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也!

2020-12-20 王老師同步課堂

大家好,歡迎來到好好做教育,我是王老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小令「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

圖片展示:課題內容說明

一、題目解說:

「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題眼是「思」,「秋」是特定時節。「秋思」二字暗含著遊子思鄉的愁緒。

圖片展示:「元曲」常識

[拓展]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母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

二、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號東籬,一說字千裡,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漢宮秋》是元代雜劇中優秀作品之一。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圖片展示:馬致遠

三、句子解讀:

第一層,寫景寄情,積極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了一個長期瓢潑異鄉之人的惆悵思鄉之情。

「枯藤老樹昏鴉」中「枯藤」是秋末之景;「昏鴉」是黃昏時歸巢之鴉。大意是:乾枯的藤、衰老的樹,樹上棲息著黃昏時將要回巢的烏鴉。

「小橋流水人家」中「流水」與靜態的「小橋」「人家」相應,更顯幽靜。這是以樂景寫哀景,反襯遊子思鄉的愁緒。大意是: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坐落著幾處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中「古道」是主人公的行經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通過寫馬瘦更加反襯出遊子在客途中的孤獨寂寞之情。大意是: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

第二層,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遊子之悲。

「夕陽西下」點明了遊子思鄉的特定時間,渲染了悲涼的氣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大意是: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

「斷腸人在天涯」揭示了主題。「斷腸」一詞抒發了作者羈旅異鄉的惆悵之情,足見其鄉愁之濃重。大意是:思家懷鄉的瓢潑人還遠在天邊。

圖片展示:真題再現

<點撥>常見的答題模式:①點明觀點(好或不好);②闡述理由(比較詞語不同的表達效果)。

四、主題歸納:

《天淨沙·秋思》是一首小令,描繪了一幅蒼茫蕭瑟的夕照秋景圖,表達了遊子長期瓢潑異鄉的悽苦、惆悵之情。

圖片展示:結構圖示

五、寫作特色:

(1)對比映襯手法:

圖片展示:具體說明

(2)巧用白描,言簡意豐。

全詩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卻描繪了一幅詩情濃鬱的畫面,創造出悽冷悲寂的意境,表現了一個羈旅天涯,漂泊他鄉的遊子的哀愁。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絕妙的深秋暮色圖。

六、探究:《天淨沙·秋思》的意境

圖片展示:問題探究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本詩的點睛之筆。深秋的原野上,一位漂泊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冷的秋風,孤獨前行,肝腸寸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表面上是在寫遊子,其實是表現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

