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傳唱了幾百年,確實屬於是千古絕唱,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常常故作深沉,經常把這首元曲掛在嘴邊,倒也應了那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如今進入不惑之年,再看這首元曲,倒也是「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
蒼老的古樹上纏繞著枯敗的藤蔓,昏暗的光線下一隻孤獨的烏鴉飛到樹上。流水依然從小橋下靜靜淌過,一戶戶人家卻無一家是我的歸宿。夕陽下,古老的石板路伸向遠方,遠方一匹乾瘦的老馬留下長長的陰影,心中的人兒,卻在天涯,思戀讓我肝腸寸斷。
這首小令,把多種景物並置,為我們繪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浪跡天涯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背景是如此的蒼涼,處處都流露出哀愁的情調,借景抒情,抒發了一個遊子的秋思,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這首小令雖小,短短二十八字卻排列了十種意象,用這些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了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讓作品充滿了濃鬱的詩情畫意。
全曲十個意象,自然地分成了四個層次。「枯藤老樹昏鴉」是一組,從下往上的畫面的遊走。而第二組「小橋流水人家」,則是由近至遠的畫面延伸。第三組則又把視線從遠拉了回來「古道西風瘦馬」,但第三組增加了「西風」,描寫了感觸,變換了描寫的角度,同時也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
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則作為全部畫面的大背景,將前面的九個意象全部襯託、統攝起來。同時也讓人們的視線從近又延伸到了更遠的地方,讓畫面擁有了更加深遠的景深。
馬致遠在景物的選擇上,是為了情感服務的,突出、強化了悽慘悲涼的情感,選擇秋天裡最能體現悽涼、蕭條的景色。這十個意象最能體現羈旅遊子的孤苦惆悵的情懷,將自己的情感全部濃縮於十個意象之中,全曲的末尾才以點睛之筆揭示了主題。
這首小令,前面三句十八字全是名詞和形容詞,沒有動詞,為讀者描繪的畫面全靠讀者自己的想像力去把握。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這首小令有異曲同工之妙。
馬致遠用簡練的不能再少的文字,來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借景抒情,這正是《天淨沙·秋》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也曾經寫過一首《天淨沙》: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在這首元曲中,作者層次分明的描寫了秋日的自然景象,開始的時候,「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給人也描繪了孤寂和蕭瑟的意象,讓我們也以為這又是一首「愁苦」之作。但是作者筆鋒一轉,畫風一變,寫出了:青山靜靜、綠水悠悠、白草綿綿、紅葉片片、黃花朵朵。
這些明麗的色彩,為這蕭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一掃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這首小令,白樸也是非常的了不起,二十八個字寫出了十二種意象,各種意象各有特點:孤村、落日、殘霞、輕煙、枯樹、飛鴻、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前苦後甜,婉約清麗,意境新穎,令人賞心悅目、韻味無窮的。完全可與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前面馬志遠的《天靜沙·秋思》媲美。
說實話古代的詩詞如果用現代的白話來寫,真的難寫,而且寫那麼多字也寫不出那種意境。在這裡也獻獻醜,填上一首:
空庭老樹春花,依山傍水人家。細雨清明淚下,杜鵑泣血,孤墳新草舊話。
不知各位讀者,是否也寫上一闕,讓大家一起欣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