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皇詔書看古日語和古漢語的關係

2020-12-11 荊楚網

  今天無意間與一位教育學部來日語課上做志願者的日本女生聊起了古日文和古中文的關係。其實之前在 Quiz  番組上,總能見到一類被稱之為「國語(こくご)」的考題。形式大概如下:

  很顯然,這道題作為中國人的話,答案就在下面這句話中:(懶得打一遍,直接拷貝了度娘的答案=。=!)

  選自《論語》:子張篇第十九。意思就是「君子的過錯,如同日蝕月蝕」。

  【原文】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①:過也,人皆見之;更也②,人皆仰之。」

  【注釋】

  ①食:同「蝕」。

  ②更:變更,更改。

  【譯文】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如同日蝕月蝕:他犯了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了錯誤,人們都仰望著他。」

  但是作為日本人,這樣看來,所謂國語豈不是就在學中文,亦或者是在學文言文(古中文)嗎?由此可見,日本人的中文水準應該十分厲害才對啊?但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去日本旅遊在有漢字的情況下大多無壓力可是日本人在中國旅遊的話,則完全行不通了呢?給中國人看一篇假名與漢字摻雜的日語文章,即使完全沒學過日語,很大可能下中國人也能憑藉為數不多的幾個漢字猜出大意,而日本人為何看到滿篇漢字的中文卻達不到中國人看日語的水準呢?

  我問妹子,古い日本語と中國語一緒だね?(古日語和古中文是一樣的嗎)答案是一緒だ(一樣的~)。然而,我記得以前看過類似天皇詔書這種東西:

 

  明明漢字很多,然而作為中國人的我第一眼還是眼前一黑,其實是直到剛剛查了古日文後,我才發現,原來任何一個沒學過日語的中國人,可能看不懂現代日文雜誌,但是都能讀懂這個天皇的詔書!之所以長久以來,我認為自己讀不懂詔書,是因為我被其中的各色假名給蒙蔽了雙眼。

  詔書開頭語序可能稍微有些錯亂,但是直接看最後一段:

  【原版】:朕ハ茲ニ國體ヲ護持シ得テ、忠良ナル爾臣民ノ赤誠ニ信倚シ、常ニ爾臣民ト共ニ在リ。若シ夫レ情ノ激スル所、濫ニ事端ヲ滋クシ、或ハ同胞排擠、互ニ時局ヲ亂リ、巍∷大道ヲ誤リ、信義ヲ世界ニ失フカ如キハ、朕最モ之ヲ戒ム。宜シク擧國一家、子孫相傳ヘ、確ク神州ノ不滅ヲ信シ、任重クシテ道遠キヲ念ヒ、總力ヲ將來ノ建設ニ傾ケ、道義ヲ篤クシ、志操ヲ鞏クシ、誓テ國體ノ 精弧◎發揚シ、世界ノ進運ニ後レサラムコトヲ期スヘシ。爾臣民、其レ克ク朕カ意ヲ體セヨ。

  【中文翻譯】:朕於茲得以維護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若夫為情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迷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此朕所深戒。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

  於是我們把假名去掉,原版的開頭就成了「朕茲國體護持得、忠良爾臣民赤誠信倚、常爾臣民共在」,和中文翻譯「朕於茲得以維護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幾乎一樣了。而我們看到像「得」、「倚」這類動詞在句末,是因為日語語序和中文語法不同,動詞在後所致。前面是詔書原文以及中文翻譯,那麼再來看「日文翻譯」。按理說天皇可是正兒八經日本人,日本人讀怎麼會還要翻譯呢?也是因為,天皇所書詔書,是非專業解釋中的「古日文」,而非現代日文。正如文言文對應現代中文,甚至魯迅那些晦澀難懂的文章對應現代中文。

  【現代日文翻譯】:私は、ここに國體(天皇制)を守り通して、忠義で善良な國民の真心を信頼し、いつも國民とともにある。もし、感情的になって爭い事をしたり、國民同士がいがみあって、國家を混亂に陥らせて世界から信用を失うようになることを私は犟く懸念している。 國民よ、どうか団結して子孫ともども固く、神國日本の不滅を信じ、道は遠いが責任の重大さを自覚し、総力を將來の建設のために傾け、道義心や志操を固くして、日本の栄光を再び輝かせるよう、世界の動きに遅れないように努力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あなた方國民はどうか私の気持ちを酌んで理解してほししい。這下,毫無日語功底的中國人可能就真的眼前一黑或者難以精確理解了,而日本人則能輕鬆看懂上面的段落。

