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桂的《菁山秋思》

2020-12-20 光明網

  菁山秋思(國畫) 69×138釐米 2000年 宋雨桂

  陳琳

  宋雨桂(1940—2017),是當代中國畫壇的一位大家,他以山水、花鳥著稱,而其山水創作最能展現墨彩淋漓、雄渾縱逸的個人風貌。

  創作於2000年的《菁山秋思》是宋雨桂山水畫經典之作,此作以宋雨桂標誌性的潑彩描繪了長白山脈的絢爛秋色。宋雨桂的創作多基於寫生,包括《菁山秋思》在內的「菁山行」系列也不例外。青年時代的宋雨桂遍遊長白山脈,此地壯麗秀美兼具的自然風貌令他流連忘返。上世紀90年代起,宋雨桂多次故地重遊進行寫生,由此開啟了該系列的創作。宋雨桂通過寫生捕捉自然造化的生動感,使作品富有一種極其珍貴的「生」意,具有極強的代入感,創造出自古為人所推崇的「可居、可遊之山水」。《菁山秋思》是對長白山脈某一局部實景的截取——兩道巍峨山峽夾著一脈激流奔湧而下,前景山色蒼翠,兩棵枯樹歸鳥翔集,後景層林盡染蒼莽幽遠。這種山水構圖模式的原型是經典的「一江兩岸式」,在傳統文人繪畫中常用來表現和緩柔美的江南景色,而宋雨桂卻將其進行巧妙化用,描繪一派明朗雄健的北國氣象。

  除了新穎的構圖,大膽的用色與收放自如的用筆也是《菁山秋思》的一個重要特徵。畫中宋雨桂將硃砂、石青等對比強烈的色彩並置,將色與墨相撞、相溶而形成「豔而不俗」「出人意表」的奇妙境界,生動表現長白山地區色彩斑斕層次豐富的秋季景色。前景枯樹筆力遒勁法度森嚴,散落四周看似隨意的點染則恰到好處地畫出鳥雀的鮮活姿態,與樹的嚴謹筆法相互映襯,形成張弛有度的節奏。

  《菁山秋思》看似直接從自然中剪裁下來的一段畫面,生動且充滿了細節,但絕不是對自然事無巨細的照錄,而是經過了一個極為理性的取捨、挪移、刪改的過程,將感性和理性融合得不露痕跡,這實際上源於宋雨桂把控大場景的超凡才能。宋雨桂早年在魯迅美術學院接受以素描為核心的系統造型訓練,為其日後山水畫大型創作中構圖的「大局觀」和形象的「掌控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菁山秋思》體現了宋雨桂山水畫特色鮮明的創作風格,他廣採眾家之長,將皴擦、點染、衝潑等各種筆法、墨法熔於一爐,真正做到了「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

[ 責編:龐聰 ]

