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腸人在天涯」是我讀過的最悲涼的一句古詩。元代作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只有28個字,卻道盡了古今的悲涼。全詩如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我們的眼前呈現出這樣的圖畫:黃昏時的烏鴉,正在枯藤老樹上棲息,依傍著小橋有一戶流水伴居的人家,在陌生的荒道上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夕陽已經沉沉西下,漂泊他鄉的遊子遠在天涯。
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遊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的愁苦心情。全曲不著一"秋", 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 不用一"思", 卻寫盡了遊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
該詩語言極為凝練並且容量巨大,意蘊深遠,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鬱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悽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語言純樸精練,體現秋季悽涼蕭條景色,將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文,將自己的情感濃縮於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後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被譽為詩歌的「秋思之祖」。
這句詩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同時又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地寓於圖景中。斷腸人在天涯更是點睛之筆,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苦的秋風,信步滿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
這首小詩用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用白描的手法,創造典型的悲涼環境,由於秋景多是冷落、蕭瑟、悽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徵,故秋景一方面卻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堪稱古詩悲涼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