  至此,總結,中國人能看懂所謂「古日語」,而日本人高中時學習的「國語」則幾乎與古中文無異。但是前面提到,因為日語語與漢語不同,因此詔書中的語句,雖然不難理解,但是作為中國人還是要在大腦裡重新組合一下語序的。可是在最前面的 Quiz  番組考題裡,可是正兒八經的論語文言文無誤,沒有什麼所謂把動詞改一改放在後面。這樣的話,如果是日本人,豈不是更難學習了?通過在知乎上的查閱,在一篇名為「日本人為什麼學文言文」的翻譯文章裡指出,讀漢文的第一步,是先將漢文重新調整為日語的語序,這樣的文章成為「漢文訓讀文」。是不是有些熟悉,上面的天皇詔書,就是漢語經過調整語序後,方便日本人讀語句而得來的「漢文訓読(かんぶんくんどく)」文。上面詔書為裕仁天皇所書,因此上面還有假名蒙蔽大家雙眼,如果看一下更為早期的明治維新時的詔書,上面沒有了標註假名,國人則更一目了然:

  由此可見,日本妹子承認的古日文就是古中文「漢文」(我們叫「文言文」)確實如此。如果說明治天皇這份詔書稱的上「漢文」的話,那麼裕仁天皇的詔書,則是改良語序後的「漢文訓讀文」。之所以會加一些假名,是方便日本人學習漢文,因為按照現代日語語序,通篇的文言文,他們難以斷句、理解。要想了解日本人怎麼學習文言文,可以簡單維基百科一下:

  【定義概括(解釋前面的那些假名標註)】訓讀是日本人在閱讀漢文過程中,使用「乎古止點」(ヲコト點、乎古止點(をことてん))在文中添加「ヲ(を)」與「コト(こと)」等助字,以「返點」(返り點(かえりてん))表示詞語的閱讀順序,以送假名、句讀點、片假名等作為閱讀的輔助,從而發展出的訓讀法。乎古止點、返點、送假名、振假名等各種訓讀漢文的標點,統稱「訓點」(訓點)。

  【簡單舉例(紅字為插入文言文裡的假名)】

  **被雁點連結的兩字要倒讀:

  原文:魚我所欲也(孟子)

  加返點:魚我所レ欲也。

  加假名:魚うを我わガ所ところレ欲ほつス也なり。

  讀為:魚うお 我わが欲ほっす所ところなり。(也 → なり)

  **當有兩個及以上連續雁點時,將被雁點連起來的字連續倒讀(也可以理解為:從最後一對雁點字開始訓讀);當雁點下字亦標有其他返點時,先跳過該字直至找到沒有返點的實字(若有;當沒有時則是這套返點中最後一個字),然後再去按照返點標記的順序返回讀其他字,最後讀雁點上的字。如: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加返點:己所レ不レ欲、勿レ施二於人一。

  加假名:己おのれ所ところレ不ざるレ欲ほつセ、勿なかレレ施ほどこスコト二於人ひとニ一。

  讀為:己おのれ欲ほっせざる所ところ、人ひとに施ほどこすこと勿なかれ。(不→ …ざる;於 → に)

  等等等等……

 

  因此總結,日本人是可以讀中文文言文的,但是大部分人需要假名的標記。學習順序大致為:將漢文通過這些「假名的標記法」調整為日語語序,再翻譯成現代日語。而對應中國的古詩詞呢?日本妹子給我舉了一個例子:春暁(春眠暁を覚えず)。

  我Yahoo搜了一下,是這樣的:

 

  她跟我說,如果不學的話光看「春眠暁を覚えず」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雖然看似有假名在裡面了,可是日本人不知道意思!而他們要想知道意思需要變成這樣:

  這就涉及到古日文了,將中文版「春眠不覺曉」,換成「春眠暁を覚えず」是不是有點俳句和歌的感覺?所以說對日本人來說,其實漢文訓讀文,也就是類似裕仁天皇詔書,會比上面這個「春眠暁を覚えず」古日文更容易理解一些。是不是和人們想的有點不一樣?別以為假名寫的越多日本人反而看的越明白=。=!

  我自己猜測的話,其實類比一下中文,我們的詩歌和文言文,區別也是很大!很有可能詩歌的意思不太明白,但是看文言文會更能理解一些呢?