相關焦點

  • 宋雨桂藝術館:收藏是藝術家的營養
    核心提示:遼寧的省會瀋陽裡有一座首個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藝術館——宋雨桂藝術館,在這裡,他的畢生收藏得到集中展現。1940年出生的宋雨桂,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國畫家。遼寧的省會瀋陽是我國著名的工業重鎮,但其實瀋陽已經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是清文化的發祥地,傳統文化在這裡世代傳承,今天我就要帶大家走進遼寧省,首個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藝術館——宋雨桂藝術館,一起去感受宋雨桂先生的水墨人生的收藏故事。
  • 宋雨桂藝術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11月1日,宋雨桂藝術館開館暨瀋陽市藝術惠民「雙百萬」工程展覽基地揭牌儀式在瀋陽市舉行,標誌著瀋陽市一座新的藝術惠民基地誕生並正式對公眾開放。坐落於瀋陽市和平區仙島南路360號的宋雨桂藝術館是我省首座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藝術館,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設有5個展廳約9000平方米,功能齊全、配套完整。
  • 《新富春山居圖》走進宋雨桂藝術博物館
    原標題:遼寧:《新富春山居圖》走進宋雨桂藝術博物館 ■華商晨報華商響網記者張賀然攝原標題:《新富春山居圖》昨起走進宋雨桂藝術博物館本報訊(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記者 李瑩瑩)時隔3年,《新富春山居圖》再度回沈,遼寧觀眾年底有望再睹其藝術風採。昨日,
  • 斯人未遠去——宋雨桂藝術紀念展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宋雨桂藝術館承辦,如果藝術協辦,中國現當代美術文獻中心提供學術支持的「斯人未遠去——宋雨桂藝術紀念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為「宋雨桂藝術大展」系列之「北京站展」,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杭春曉擔任策展人。
  • 誰是「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也!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小令「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秋思」是題目。題眼是「思」,「秋」是特定時節。「秋思」二字暗含著遊子思鄉的愁緒。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四、主題歸納:《天淨沙·秋思》是一首小令,描繪了一幅蒼茫蕭瑟的夕照秋景圖,表達了遊子長期瓢潑異鄉的悽苦、惆悵之情。
  • 《天淨沙·秋思》說課稿
    各位評審老師大家好,我是一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天淨沙·秋思》,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三、說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單元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方面,學生能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體會景物的描寫,訓練想像、聯想的思維品質,培養創造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學生能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感歸屬。
  • 秋思:冷清的冬日,寫下了些許的惆悵
    秋思:冷清的冬日,寫下了些許的惆悵散文詩《秋思》69:我們都是背負著夢想彳亍的人——本文為肅竹系列散文詩《秋思》第69篇,《秋思》系列創作於2019年秋冬,每日一篇,計劃共80篇,在線創作中。
  • 2017中考語文情景式默寫片段:《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1.《天淨沙·秋思》中寫農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2.馬致遠在《天淨沙·秋思》中渲染蕭條.冷落.悽涼氣氛的寫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
  • 小蔓讀詩 | 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注釋】(1)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歌的藝術特徵。一、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悽涼悲苦的意境。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它的本質特徵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 《天淨沙 · 秋思》那份悽美的孤獨
    談到元曲,不得不首先讓我們想到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他的一曲《天淨沙 秋思》撥開了多少遊子的心弦。馬致遠 也像唐宋的大多數詩詞人一樣,最初的抱負都是想憑己之力,拯救天下蒼生。寒暑易節,苦讀詩書,金榜題名之後,才知道在朝堂之上,靠自己的才華並不能腳面水平趟。古今一樣,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何止是十萬八千裡。
  • 2021年七年級語文填空真題:《天淨沙·秋思》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七年級語文填空真題:《天淨沙·秋思》,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天淨沙·秋思》   1、作者____________,生卒年不詳,字千裡,號東籬,大都人,元代_______作家、_______家。有「曲狀元」之稱。後人把他和關漢卿、白樸、王實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
  • 詩詞朗讀: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悽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 一天一首古詩詞|《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一天一首古詩詞,小國帶您學古詩《初中生必背古詩詞》孔孟之道國學機K4plus編號:2916天淨沙·秋思
  • 雪月霜花亭臺客,秋思夏韻筆墨柔
    雪月霜花亭臺客,秋思夏韻筆墨柔 雪月霜花亭臺客, 秋思夏韻筆墨柔。 勝景一時看不盡, 偕朋吉日再來遊。
  • 《天淨沙·秋思》文化常識及練習題(內附答案)
    「天淨沙」為曲牌,「秋思」是題目。《天淨沙· 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2. 馬致遠,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與白樸等合稱「元曲四大家」。     二、重要注釋及典故:     1. 昏鴉:指黃昏時歸巢的烏鴉。     2. 斷腸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 七年級語文《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如何寫?看一下這個模板
    七年級語文《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如何寫?活動2【練習】天淨沙 秋思了解作者及詩歌常識,檢查預習情況。1、作者簡介 馬致遠,元朝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他曾熱衷於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餘載,五十入仕,看不慣黑暗的官場,退而隱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時的作品之一。
  •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天淨沙 秋思》同步練習
    4 天淨沙 秋思 同步練習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B、 「小橋流水人家」描寫了詩人記憶中的故鄉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而今身在異鄉,越發感到孤獨。C、 「古道西風瘦馬」一句描寫了佇立於寒風之中詩人孤獨、寂寥的形象。由馬的「瘦」可以聯想到詩人的疲憊、睏乏。
  • 高考語文早讀19:天淨沙·秋思 山坡羊潼關·懷古 己亥雜詩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助記] 前三句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②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助記] 四、五兩句抒寫內心深處的無盡傷痛。
  • 改寫《天淨沙.秋思》
    改寫《天淨沙.秋思》                                        瓊湖中學2009班  塗逸凡     我慢慢走在夕陽下,太陽的餘輝把我孤獨的影子拉得斜長。        已是黃昏時分,蒼涼的落日將一切鍍上了暗黃色,天地有說不出的蕭瑟。秋風吹來,絲絲涼意鑽進袖內,涼透心底。
  • 《秋思》張籍
    這首《秋思》寓情於事,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第一句交代「作家書」的原因(「見秋風」),以下三句是描寫作書前、作書後的心理活動。作書前是「意萬重」,作書後是「復恐說不盡」。「臨發開封」這個細節把「復恐說不盡」的心態表現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寫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裡,便託人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