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獨特魅力:春天,萬物復甦,代表希望,寓意開始;夏天,是熱情奔放,是鬱鬱蔥蔥;冬天,是茫茫的白雪,屬於沉靜與思索;而秋天,是那澄明萬裡的長空,是穗實纍纍的金黃。秋是矛盾的,既是詩人筆下的悲傷與離愁,也是農人心中的豐收與喜悅。
自古以來「悲秋」已經成了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現象。告別了炎熱的夏天,秋風颯颯,秋雨綿綿,正好給了多愁善感的文人們一個抒發內心愁苦的機會。
其中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最能代表秋天的悽涼: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被譽為「秋思之祖」,全詩無一「秋」字,卻寫盡了秋的蕭瑟悽清。前三句可謂是獨特至極,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枯藤」「老樹」「昏鴉」描繪了最蕭索最荒涼的景色,但是卻不令人索然無味,反而有一種獨特的韻味。令人眼前仿佛看到了景色一樣,完全依靠讀者自己的想像,自然形成了一幅畫面。
天色已是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悽厲的哀鳴。曾經翠綠的藤蔓已枯萎,纏繞在已至風燭殘年的老樹上。這一群烏鴉落在路旁的老樹上,古道荒涼殘破不堪,人跡罕至。
偏偏這時作者繼續寫景,還是三個名詞:「小橋、流水、人家」,這三個詞卻和第一句不同,這是充滿了溫馨的畫面,正是人心中的家的感覺。難道作者要打破傳統觀念來寫秋天的溫馨而不是「悲秋」嗎?當然不是,這是為了襯託後面景物的孤寂。
在荒無人煙的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雖然有了馬,卻還是瘦弱的,一個「瘦」字,體現了羈旅的時間之久,過程之苦。這「瘦馬」又何嘗不是作者在映射自己。個人的愁苦與秋景的蕭瑟構成了一種悽涼悲苦的意境。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落日餘暉更增添了秋天的悲涼,最後一句將眼前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等物轉向遠方。夕陽西下,寒夜將至,而孤獨的人還漂泊在外,只能獨自愁斷腸。悲秋因身「在天涯」而「斷腸人」,這才是悲秋的緣起,不是因為老樹和瘦馬,只是這些景物更烘託了氣氛,讓人增添了悲傷。
雖然此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於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後世文人的共鳴。短短二十八個字,被譽為「秋思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