  談到古日文,歷史就比較久遠了,這涉及到假名與漢字的關係,日文起源問題。就個人理解而言,簡單介紹一下:

  在漢字傳入日本前,日本並沒有正規的書寫系統,但隨著歷史發展,書寫系統的產生非常有必要,因為涉及到諸如皇權的繼承、法律法規的頒布,由此日本開始借用中國漢字作為書寫系統。在最開始漢字引入後,日本同韓國一樣,是一個「文言二途」的存在,即語言的口頭說法和紙上寫法不一樣。舉例而言,日語中的「早上好」讀作「Ohayo(哦哈喲)」,可是日本人得在紙上寫「早上好」;亦或舉,中文的口頭白話和古代書面文言文的區別: 「朕看過了」和「朕已閱」。當然,對日本人來說,文言二途制的難度比白話和文言文間的轉化大的多,導致漢字只是官方書面語,而且是精英階級才有條件學習的語言(能達到文言二途的人基本上就是日本人多學了門中國語)。再後來有了「萬葉假名」假名的發明。簡而言之,就是將漢字當作拼音。這個時候的「Ohayo(哦哈喲)」就可以直接按日語與中文的發音對照寫成「哦哈喲」而非「早上好」了,語法難度似乎降低了不少。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よろしくYoroshiku」(和中文發音『喲落西苦』相似),可以被寫作「夜露死苦」,而不必學寫一句中文的「請多關照」。到了平安時代,根據百度百科所寫,「由於宮廷女人長年抄寫《萬葉集》,而「萬葉假名」的漢字,都有固定字音,寫著寫著,無形中便簡略了漢字,變成類似草書的字體,積年累月,就成為『平假名「平仮名ひらがな」』。」因此平假名也被稱為女文字。【平假名柔和飄逸:あいうえお(平)VSアイウエオ(片)】

  而另一方面,「要學漢文的宮廷子弟或考上大學的精英,為了將漢文念成日本固有語音,只好在漢文旁加上種種拆解漢字而成的助詞與記號,這些助詞與記號,正是『片假名「片仮名カタカナ」』。」也被稱為男文字【片假名比較剛硬,現代多用來書寫外來語;比如用『咖啡』這個外來詞,就是用片假名寫作コーヒー,而不用平假名こーひー】。在此一提,之前裕仁天皇詔書上出現的假名就是片假名,也就是後面解釋過的這是方便當代日本人學習文言文用到的「漢文訓讀文」。所以說,古代日本貴族子弟為了漢文考試的作弊而發明了片假名,現代日本人學習文言文恰恰運用了古時候為了學漢文而作弊想出來的方法。

  平假名是光明正大「進化」而來的,因此人們熟知的源氏物語等作,皆由平假名書寫而成,自此女流文學顯露初端。而片假名,則是自平假名正式書寫的兩百年後,才在書面中被當作『正規字』啟用。假名的出現,正式擺脫了中文各種詞字句對日本人的限制,他們現在想說「早上好 Ohayo」,就可以直接寫上「おはよう Ohayo」,而不用寫個「早上好」或「哦哈喲」了!所以說因為牽扯到各種中日詞字句的轉換而在歷史的河流中變幻莫測的「古日文」,對日本人來說,還不如「漢文訓讀文』,即類似裕仁詔書那樣好理解。

  前面介紹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再來簡單說明一下日語裡的「音讀」和「訓讀」。「訓讀」就是日語原有的發音,比如『Ohayo』是早上好,中國人聽著不太順耳不太熟悉的;「音讀」則是由中文的發音演變而來的,比如「光明」,讀作『Koumei』,類似「括咩」,就和現代中文發音十分類似了。因此,中文裡存在的一詞多意、一字多音,在日語裡也是大量存在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初學日語的中國人,很多時候看到中文漢字並沒有想像中的開心,因為這個時候往往看假名會讀音可是意思不明白,看中文大概明白意思可是卻不清楚日語發音。綜上所述,現代日語這門語言並不是像中國人想像的那般通俗容易,而對本土現代日本人而言,他們國語所學的古文,漢文(文言文),也比國人學文言文要難得多。

