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與情志變化

2020-12-27 光明網

祖國醫學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志變化,亦稱「七情」。其中怒喜思憂恐為五志,五志與五臟有著密切的維繫。

《內經》有「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悲」等理論。此觀點被歷代醫家應用於養生學中,對於情志調攝、防病祛疾、益壽

延年起著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人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有機體,七情六慾,人皆有之,屬於正常的精神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但異常的情志活動,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紊亂,從而出現百病叢生、早衰,甚至短壽的後果。

情志傷肝

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的重要原因。

情志傷心

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機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淮南子.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寫範進年老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傷心的病例。

情志傷脾胃

中醫認為:「思則氣結」,大腦由於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欲不振、納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鬱悶不舒等。

情志傷肺

憂和悲是與肺有密切牽連的情志,人在強烈悲哀時,可傷及肺。出現乾咳、氣短、咳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消化功能嚴重幹擾之症。《紅樓夢》中,多愁善感、悲憂傷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證明。

情志傷腎

驚恐可幹擾神經系統,出現耳鳴、耳聾、頭眩、陽痿,其可致人於死亡。在生活中,通過驚恐的語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嚇死的報導,已屢見不鮮。

綜上所言,情志活動與內臟關係十分密切,老年人隨著臟腑功能減退,調節適應能力較弱,面對過激的情志變化,難以承受而易引起疾病。要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懷要寬闊,情緒宜樂觀。要淡泊寧靜,知足常樂,把人生憂喜、榮辱、勞苦、得失視為過眼煙雲。萬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內守,人則長壽。

