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在達到了它的創作頂峰之後,便走向了衰退,常言道:少遊多婉約,子瞻多豪放,東坡的壯志未酬,易安離愁不減。正當蘇軾和李清照的作品鋪天蓋地反覆衝擊著世人眼球的時候,此時,豪放派和婉約派,卻隨著宋王朝的土崩瓦解,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元曲,作為一股新生力量脫穎而出,引領並推動著文化浪潮,滾滾向前。
談到元曲,不得不首先讓我們想到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他的一曲《天淨沙 秋思》撥開了多少遊子的心弦。
馬致遠 也像唐宋的大多數詩詞人一樣,最初的抱負都是想憑己之力,拯救天下蒼生。寒暑易節,苦讀詩書,金榜題名之後,才知道在朝堂之上,靠自己的才華並不能腳面水平趟。古今一樣,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何止是十萬八千裡。皇家這碗飯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吃到嘴裡的。馬致遠的仕途夢被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這塊磚徹底敲碎了,他在仕途最得意之時,也無非是出任浙江行省務官,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副局長,胸懷大志的他其實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實權。官場的不得志徹底讓馬局長心灰意冷,極不情願地選擇了離開。踏出官府的大門,就是他漂泊人生的開始,生活更是窮困潦倒。他的人生也,從此踏進了無邊無際荒涼蕭條的漫長秋季。
據說《聖經》裡有這樣一句話:「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這句話用在馬致遠的身上再好不過了。 他嶄新的人生,就從他的仕途理想被泯滅的那一刻開始了。羈旅生活,卻成就了他豐滿的人生。試想一下,如果馬致遠在官場上繼續摸爬滾,打苦苦追求,中國的歷史可能不會記下馬致遠這個名字,相反,他的沒落而孤獨地離開,卻成就了一位偉大的戲曲家。在當時乃至於現在著實的網紅了一把,賺的粉絲千萬。
談到馬致遠,必然會想到《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僅僅二十八個字,全曲無秋,實則字字皆荒涼。「枯藤老樹昏鴉」三個詞的堆疊描繪的並不是一個充滿豐收的秋天景象,卻給讀者留下的是一個無比悲涼悽苦的畫面,眼前的秋色就是作者人生的秋季,豐收的季節卻是滿載荒涼!詞人的筆何嘗不就是遊子的心呢?
王國維老師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馬致遠的這首小令,前四句看似處處寫景,實則句句留情,乾枯老死的樹幹,在秋風中搖曳的纏絡的藤蔓,馬瘦人困,遊子遊蕩在一個孤苦無依的黃昏。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此人心中的悽苦和眼前的景物和諧完美地形成了統一。
「小橋流水人家」, 抬頭望,遠處的山腳下稀疏的橫著幾戶人家.雞鳴狗叫,炊煙嫋嫋。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場景與遊子不知身去何處形成對比。讓那顆漂泊的心更增添了萬分愁苦。
「古道西風瘦馬」,一人一馬一天涯,消瘦的老馬馱著年邁的老人,踽踽獨行,瑟瑟秋風中,望斷天涯路,我身向何處?何處是我家!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離開官場的那一刻,就預示著他別無選擇,踏上馬背那時起,他就堅定了此生漂泊的生活 。做一個忠實的遊子,虔誠的行者,一生與馬為伴,把身體投向大地,用心靈彈奏最美的元曲。《天淨沙 秋思》就在這荒涼孤寂的古道上孕育而生,被後人經久傳唱。
此刻,他肯定不知道,有多少像他曾經一樣的遊子,在喧鬧的城市中孤獨地穿梭,也有像他一樣的遊子在人生旅途中揮淚嘆息,為夢想去闖蕩,為生活去奔波。
馬致遠,用短短的二十八個字,把那個秋天描繪得那麼悽美,把那個遊子寫的那麼孤獨。
馬致遠用自己的生活體驗改寫了理想追求,對自己的人生重新排版創作。一曲《天淨沙 秋思》唱得他聲名遠揚。一曲《天淨沙》成就了那個默默無聞馬局長,讓他著實的火了。馬致遠在馬背上漂泊了一生,直到終老。他的作品,並沒有因為他創作的結束而退出舞臺,也沒有因為元朝的滅亡而被人遺棄。相反,卻引發了一代代遊子的傳唱。誰能忘記在那個秋天,有一匹老馬馱著弱不禁風的老人,緩緩地行走在古道中……
我們作為讀者,讀的是一首小令,品的卻是一份刻骨銘心的孤獨。那遠在他鄉的遊子,那望眼欲穿的思念,還有掛在臉頰的那兩行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