    作者: 解蘇,系日本早稻田大學政經學部三年級學生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投降,天皇宣讀終戰詔書,使用奇特發音,很多人聽不懂
    這一天的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裕仁天皇廣播的內容其實就是一則《終戰詔書》。《終戰詔書》是日本政府照會中立國瑞士、瑞典大使後,明確投降終戰的決定,並由當日本時首相鈴木貫太郎主持起草的。終戰詔書,顧名思義就是終止戰爭。比較詭異的是,日本用終止,而不是投降,值得讓人玩味。
  • 「玉音放送」:日本天皇的終戰詔書為何絕口不提「投降」
    天皇統帥陸海軍,規定陸海軍的編制及常備兵額,擁有宣戰、講和以及締結一般條約之權。不過在日本議會政治昌明的年代,政治家更傾向於誘導天皇扮演英國式的立憲君主,以使大權集中於國會和內閣;到1930年代軍人幹政的傾向愈演愈烈之時,陸海軍省部也希望天皇減少直接幹預國是,而讓軍部掌握話語權。故而從表面上看,天皇對內閣的重大決策往往只起批准和確認的作用,而甚少公開表明立場。
  • 日本天皇的《終戰詔書》:避談 「無條件投降」,以免引起恐慌
    但很少有人注意,經常在二戰紀錄片裡出現的昭和天皇終戰詔書其實頗具深意,「鶴音」播放時,傳達的不僅是天皇本人的意見,更是整個日本高層政治家與官僚想對普通人說的話。 當然,為了躲避戰後審判,詔書裡也不能存留任何「天皇有戰爭責任」的證據,便同時寫下了「損毀他國主權與侵略領土並非朕之素志」一言。 但對於迫水久常而言,詔書最重要的開頭部分卻極為難寫。昭和天皇到底應該以何種姿態出現在國民面前?應該如何宣布戰爭的終結才能不讓日本國民陷入恐慌?
  • 日本投降70周年 重溫815天皇《終戰詔書》「玉音放送」原聲(視頻)
    部分設備無法播放視頻請點擊這裡觀看 1945年8月15日中午12點整,日本所有電臺同時播出裕仁天皇宣讀的《終戰詔書》。這是日本天皇的聲音第一次向普通公眾播出,被稱為「玉音放送」。詔書中沒有「投降」二字,也找不出「戰敗」等詞語,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本質也加以曖昧處理,僅在標題使用中性詞「終戰」宣告戰爭結束。 8月1日,日本宮內廳首次公開了裕仁天皇宣讀停戰詔書的原版錄音,戰時充當皇宮防空洞的「御文庫附屬室」照片和影像資料也同時公開。
  • 日本天皇投降詔書被當「玉音放送」,70年後首次公開,曾引發叛亂
    日本天皇裕仁籤署的《終戰詔書》在當天以錄音的形式正式對外廣播,昭告世界,這也是日本天皇的聲音首次向日本公眾播出,被稱為「玉音放送」。作為二戰標誌性的歷史證物,這份錄音廣播和錄音盤直到70年後才第一次向社會公開。
  • 日本投降詔書炮製始末
    在日本政府和軍部緊急召開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上,交戰派和主和派激烈爭吵,首相鈴木只得向天皇請求召開御前會議。在御前會議上,昭和天皇最後做出裁決——接受7月26日同盟國發表的《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御前會議結束時已經是8月10日凌晨兩點多,但時任內閣書記官長的迫水久常卻無法休息。他立刻回到自己位於首相官邸二層的辦公室,著手停戰詔書的起草工作。
  • 看看天皇在《終戰詔書》裡都寫了些啥
    (天皇宣布日本投降,很多日本人是生平第一次聽到裕仁的聲音)那就投降唄!1945年8月14日,裕仁終於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並在次日向全世界廣播公布日本投降(也就是所謂的「玉音放送」)不過您可得注意,儘管日本軍隊聽到了天皇的詔書後選擇了無條件投降,但這份詔書可不叫《投降詔書》,直到最後一刻日本人還在玩小心眼,他們把這份詔書命名為《終戰詔書》。投降代表著完全屈服,終戰則是主動停止戰爭,這兩個詞的意思可差了十萬八千裡啊!
  • 明治天皇權力的實施路徑:天皇與元老、天皇與內閣、天皇與議會
    在元老消失後,天皇開始屢屢親自裁定,從之前的被動君主,轉變為做出獨自判斷的能動君主。例如,在帝國議會開設之初,主張超然主義的藩閥政府和依靠眾議院的政黨勢力發生了激烈的對立衝突,但明治天皇在「君主機關說」的基礎上,屢次頒布詔書,發揮了調停者的作用,避免憲法被停止的局面,確保立憲國家的發展。
  • 舊社會的無奈:日本停戰詔書中出現一個字 是對中國人的侮辱
    舊社會的無奈:日本停戰詔書中出現一個字 是對中國人的侮辱 舊社會的無奈:日本停戰詔書中出現一個字 是對中國人的侮辱 舊社會的無奈:日本停戰詔書中出現一個字 是對中國人的侮辱 今天是日本宣布投降的日子,裕仁天皇向全世界宣布了終戰詔書
  • 日本天皇退位了!
    特例法規定:上皇與上皇后的警衛仍由皇宮警察負責;上皇、上皇后與天皇和其他皇族一樣,使用政府專機;上皇、上皇后仍與天皇一同生活在內廷之中,其生活費用從內廷費用(每年3億2400萬日元)中支出;新天皇如有生病等時,上皇后可與其他成年皇族一樣行臨時代政之權。
