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絕唱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如若你寫一闕如何寫

2020-12-16 翰墨今香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傳唱了幾百年,確實屬於是千古絕唱,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常常故作深沉,經常把這首元曲掛在嘴邊,倒也應了那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如今進入不惑之年,再看這首元曲,倒也是「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

蒼老的古樹上纏繞著枯敗的藤蔓,昏暗的光線下一隻孤獨的烏鴉飛到樹上。流水依然從小橋下靜靜淌過,一戶戶人家卻無一家是我的歸宿。夕陽下,古老的石板路伸向遠方,遠方一匹乾瘦的老馬留下長長的陰影,心中的人兒,卻在天涯,思戀讓我肝腸寸斷。

這首小令,把多種景物並置,為我們繪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浪跡天涯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背景是如此的蒼涼,處處都流露出哀愁的情調,借景抒情,抒發了一個遊子的秋思,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這首小令雖小,短短二十八字卻排列了十種意象,用這些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了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讓作品充滿了濃鬱的詩情畫意。

全曲十個意象,自然地分成了四個層次。「枯藤老樹昏鴉」是一組,從下往上的畫面的遊走。而第二組「小橋流水人家」,則是由近至遠的畫面延伸。第三組則又把視線從遠拉了回來「古道西風瘦馬」,但第三組增加了「西風」,描寫了感觸,變換了描寫的角度,同時也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

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則作為全部畫面的大背景,將前面的九個意象全部襯託、統攝起來。同時也讓人們的視線從近又延伸到了更遠的地方,讓畫面擁有了更加深遠的景深。

馬致遠在景物的選擇上,是為了情感服務的,突出、強化了悽慘悲涼的情感,選擇秋天裡最能體現悽涼、蕭條的景色。這十個意象最能體現羈旅遊子的孤苦惆悵的情懷,將自己的情感全部濃縮於十個意象之中,全曲的末尾才以點睛之筆揭示了主題。

這首小令,前面三句十八字全是名詞和形容詞,沒有動詞,為讀者描繪的畫面全靠讀者自己的想像力去把握。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這首小令有異曲同工之妙。

馬致遠用簡練的不能再少的文字,來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借景抒情,這正是《天淨沙·秋》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也曾經寫過一首《天淨沙》: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在這首元曲中,作者層次分明的描寫了秋日的自然景象,開始的時候,「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給人也描繪了孤寂和蕭瑟的意象,讓我們也以為這又是一首「愁苦」之作。但是作者筆鋒一轉,畫風一變,寫出了:青山靜靜、綠水悠悠、白草綿綿、紅葉片片、黃花朵朵。

這些明麗的色彩,為這蕭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一掃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這首小令,白樸也是非常的了不起,二十八個字寫出了十二種意象,各種意象各有特點:孤村、落日、殘霞、輕煙、枯樹、飛鴻、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前苦後甜,婉約清麗,意境新穎,令人賞心悅目、韻味無窮的。完全可與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前面馬志遠的《天靜沙·秋思》媲美。

說實話古代的詩詞如果用現代的白話來寫,真的難寫,而且寫那麼多字也寫不出那種意境。在這裡也獻獻醜,填上一首:

