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有一名8歲的小女孩,名叫李欣蔓。這個小女孩從小就有著很強的「記憶力」,所以在學校也被同學稱之為「最強大腦」。
說是「記憶力」,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李欣蔓小朋友所謂的記憶力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記東西。而是靠著一種特殊的能力去辨別東西,從而記住東西。
先來看看李欣蔓小朋友的能力展示。之前她曾被邀請到《育兒大師》節目裡錄製節目,李欣蔓小朋友剛一上臺就聲稱自己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這可把大家都嚇了一跳,以為要發生什麼靈異事件,沒想到李欣蔓小朋友說的是她可以通過肉眼對很多東西進行微觀觀察,就算是兩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東西,她也可以從中找出兩個東西的不同之處。
為了驗證李欣蔓小朋友說的話的真假,現場做了一個測試。主持人找來30張一模一樣的臉譜,這些臉譜都是用同樣大小、相同紙質、相同印表機列印出來的,肉臉是完全看不出有什麼區別的。
主持人從中挑了一張臉譜出來,讓李欣蔓小朋友觀察一下這張臉譜,然後再重新把這一張臉譜放回去,並且將所有的臉譜打散。這30張臉譜的背後都標有記號,主持人挑的這張臉譜後面寫有數字「8」。
接下來,李欣蔓小朋友就要從這30張一模一樣的臉譜中,把剛才那一張背後標有「8」的臉譜給找出來。只見李欣蔓小朋友開始認真的一張一張觀察起來,最後挑了兩張她認為最有可能是「8」的臉譜,再從這兩張臉譜當中排除,最後還真的把那一張標有數字「8」的臉譜給找了出來。
這種通過肉眼對事物進行微觀辨別的能力真讓人稱奇。主持人好奇的問李欣蔓小朋友是怎麼看出區別的,李欣蔓小朋友說她是看顏色,看色差來辨別的。
30張臉譜在普通人看來是一樣的,但是在李欣蔓小朋友看來卻有很大的區別,因為它們的色差不一樣,就算是很細微的色差也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專家稱,顏色的深淺涉及到一個概念叫「差別閾限」,例如我們看到這個藍色跟那個藍色是同樣的一個級別藍,但是在有些人看來,這個藍要比那個藍更藍一些,這個就叫「差別閾限」。
有些人的閾限值小,所以只要兩個顏色稍微有一點不一樣,他們就能看出區別來。李欣蔓小朋友正是靠著很小的差別閾限值,去微觀的辨別許多東西的不一樣之處。
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過「差別閾限」這個詞。那麼李欣蔓小朋友所擁有的這種特殊能力,到底是天生的呢?還是後天培養的呢?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李欣蔓小朋友的外婆了。外婆在李欣蔓小朋友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到全國各地去學習一些比較先進的育兒知識,還專門跑到北師大去報了一個關於早期教育方面的班:國際親子教育指導師。
而當李欣蔓小朋友出生後,外婆就將之前所學的育兒理念用到實踐上。在不同的階段給李欣蔓小朋友做不同的益智遊戲,以此來鍛鍊外孫女的記憶力和觀察力。比如李欣蔓小朋友三歲時,外婆就會經常給她做一些閃卡遊戲,這些遊戲做多了,外婆拿著閃卡在李欣蔓小朋友面前一閃,就算速度很快,小朋友也能辨認出來是這什麼閃卡。
另外,外婆還會經常給李欣蔓小朋友玩一些撲克牌遊戲記憶遊戲。首先讓小朋友記住這些撲克牌的順序,然後把撲克牌蓋起來,並且打亂,接著就讓小朋友嘗試不看牌,去還原這些撲克牌的順序。
通過一遍又一遍的練習,李欣蔓小朋友慢慢鍛鍊出了超強的觀察力和記憶力,而她的色差辨別能力也是從這當中演變出來的。
現在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叫「隔代育兒」。許多人認為隔代育兒危害大,老人家的思想和帶娃的方式很難讓人接受,帶出來的孩子也不會有太好的表現。然而今天我們再看看李欣蔓的外婆,我們還能說隔代育兒不靠譜麼?
世事無絕對,人與人之間總是有區別的。如果老人家有著與時俱進的思想,願意去接受新事物,新觀念,那麼隔代育兒同樣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像李欣蔓小朋友的外婆,這位愛學習的外婆可不僅教出了李欣蔓一個「最強大腦」。據了解,這位外婆現在還在教導李欣蔓小朋友的弟弟,1歲零10個月。
外婆同樣給小外孫做閃卡遊戲,現在小外孫已經能夠記下200多個國家的名字了。只要外婆拿得閃卡在他面前一閃,他就立馬知道這是哪個國家,而且他記的國家名字都是很難的,比如波利維利亞、巴拉圭等等,很長的國家名字他都能說得出來。
恕我直言,這些國家名字許多大人都不認識,然而一個不到兩歲的小朋友卻能記得滾瓜爛熟,不得不讓人稱讚外婆的教育方式。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外婆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兩個地方是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學習的。
1.學習先進育兒知識,與時俱進、科學育兒。
2.不同階段給孩子做不同的益智遊戲,比如閃卡、記撲克牌等等,鍛鍊孩子的記憶力和觀察力。
都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孩子小時候定型定好了,長大後必然大有出息。這裡講的定型是指培養出孩子某些方面的特長、好氣質等等,但前提是需要有一個會給孩子定型的家長。你是這樣的家長嗎?各位平時又是怎麼樣去培養孩子的特長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