  • 為何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時,百姓聽不懂?說的不是日語嗎
    在全世界都在反擊法西斯的時候,蘇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和日本的關係一直曖昧不清,讓日本人為蘇聯會助自己一臂之力,日本承諾把整個東北地區讓給蘇聯,換取自己體面的投降,也就是議和
  • 重讀日本《投降詔書》:遣詞造句值得玩味
    《投降詔書》的日子。但隨後又據太平洋戰場之大局,將紀念日改為9月3日,原因是此前一天裕仁再次發布詔書,正式授權籤字接受投降書。  短短半個多月,裕仁連發兩道詔書,值得玩味的不是詔書的頒發頻度,而是它的遣詞造句。確如裕仁所言,第二道詔書事實上是一份「由同盟國最高統帥指示的投降書」,換言之,「詔書」的文稿是由美國擬定的,「投降書」等字眼,也是由同盟國「強加」的,日本所認可的,僅僅是「停止敵對行為」。
  • 老照片:天皇玉音放送的秘密與戰後日本犯下的第一個錯誤
    好不容易神化出來的天皇權力,又落回了人間。不過,這是二戰之後的事情了。在1945年8月15日之前,對日本民眾而言,天皇既不可望又不可及,能聲音都聽不到的。(昭和天皇視察)3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終於聽到了裕仁天皇的聲音。(日本人收聽天皇詔書)
  • 日本皇室不學漢文當不了天皇,歷代天皇名字都是漢字
    時間回到1945年,作為戰敗國,日本無條件投降,當時的日本天皇頒了一部《終戰詔書》,截取一段如下:   朕深鑑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 一個被當笑話的日本天皇,他若不早死,不會有日軍侵華|淘天下
    明治天皇全家福1879年,大正天皇(明治天皇之子)出生於東京,取名為嘉仁。按說他這樣的身體條件是不適合做天皇繼承人的,然而明治天皇的其他皇子全部夭折,因此1912年7月,明治天皇駕崩,嘉仁即位為大正天皇。即位初期,正值日本平穩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大正民主時期」,但日本宮廷和政界很快發現這位新天皇有點兒不正常。他經常會情緒激動,絲毫不顧忌在公眾場合的形象。
  • 不學做不了天皇
    可是對於日本皇室來說,漢文的地位跟日文一樣重要,你可以不懂英語,但是一定要懂漢文,否則你會失去當天皇的資格。首先日本所有皇室成員的名字都是漢文,比如敬宮愛子內親王,宮號及名字皆出典為《孟子·離婁章句下》:「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 日本天皇發布停戰詔書後,蘇聯仍派兵佔領千島群島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表停戰詔書,接受美、英、中、蘇四國的《波茨坦宣言》。但三天後,即1945年8月18日,蘇聯紅軍出兵千島群島。蘇聯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先說歷史問題,日本與俄羅斯在日本海接壤的類似兩個主要部分,一個是千島群島,另一個是庫頁島(Sakhalin),在18世紀日本還沒有崛起的時候,千島群島的兩部分分別屬於日本和沙俄,而庫頁島則完全被沙俄佔領。
  • 日本天皇向日本人喊話投降時,為何還帶一個翻譯,他說的哪國話?
    其實日本最開始的時候是想要有條件投降的,可是美國一直沒有同意,但是在看到希特勒和墨索裡尼的下場之後,裕仁天皇退縮了。 接下來內閣首相鈴木貫太郎開始起草終戰詔書,其實這個詔書不叫《終戰詔書》,存在日本的原件顯示,這個文件就叫詔書,終戰詔書是後來的人給它起的名字。
  • 日本投降的時候,投降詔書是文言文,日本的子民還得靠翻譯才明白
    德國投降之後,很多的人就已經猜測到了日本的下場,可是日本人還是非常倔的,最後被逼到了絕境,天皇才下令說投降,在世界各地的日軍才紛紛放下武器。終於在德國投降三個月之後,日本也投降了,他們其實早就已經猜到了自己的結局,但是他們還希望最後的掙扎能改變當前的局勢。將東北當成了是他們最後的籌碼,希望能和蘇聯談判,希望蘇聯不介入此事,然後日軍方面自己宣布停戰。
  • 日本天皇每天在忙啥?
    日本天皇投降詔書之所以交接,據說是因為明仁天皇年齡太大了,幹不動,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從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到現在的德仁天皇共126代。從19世紀到二戰之前,天皇這崗位還挺有實權的,二戰之後,天皇基本和吉祥物比較類似(因為發動二戰,被制裁)。所以,日本天皇的工作有點呵呵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