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好好做教育,我是王老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小令「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
一、題目解說:
「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題眼是「思」,「秋」是特定時節。「秋思」二字暗含著遊子思鄉的愁緒。
[拓展]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母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
二、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號東籬,一說字千裡,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漢宮秋》是元代雜劇中優秀作品之一。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三、句子解讀:
第一層,寫景寄情,積極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了一個長期瓢潑異鄉之人的惆悵思鄉之情。
「枯藤老樹昏鴉」中「枯藤」是秋末之景;「昏鴉」是黃昏時歸巢之鴉。大意是:乾枯的藤、衰老的樹,樹上棲息著黃昏時將要回巢的烏鴉。
「小橋流水人家」中「流水」與靜態的「小橋」「人家」相應,更顯幽靜。這是以樂景寫哀景,反襯遊子思鄉的愁緒。大意是: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坐落著幾處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中「古道」是主人公的行經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通過寫馬瘦更加反襯出遊子在客途中的孤獨寂寞之情。大意是: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
第二層,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遊子之悲。
「夕陽西下」點明了遊子思鄉的特定時間,渲染了悲涼的氣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大意是: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
「斷腸人在天涯」揭示了主題。「斷腸」一詞抒發了作者羈旅異鄉的惆悵之情,足見其鄉愁之濃重。大意是:思家懷鄉的瓢潑人還遠在天邊。
<點撥>常見的答題模式:①點明觀點(好或不好);②闡述理由(比較詞語不同的表達效果)。
四、主題歸納:
《天淨沙·秋思》是一首小令,描繪了一幅蒼茫蕭瑟的夕照秋景圖,表達了遊子長期瓢潑異鄉的悽苦、惆悵之情。
五、寫作特色:
(1)對比映襯手法:
(2)巧用白描,言簡意豐。
全詩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卻描繪了一幅詩情濃鬱的畫面,創造出悽冷悲寂的意境,表現了一個羈旅天涯,漂泊他鄉的遊子的哀愁。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絕妙的深秋暮色圖。
六、探究:《天淨沙·秋思》的意境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本詩的點睛之筆。深秋的原野上,一位漂泊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冷的秋風,孤獨前行,肝腸寸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表面上是在寫遊子,其實是表現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
通過本課四首詩的學習,更加激發了我學習古詩詞的熱情,聰敏的,你有什麼感受和收穫?快來評論區告訴我們吧,等著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