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數學,很多人腦海中出現的便是那些讓人頭疼的算術、公式、複雜的幾何圖形和所有初高中做過的數學難題。那麼,它和幼兒園的教育怎麼會相關呢?出現這樣的疑問,可能源於很多人對數學的一種誤解。數學不等於咱們在學校裡做的數學題,數學其實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類探索周圍豐富多變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小到給東西分類,大到把火箭送上天,都需要運用數學思維。
幼兒期思維發展的趨勢是從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抽象邏輯思維尚處於萌芽狀態。幼兒學習數學,主要是通過四個階段,即實物操作——語言表達——圖像把握——符號把握,從而建立數學的知識結構。幼兒的思維特點決定每一次數學活動都必須由具體到抽象,由低級到高級逐步過渡,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才能達到目標,不是通過一兩次活動就能完成的。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在兒童學習數學的論述中言:「數學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於事物的動作。」他告誡教師,過早強調圖畫表象和抽象符號教育將使幼兒的數學學習變成純粹的記憶,而提供實物操作材料——不只是停留在教師將材料進行短暫的示範,而是讓幼兒手腦並用全神貫注地進行操作的材料,對幼兒數學學習,思維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多採用一些幼兒喜愛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為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操作學具,充分激發幼兒操作的願望和參與活動的興趣。從活動中體驗知識的演變過程,從而獲得知識結構和知識結果。讓孩子在「玩」中學數學,讓孩子在操作中親近數學,感知數學從而愉悅入門。
相比較閱讀和語言能力的發展,很多家長都表示不知道怎麼進行數學教學。除了對「數學是什麼」的理解有偏差,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就是:孩子們的數學理解能力水平並不容易被教育者觀察到。那麼,要教好幼兒數學要怎麼做呢?與簡單地讓孩子們學算數和記背數字順序相比,能讓幼兒容易理解的數學教學需要有下面五項教學策略作為指導的準則:
1. 將周圍的世界數學化:幫助幼兒用數學方法參與到我們周圍的世界中來。
2. 學習數學時不局限於操作:只讓孩子們通過體驗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合適的時候幫助兒童建立具體經驗和抽象概念之間的關係。
3. 識別接受性理解:由於數學很抽象,孩子很多對數學的接受性理解相比產出性理解來說不容易被直接觀察到,需要教育者需要具備識別接受性理解的能力。
4. 幼兒需要藉助各種感官來學習數學:觸覺、視覺、聽覺等感官可以幫助兒童產生豐富的體驗,有助於他們學習數學。
5. 支持兒童自己構建思考:教育者需要給孩子們主動探索的空間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數學來自生活,最終回歸生活」,我們教師應時刻把握教育契機,用幼兒能理解的數學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們的教學目的不在於孩子會多少知識了,我想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種學習的方法,要發現其中的規律,訣竅,這樣的學習,孩子的腦子才會越來越靈活。我想幼兒教育只有紮根於幼兒生活與經驗,幼兒教育才能發揮自己的效能,教育才有意義。所以,我們要倡導充滿生活氣息的幼兒的數學教育,也就是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