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和秋天,是中國古代詩人、詞人最喜歡抒情的季節。春日傷春,秋日悲秋,幾千年來早就形成了中國文人的傳統,很早就已經沉浸在中國文人的血液當中。
尤其是秋思。
寫秋思的詩詞有很多,最著名的可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種情感在國人的思想當中,可謂悲秋的極致。其中的蒼涼,遊子的羈旅,浪跡天涯的無可依託,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然而,秋思之詞不光是悲涼,如若再有雄壯之音,更有其震撼人心的美感。且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這首詞的題目是《漁家傲·秋思》,是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知名度最高的詞作。
這首詞同樣以「秋思」為題,但是內容遠遠超越了遊子羈旅、思婦盼歸的範疇,而是直接寫明的邊疆徵夫之淚,極言戰爭對於徵夫的影響,有悲涼之感,更有雄壯之美。
上闕主要寫的是邊塞風光,開篇第一句就是「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前一句寫塞外風光,著重寫與中原地區不同,但是詞人沒有展開寫,只寫了一句「衡陽雁去」,馬上給這首詞蒙上了一層悲涼之感。塞上、衡陽雁去,說明秋末,大雁歸故鄉,而詞人以及戍邊將士,都還只能在這裡思念家鄉。
接下來,詞人依然寫的邊疆戰事,「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軍號聲一吹,四面回應。登高望遠,發現千裡之外,唯有長煙落日,還有詞人守著的,著一座古城。悲涼雄壯,都在這一句「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萬裡守孤城,詞人念家,只好一杯濁酒就打發了。想起古人刻石燕然,今日卻全然沒有指望,回歸家鄉更是「歸無計」。雖年想念家鄉,但是目前的形勢下,回家只是一種奢望。
所以,當「羌管悠悠霜滿地」之時,思鄉之情在軍民之間蔓延,所到之處,人皆不寐;所到指出,是將軍的白髮,是徵夫思鄉的眼淚。
這首詞悲壯之至,不但是因為秋思邊疆戰事中思念故鄉,更是因為詞人雖然思念故鄉,但是還是明白戍邊的重責的。雖然「將軍白髮徵夫淚」,但是詞人更加明白「燕然未勒歸無計」。在「衡陽雁去無留意」的時候,詞人「濁酒一杯」,依然心懷壯志,將自己的熱情奉獻邊關,這是最值得肯定的。
詞人範仲淹,乃是說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名臣,一代文豪,一代名相。此人範仲淹,有此天下名句,在加上此等悲壯豪邁詞作,實乃成就詞人一生英名。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