通過本課四首詩的學習,更加激發了我學習古詩詞的熱情,聰敏的,你有什麼感受和收穫?快來評論區告訴我們吧,等著你們。

相關焦點

  • 《天淨沙 · 秋思》那份悽美的孤獨
    談到元曲,不得不首先讓我們想到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他的一曲《天淨沙 秋思》撥開了多少遊子的心弦。馬致遠 也像唐宋的大多數詩詞人一樣,最初的抱負都是想憑己之力,拯救天下蒼生。寒暑易節,苦讀詩書,金榜題名之後,才知道在朝堂之上,靠自己的才華並不能腳面水平趟。古今一樣,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何止是十萬八千裡。
  • 你可能真的不知道,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原來是一首模仿之作
    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元代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淨沙 秋思》,這首小令歷來受到人們最高的評價,被人們稱為秋思之祖。作者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 小蔓讀詩 | 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注釋】(1)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悽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
  • 《天淨沙·秋思》說課稿
    各位評審老師大家好,我是一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天淨沙·秋思》,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三、說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單元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方面,學生能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體會景物的描寫,訓練想像、聯想的思維品質,培養創造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學生能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感歸屬。
  • 一天一首古詩詞|《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一天一首古詩詞,小國帶您學古詩《初中生必背古詩詞》孔孟之道國學機K4plus編號:2916天淨沙
  • 《天淨沙·秋思》文化常識及練習題(內附答案)
    「天淨沙」為曲牌,「秋思」是題目。《天淨沙· 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2. 馬致遠,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與白樸等合稱「元曲四大家」。     二、重要注釋及典故:     1. 昏鴉:指黃昏時歸巢的烏鴉。     2. 斷腸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 詩詞朗讀: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悽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 2017中考語文情景式默寫片段:《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1.《天淨沙·秋思》中寫農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2.馬致遠在《天淨沙·秋思》中渲染蕭條.冷落.悽涼氣氛的寫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
  •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天淨沙 秋思》同步練習
    4 天淨沙 秋思 同步練習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B、 「小橋流水人家」描寫了詩人記憶中的故鄉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而今身在異鄉,越發感到孤獨。C、 「古道西風瘦馬」一句描寫了佇立於寒風之中詩人孤獨、寂寥的形象。由馬的「瘦」可以聯想到詩人的疲憊、睏乏。
  • 足以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另一首神作,究竟好在哪裡?
    提到元曲,我相信很多人最熟悉的散曲之一便是馬致遠的那一首《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短短二十八個字,便將那種天下遊子的孤寂落寞之感,描繪的入景入情,讓人一讀之下便久久不能忘懷。
  • 2021年七年級語文填空真題:《天淨沙·秋思》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七年級語文填空真題:《天淨沙·秋思》,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天淨沙·秋思》   1、作者____________,生卒年不詳,字千裡,號東籬,大都人,元代_______作家、_______家。有「曲狀元」之稱。後人把他和關漢卿、白樸、王實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道盡了古今的悲涼
    元代作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只有28個字,卻道盡了古今的悲涼。全詩如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們的眼前呈現出這樣的圖畫:黃昏時的烏鴉,正在枯藤老樹上棲息,依傍著小橋有一戶流水伴居的人家,在陌生的荒道上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夕陽已經沉沉西下,漂泊他鄉的遊子遠在天涯。
  • 全文只有28字且無一秋字,卻超越唐詩宋詞被譽為「秋思之祖」
    而是這首全文只有28字且無一秋字的元曲,超越唐詩宋詞被譽為「秋思之祖」。且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詩歌我們都很熟悉了,就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一首小令。
  • 七年級上冊語文《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導讀與檢測
    4.天淨沙·秋思《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悽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
  • 高考語文早讀19:天淨沙·秋思 山坡羊潼關·懷古 己亥雜詩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助記] 前三句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②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助記] 四、五兩句抒寫內心深處的無盡傷痛。
  • 千古絕唱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如若你寫一闕如何寫
    這首《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傳唱了幾百年,確實屬於是千古絕唱,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常常故作深沉,經常把這首元曲掛在嘴邊,倒也應了那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浪跡天涯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背景是如此的蒼涼,處處都流露出哀愁的情調,借景抒情,抒發了一個遊子的秋思,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雖小,短短二十八字卻排列了十種意象,用這些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了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讓作品充滿了濃鬱的詩情畫意。
  • 七年級語文《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如何寫?看一下這個模板
    七年級語文《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如何寫?活動2【練習】天淨沙 秋思了解作者及詩歌常識,檢查預習情況。1、作者簡介 馬致遠,元朝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他曾熱衷於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餘載,五十入仕,看不慣黑暗的官場,退而隱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時的作品之一。
  • 改寫《天淨沙.秋思》
    改寫《天淨沙.秋思》                                        瓊湖中學2009班  塗逸凡     我慢慢走在夕陽下,太陽的餘輝把我孤獨的影子拉得斜長。        已是黃昏時分,蒼涼的落日將一切鍍上了暗黃色,天地有說不出的蕭瑟。秋風吹來,絲絲涼意鑽進袖內,涼透心底。
  • 秋天最應該讀的一首詞,只有二十八個字,被譽為「秋思之祖」
    其中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最能代表秋天的悽涼: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被譽為「秋思之祖」,全詩無一「秋」字,卻寫盡了秋的蕭瑟悽清。前三句可謂是獨特至極,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枯藤」「老樹」「昏鴉」描繪了最蕭索最荒涼的景色,但是卻不令人索然無味,反而有一種獨特的韻味。令人眼前仿佛看到了景色一樣,完全依靠讀者自己的想像,自然形成了一幅畫面。
  • 史上公認最好的一首寫秋天的詩,僅僅28字,卻成「秋思之祖」
    ——《越調 天淨沙 秋思》這是元曲大家馬致遠最有名的一曲作品,全曲僅僅5句28個字,卻以凝練的意象、蕭瑟的意境、精巧的結構,描繪出一副悽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小令開頭四句均是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