哲學博士學位的經歷有關。那期間,比爾·米勒沉迷於實用主義哲學的研究,特別是對實用主義哲學大師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著作的研究。
通俗地講,實用主義是一種堅持以有用性或實際的結果作為測試真理的標準。詹姆斯的哲學態度就是養成不斷尋求另一種可能的習慣。他強調經驗是一種歷程,並認為沒有任何一種觀點可以宣稱是真理的最後篇章。因此,在他看來真理是一種脆弱的平衡,當一種真理被建立時,就會立即顯示其不足之處,並隨時會被後來的論點所補充或者推翻。因此,詹姆斯的真理哲學是多角度的關照,是一種永無止境的描述與分析。
實用主義拒絕接受終極真理和絕對客觀的存在,拒絕討論無法以經驗解說的事物,但不排除只能以「部分」經驗呈現的事物。詹姆斯的實用主義哲學是一趟無止境的真理論說的路程。
我們可以發現,實用主義的這些原則很契合上市公司調研及投資的方法。我們可以認為存在一些所謂的偉大的公司,但應該不停地探討什麼是偉大,並研究其偉大的含義是否會改變。
同時,一件事物的屬性往往是多層次的,我們對於這些屬性的認識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若干時間後,我們可能發現一個事物的面貌與最初相比已經完全不同。所以不能輕易地否定或肯定一件事情或事物。換句話說,我們應該用經驗不斷地去探討各種事物的屬性,無所謂有最終的真理存在,我們不是在逼近真理,我們只是在不停地深化認識。因此,對於公司研究,只注重歷史和數據是不夠的,陷入無謂的對錯爭論更是無益。比爾·米勒在接手基金之後,開始較少地依據歷史數據序列或是從精細的組織起來的經濟、數學理論中得出的預測,相反,他的投資流程會根據當前的情形,估測一些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脫離對於回顧式的預測分析的依賴,為米勒打開了一個可能產生準確信息的新天地——儘管市場還沒有接受他的理念。
在2008年遭到了慘敗後,米勒結束了15年的連勝紀錄,從他在金融股暴跌後不停地買入金融股的投資行為分析,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米勒有時候在實際操作中違背了他的哲學理念,從而導致了他的失敗,比如他沒有更加深入地去理解正在發生的次貸危機這件事,他對於一個經濟現象的理解過分地依賴於其經驗,而沒有更多地去認識新的事物本質。
米勒說自己經驗不足,這顯示他是一個徹底的實用主義哲學信奉者。米勒同時又說,自己15年的連續成功主要來自於運氣,也顯示了他的惴惴不安。或許,投資就是一個不斷挑戰自己認知能力的過程,而一個人的認知能力總是有限的而且易錯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只要不離開這個市場,總有失敗的一天,投資帶有悲劇色彩;換句話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但我們不能就此消極起來,研究與投資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職業,而人天生具有挑戰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