空庭老樹春花,依山傍水人家。細雨清明淚下,杜鵑泣血,孤墳新草舊話。

不知各位讀者,是否也寫上一闕,讓大家一起欣賞一下。

相關焦點

  • 一天一首古詩詞|《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一天一首古詩詞,小國帶您學古詩《初中生必背古詩詞》孔孟之道國學機K4plus編號:2916天淨沙
  • 足以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另一首神作,究竟好在哪裡?
    提到元曲,我相信很多人最熟悉的散曲之一便是馬致遠的那一首《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短短二十八個字,便將那種天下遊子的孤寂落寞之感,描繪的入景入情,讓人一讀之下便久久不能忘懷。
  • 詩詞朗讀: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這裡是朗讀者的聚集地,你來朗讀,你來傾聽!細細品味文字間的那一份感觸用你最深情的朗讀來喚醒你那最真摯的情緣期待,期待,期待你的朗讀  點上方綠標收聽唐詩宋詞朗讀者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七年級語文《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如何寫?看一下這個模板
    七年級語文《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如何寫?看一下這個模板1教學目標1.能朗讀、背誦、默寫《天淨沙·秋思》2.掌握有關作者馬致遠的文學常識,了解元散曲的文體知識3.能理解全曲所描寫的意象,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鑑賞能力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道盡了古今的悲涼
    元代作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只有28個字,卻道盡了古今的悲涼。全詩如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們的眼前呈現出這樣的圖畫:黃昏時的烏鴉,正在枯藤老樹上棲息,依傍著小橋有一戶流水伴居的人家,在陌生的荒道上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夕陽已經沉沉西下,漂泊他鄉的遊子遠在天涯。
  • 誰是「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也!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小令「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圖片展示:課題內容說明一、題目解說:「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題眼是「思」,「秋」是特定時節。「秋思」二字暗含著遊子思鄉的愁緒。二、作者簡介: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號東籬,一說字千裡,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漢宮秋》是元代雜劇中優秀作品之一。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 你可能真的不知道,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原來是一首模仿之作
    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元代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淨沙 秋思》,這首小令歷來受到人們最高的評價,被人們稱為秋思之祖。作者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 馬致遠:一曲天淨沙,寫盡斷腸人
    一曲天淨沙,寫盡斷腸人雖說是唐詩、宋詞、元曲鼎足並舉,但實際上就數這元曲悲催,數來數去可能背得出來的就是這「枯藤老樹昏鴉」了,喜歡文史的也許知道
  • 2017中考語文情景式默寫片段:《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1.《天淨沙·秋思》中寫農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2.馬致遠在《天淨沙·秋思》中渲染蕭條.冷落.悽涼氣氛的寫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押的是詞韻、曲韻、還是平水韻?
    馬致遠生活在宋元之間,天淨沙是常見的曲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押的是什麼韻?是詞韻、曲韻、還是平水韻?首先,唐宋人沒有詞韻,填詞也是用詩韻。馬致遠這首小令顯然不是用詞林正韻。那麼用詩韻還是曲韻呢?一、叶韻的元曲小令《天淨沙 》是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元朝人有不少作品,例如喬吉的幾首:筆尖掃盡痴雲,歌聲喚醒芳春。花擔安排酒樽。海棠風信,明朝陌上吹塵。.......
  • 第825期 【名師頻道】汲安慶┃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意象抒情秘妙再探
    【摘  要】馬致遠小令《天淨沙·秋思》在意象抒情鼎足對、密集並置、情景交融等特點之後,其實還深藏著許多秘妙。尤其是色調冷暖交錯中折射出的徘徊於進退之間的靈魂掙扎,靈魂意象統攝中所蘊含的日夕當歸文化傳統以及詩人不絕如縷的羈旅之愁,物理空間所體現的對峙、遼遠、蕭瑟與詩人人生抱負被命運拋擲的孤獨、悽冷之情同構等特點。
  • 七年級上冊語文《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導讀與檢測
    4.天淨沙·秋思《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悽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
  • 《天淨沙 · 秋思》那份悽美的孤獨
    談到元曲,不得不首先讓我們想到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他的一曲《天淨沙 秋思》撥開了多少遊子的心弦。馬致遠 也像唐宋的大多數詩詞人一樣,最初的抱負都是想憑己之力,拯救天下蒼生。寒暑易節,苦讀詩書,金榜題名之後,才知道在朝堂之上,靠自己的才華並不能腳面水平趟。古今一樣,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何止是十萬八千裡。
  • 古詩詞賞析1(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天淨沙秋思)
    ④這一聯包含時序變遷,新舊交替的自然規律。5、①尾聯寫詩人看到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想要煩勞雁兒飛過洛陽的時候,替他問候一下家人。②遙應首聯,使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愁。4、①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野花競相開放就要讓人眼花繚亂,春草還沒有長高才剛剛沒過馬蹄。②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稀稀落落,星星點點,用一個「亂」字來形容。
  • 小蔓讀詩 | 天淨沙·秋思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為「並列式意象組合」,其實並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於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範圍。
  • 《天淨沙·秋思》說課稿
    各位評審老師大家好,我是一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天淨沙·秋思》,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一、說教材首先我來談一下教材,這篇《天淨沙·秋思》屬於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學習內容,這個單元主要學習寫景詩文,而這首元曲又屬於一個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作品,是古典詩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引導學生鑑賞這篇佳作,對學生語言水平的提升有著可以明顯的幫助。
  • 寫秋思的詩詞有很多,但是寫出其雄壯悲涼的,只有這一首宋詞
    悲秋寫秋思的詩詞有很多,最著名的可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古道西風瘦馬然而,秋思之詞不光是悲涼,如若再有雄壯之音,更有其震撼人心的美感。且看: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 元曲中的作文金句:「秋思」那些事,從古到今都是這麼寫
    這其中自然少不了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淨沙·秋思》▲聽歌學詩,本期邀你一起收聽、學習元代散曲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文:Soga正文約3312字,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這篇《天淨沙·秋思》就是他在羈旅途中創作的。據載,馬致遠早年在京都附近追求功名,但未找到出路。後約在元大德年間,出任江浙行省務官,在杭州時經常與散曲作家盧摯(疏齋)唱和。馬致遠寫《天淨沙·秋思》時,應在京都,但仕途求索上並不得意,面對秋景他觸景生情,運用巧思,把自己對不懈追求功名卻依然沒有收穫的故事,借秋思小令表達得委婉曲折而又淋漓盡致。
  • 《天淨沙·秋思》文化常識及練習題(內附答案)
    一、文學、文化常識:     1. 「天淨沙」為曲牌,「秋思」是題目。《天淨沙· 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2. 馬致遠,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與白樸等合稱「元曲四大家」。     二、重要注釋及典故:     1.
  •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天淨沙 秋思》同步練習
    4 天淨沙 秋思 同步練習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B、 「小橋流水人家」描寫了詩人記憶中的故鄉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而今身在異鄉,越發感到孤獨。C、 「古道西風瘦馬」一句描寫了佇立於寒風之中詩人孤獨、寂寥的形象。由馬的「瘦」可以聯想到詩人的疲憊、睏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