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開始寫作時,我基本上是一氣呵成寫出一篇文章,靈感和思維都非常活躍,乾貨也源源不斷地湧現。但好景不長…
通過幾個月的寫作後,發現自己好像有些寫不動了,這讓我倍感焦慮。我開始尋找問題的源頭在哪裡,直到Peter老師分享寫作三大核心思維時,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寫作就猶如花錢,當我們把儲蓄都用完了,就應該想辦法再去輸入。思維上路了,行動力就跟上了,問題也就得到了解決。
一個不斷精進自己的人,一定會遇到一些機會,恰恰是這些機會幫助他們實現躍遷。
針對如何突破寫作瓶頸,結合老師的分享,我有了三點新的認識想與大家分享:
01 複利思維
複利思維,也是我研讀多位牛人傳記中發現的一個共同的特質。他們都對自己所做的事物具有長遠的規劃,這樣就不會受到眼前的利益所左右。
Peter老師曾說:「如果你僅僅把目光停留在打賞、賺稿費和賺廣告費上,那目光就會過於狹隘。
假如你是一個成熟的寫作者,就會發現寫作,不僅可以在明面上變現,還可以讓我們建立連接力、增強競爭力,而且自身的能量也會越來越強。當你能量越來越強時,人、財、物就會被你吸引而來。」
從老師的指導中,我認識到了不能僅僅停留在打賞、賺稿費這些明面的受益上,層層深入,讓我豁然開朗。
「從單點的打賞變現,到多元化的傳播變現,再到分享課程變現,最後到書籍變現,這就是寫作的複利思維。」
看著Peter老師分享自己所構建的穩定寫作變現結構,讓我心生敬佩之情。他為我提供了一條通往更加穩定、更大格局的寫作變現之路。
人因夢想而偉大。看到未來持續寫作之路布滿了荊棘,讓我更想去直面挑戰。
強者遇到挫折,會勇往直前、迎刃而上;弱者遇到挫折,會心煩意燥、倉皇而逃。
02 洞察思維
一個成熟的寫作者,需要一定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是捕捉市場的能力。當一個熱點新聞出現時,你是否能在第一時間把握住,並且以獨特的視角寫出來。
五一節那天,與同學聚餐之前,我突然想到了,老師曾分享過一個預測馬龍桌球比賽輸贏的案例。
從這個案例中,我收穫的啟發是:想要通過捕捉熱點並以獨特視角搶佔先機的話,就得提前做好寫作準備。
我借鑑這個思維,在五一前幾天做好了初稿的構思和主題框架的搭建,當同學聚會完的第二天,我便寫出了一篇《五一 | 久別重逢的同學聚會,我們聊了這三件事情》文章,引起了同學、朋友們的共鳴。
追熱點對寫作者來說固然重要,但不要因為一味的追熱點,而迷失了自己前進的方向和價值觀的缺失。
培養洞察力思維就是提升我們應對不確定因素的能力和堅守自己的價值觀不動搖。
03 系統思維
高質量的穩定輸入將決定高質量的穩定輸出。閱讀和寫復盤日記,是我每天都會抽空去做的兩件事情。
長期來看,它們對我寫作來說,起到舉重若輕的作用。
除了之前養成的閱讀書籍看文章、看電影的習慣外,接下來我還會去分析一些優質的自媒體號和拆解優質的文章。
打磨我們的輸出系統,確定好自己的輸出平臺也是寫作的重中之重。我現在輸出的通道主要聚焦在公眾號和頭條這兩個平臺。
公開寫作幫助我們更好的輸出和傳播,如果你只擅長輸入,不做輸出,會發現自己的成長很緩慢。
除了傳播文章,離不開建立起穩定、多元的反饋系統。公開寫作,就是幫助我們連接更多的讀者,讀者給我們文章點讚、留言、轉發,就是給了我們反饋。
我主要是通過:發朋友圈、發公眾號、社群分享、小群互評這些渠道來獲得外部的反饋。
構建穩定的寫作變現結構,不僅可以解決遇到寫作瓶頸問題,還能讓作品延長生命周期,增加了內容本身的更多價值回報。
——寫在最後
所有通往前進的道路都是彎路,想走捷徑是人性驅使,不走捷徑就是自我克制。
寫作要注重長期穩定性,你需要明白自己寫出來的文章,能給讀者帶來什麼重要的價值和啟發。
寫作的好處,在於它能讓一個人的心態,變得更加踏實、紮實。紮實的心態,讓寫作者的保持平穩的輸出;踏實的工匠精神,讓我們寫作水平持續的迭代、升級。
寫作本質就是洞察人性,替讀者發聲,引發他們的共鳴。讀者的一次又一次的反饋,能讓我們知道自己不足在何處和讀者的喜好。
寫作變現過程是持續輸入、輸出和反饋的融合和疊加。
建立三大思維,提升變現能力,深入用戶需求。唯有如此,我們的變現瓶頸才會得以突破,變現能力才會得以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