另外,平日增加各種有益心身健康的興趣,尋找精神寄託,這樣對預防情志過度,保證髒俯安泰,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好的情緒是治癒的良藥——情志養生
    因此,情志保健必須重視,不可等閒視之。所謂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人的七種情緒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兩重性,既能有利於人,也能有害於人。同樣,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亦有利有弊。正如《養性延命錄》所說:「喜怒無常,過之為害。」《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則將喜、怒、憂、思、悲、恐、驚正式列為致病內因。但在正常情況下,七情活動對機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不會致病。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情志活動屬於人類正常生理現象,是對外界刺激和體內刺激的保護性反應,有益於身心健康。
  • 防治「早更」 從調節情志做起
    情志調節是中醫極為重視的治病防病手段,也是中醫治療要達到的目標之一。中醫自古就有神志與五臟、人體氣機等相關聯的記載。如將怒、喜、思、憂、悲五種情志分別與肝、心、脾、肺、腎五臟相對應,一種情志會對相應臟器造成損傷。
  • 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中醫養生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實為養生真諦。筆者撮其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法於陰陽,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來的陰陽變化規律。人在春夏季節要順應自然界規律調養陽氣,在秋冬季節要順應自然界收藏的規律調養陰氣。
  • 育心中醫養生分享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馮萱媽學習經典的心得——《育心中醫養生分享》。我是馮萱媽,陪孩子讀經四五年,但進入育心不久,是育心人的堅持、進步、付出、理念感動了我,最終我成為了其中的一份子,向各位優秀的精進的家人們學習!在此與各位聊聊養生的事吧,結合自已的臨床,以白話的形式分享一下,不足之處敬請諒解!
  • 中醫養生「體質」是關鍵,如何自測?填填表就知道了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是華夏上下5000年的智慧結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養生也越來越重視,尤其是中醫養生。那麼中醫養生的本質是什麼了?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下。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體質」一說,而中醫體質也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養生也就是體質養生,針對不同的體質,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不至於盲目養生。按中醫講,人體共分為九種體質。分別是: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
  •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淺談曾國藩的情志養生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屬於情志養生範疇。被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後一位代表的曾國藩,是國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古代正規儒學教育從完成「小學」後起,就按《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嚴格端正學生思想,強調德育為先,樹立學子正確的道德觀與人生觀。少惱怒,就屬於君子的「絜矩之道」,即「恕道」。曾國藩說:「作人之道,聖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 長「梅雨季」加擔心新冠感染導致部分人群「情志內傷」需引起重視
    東方網通訊員徐曉燕7月20日報導:近30年來最長的「梅雨季」伴隨2020的全球新冠施虐,特殊時期中人們憂慮煩躁而導致情志方面所帶的內傷已成為較普遍現象並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何謂「情志內傷」,中醫角度描述為「鬱病」,患病者主要表現為憂愁、悲哀、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焦慮失眠、或有自感咽喉中有異物梗塞,吞之不去等症。它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鬱滯所致的「鬱症」表現。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氣機鬱滯為基本病變,是中醫內科病證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病症早期,醫學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
  • 《中醫養生學》胎孕養生
    現在繼續增加名中醫王玉川的高等院校教材作品《中醫養生學》,歡迎大家參與論證討論。筆者提醒建議大家先學習「基礎」;其次是「診斷」;然後才是「養生」和「調理」等之外的學科。而「基礎」的重點內容仍然是「陰陽五行學」!
  • 中醫健康養生的理念及哲學智慧
    【天地網訊】  習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式上講到:「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現就中醫健康養生理念及哲學智慧談一些我的理解。
  • 【養生寶典】五臟五味與情志
    於博士說健康 天津中醫藥大學 於春泉教授 程琦 中醫學認為,人體屬於一個整體,所以五臟、五味與情志關係密切,互相影響。
  • 唐山中醫關注:冬季如何做好心血管養生調護
    因此關注天氣變化預防氣溫驟變,氣溫零度以下及雨雪天儘量避免戶外運動。●適度鍛鍊:起床宜和緩,晨起後不宣立即劇烈運動,應循序漸進,儘量在太出來後進行室外活動,不宜在氣溫較低情況下開展戶外運動,運動以快走,慢跑為宜,根據自身身體狀況,不引起身體不適為度。定期規律運動有助於改善心功能。●飲食睡眠:戒菸酒、低鹽低脂低糖飲食,多吃蔬菜水果,補充膳食纖維等。
  • 養生趴|中醫教你冬季如何養生
    但是,冬天雖冷,也不能忘了養生哦。那麼,冬天要怎麼樣養生呢?冬天養生應該吃些什麼東西。今天呢,小編給大家總結了一下中醫養生中的冬季養生常識,感興趣的朋友看過來啦!冬季養生保健四招起居調養中醫強調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洩陽氣。」
  • 中醫養生 熟水建功
    中醫養生,就是運用食養、藥養等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時下,中醫注重養生、預防疾病的觀念深入人心。日前,在由北京角樓圖書館、今麥郎飲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聯合舉辦的「涼白開健康飲水知識普及」活動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主任、博士生導師於智敏教授結合中醫養生知識暢談健康飲水,教大家如何喝對水。
  • 季節變換如何養生?做好這幾點!
    中醫認為,暑為夏令火熱之氣,屬陽邪,耗精傷氣,加上秋老虎肆虐,一些體質較弱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容易出現倦怠、乏力等症狀,甚至出現脾胃虛弱、氣虛,即所謂的一夏無病三分虛。那麼,夏秋交替之際,我們應該如何養生呢?飲食上以平補為主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中醫師盧岱魏介紹說,中醫講究天人合一。
  • 立秋將至 中醫養生小妙招學起來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侯茜主治醫師說,雖然氣溫不變,節氣已然轉換,早晚溫差會逐漸加大,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處在立秋節氣,我們在養生上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呢?適度運動秋高氣爽之時,適宜各種運動鍛鍊,如登山,可以提高肺活量,體驗爬山時山中溫度的變化,增強機體的耐力和抵抗力。但是如有骨關節炎的患者,則不適宜登山。有心腦血管慢性病的患者,需量力而行。一般來說,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如散步、打太極拳等,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 百病生於氣,養生先靜心,這句話要怎樣理解?
    大家好,我們是紅太陽健康科普,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百病生於氣,養生先靜心」,先跟大家說一個:「戀人吵架,氣到中毒」的案例,大家就一目了然了。由於情緒的變化引起體內化學物質交感神經素的改變和大腦功能的改變,而引起某些內臟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態方面的變化。祖國醫學對「養生先靜心」的認識我國古代醫學家認為:"藥之所治,另一半會不系藥,而在心藥也。"所謂心藥,指的就是情志方面。
  • 中醫養生:脾胃虛弱如何調理?
    中醫有句話: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是我們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一個人虧氣少血,你想想是不是很多疾病都會導致。而且脾胃不單與消化功能相關,疼痛、哮喘、失眠、抑鬱、肥胖等常見疾病都與脾胃有關。那麼,該如何保養脾胃呢?
  • 《中醫養生學》
    現在繼續增加名中醫王玉川的高等院校教材作品《中醫養生學》,歡迎大家參與論證討論。筆者提醒建議大家先學習「基礎」;其次是「診斷」;然後才是「養生」和「調理」等之外的學科。而「基礎」的重點內容仍然是「陰陽五行學」!
  • 冬季養生宜斂陽護陰 調養情志動靜有度
    而堅持冬季耐寒鍛鍊的人,對外界氣溫變化適應能力強,不易患感冒、支氣管炎、肺炎、凍瘡等病,並能抵禦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侵襲。中老年人經常運動,還是預防骨質疏鬆的良方。  冬季鍛鍊,要因人因地制宜,如身體較弱的中老年人或有慢性病不宜外出者,可在室內鍛鍊,做強身按摩、練氣功、保健功、在陽臺上打太極拳等;身體好者都應積極到戶外鍛鍊,如長跑、競走、武術、滑冰、滑雪、做健身操、打球、冬泳等。
  • 《疏調養生談》疏調養生——乳腺癌的預防
    而中醫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療養兼顧,四時合宜。古雲「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從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出發,探尋乳腺癌發生的病因病機,進而採用中醫手段進行預防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