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朗讀: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2021-02-08 唐詩宋詞朗讀者

點上方「唐詩宋詞朗讀者」,再點擊「關注」。

這裡是朗讀者的聚集地,你來朗讀,你來傾聽!






細細品味文字間的那一份感觸

用你最深情的朗讀

來喚醒你那最真摯的情緣

期待,期待,期待

你的朗讀

  


點上方綠標收聽唐詩宋詞朗讀者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悽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了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悽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譁譁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嫋嫋。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悽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這首曲子的題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國文壇古老的傳統。自屈原的《離騷》起一直延續到現在。《樂記》中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內心的情意活動起來。那又是什麼東西能讓外物動起來呢?《詩品》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他認為,這種能讓物動,從而引起你內心感動的是『氣』。那氣又是什麼呢?古人認為,宇宙間有陰陽二氣,是它們的運行才產生了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譬如:夏天陽氣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極點就開始衰落,陰氣漸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際陰氣最重,因而草木衰敗。陰到極點又轉為陽,陽生而萬物長,所以春天就會百花齊放。由於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內心也就隨著這些變化而感動。春天草木的萌發讓人聯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歡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與終結。因此會讓人感到憂愁和悲傷。《離騷》中屈原嘆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宋玉在《九辯》裡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陸機《文賦》云:「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黃昏,一天快要結束。夕陽斜掛在山頭欲落還留的樣子,依依不捨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滿目悽涼,藤是枯萎的藤,已經沒有了生命。樹是千年老樹,颯颯的西風在吹著它走向風燭殘年。道是荒涼的古道,馬是體弱無力的瘦馬。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麼能不斷腸呢。你看這小橋、流水、人家都是那麼安詳,那麼靜謚。又是那麼溫馨。而我的家鄉、親人卻又離我那麼遠。哦,他們還好嗎?天氣漸漸變冷,他們加了衣服嗎?買了被子嗎?這一切的一切是都麼讓人牽掛。既然那麼讓人牽腸掛肚,我為什麼不早點回去呢?為了所謂的前程嗎?為了那所謂的功名嗎?那功名離我近嗎?遠嗎?京城的路還有多長呢?我又是那麼的迷茫。在這樣的黃昏中,在這樣的古道上。又是這樣蕭瑟的季節。我是繼續去追求功名呢?還是會去服侍那年老的雙親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滿懷愁緒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蕭瑟的景色讓人滿目悽涼,又加上安詳,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悲傷更為悽瀝。寫景之妙盡妙於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覺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經不能自己。至於成篇可讓人泣不成聲也。最絕處在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寫人之瘦而偏不寫人,由寫馬之瘦而襯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貧。路途跋涉之艱辛。求功名之困苦。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朗讀,陶冶情操,升華修養!

提示:您也可來朗讀!

步驟:1.關注公眾號 >2.回復詩詞名(如「水調歌頭」「沁園春·雪」)或詩人名字(如「李白」「杜甫」)或數字(1至9)查看內容 >3.發送您的語音或視頻朗讀


相關焦點

  • 足以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另一首神作,究竟好在哪裡?
    提到元曲,我相信很多人最熟悉的散曲之一便是馬致遠的那一首《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短短二十八個字,便將那種天下遊子的孤寂落寞之感,描繪的入景入情,讓人一讀之下便久久不能忘懷。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押的是詞韻、曲韻、還是平水韻?
    馬致遠生活在宋元之間,天淨沙是常見的曲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押的是什麼韻?是詞韻、曲韻、還是平水韻?首先,唐宋人沒有詞韻,填詞也是用詩韻。馬致遠這首小令顯然不是用詞林正韻。那麼用詩韻還是曲韻呢?最有名的是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一天一首古詩詞|《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一天一首古詩詞,小國帶您學古詩《初中生必背古詩詞》孔孟之道國學機K4plus編號:2916天淨沙
  • 《天淨沙·秋思》說課稿
    各位評審老師大家好,我是一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天淨沙·秋思》,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三、說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單元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方面,學生能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體會景物的描寫,訓練想像、聯想的思維品質,培養創造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學生能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感歸屬。
  • 七年級語文《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如何寫?看一下這個模板
    七年級語文《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如何寫?看一下這個模板1教學目標1.能朗讀、背誦、默寫《天淨沙·秋思》2.掌握有關作者馬致遠的文學常識,了解元散曲的文體知識3.能理解全曲所描寫的意象,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鑑賞能力
  • 千古絕唱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如若你寫一闕如何寫
    這首《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傳唱了幾百年,確實屬於是千古絕唱,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常常故作深沉,經常把這首元曲掛在嘴邊,倒也應了那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浪跡天涯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背景是如此的蒼涼,處處都流露出哀愁的情調,借景抒情,抒發了一個遊子的秋思,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雖小,短短二十八字卻排列了十種意象,用這些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了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讓作品充滿了濃鬱的詩情畫意。
  • 你可能真的不知道,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原來是一首模仿之作
    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元代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淨沙 秋思》,這首小令歷來受到人們最高的評價,被人們稱為秋思之祖。作者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道盡了古今的悲涼
    元代作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只有28個字,卻道盡了古今的悲涼。全詩如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們的眼前呈現出這樣的圖畫:黃昏時的烏鴉,正在枯藤老樹上棲息,依傍著小橋有一戶流水伴居的人家,在陌生的荒道上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夕陽已經沉沉西下,漂泊他鄉的遊子遠在天涯。
  • 誰是「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也!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小令「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圖片展示:課題內容說明一、題目解說:「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題眼是「思」,「秋」是特定時節。「秋思」二字暗含著遊子思鄉的愁緒。二、作者簡介: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號東籬,一說字千裡,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漢宮秋》是元代雜劇中優秀作品之一。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 第825期 【名師頻道】汲安慶┃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意象抒情秘妙再探
    【摘  要】馬致遠小令《天淨沙·秋思》在意象抒情鼎足對、密集並置、情景交融等特點之後,其實還深藏著許多秘妙。尤其是色調冷暖交錯中折射出的徘徊於進退之間的靈魂掙扎,靈魂意象統攝中所蘊含的日夕當歸文化傳統以及詩人不絕如縷的羈旅之愁,物理空間所體現的對峙、遼遠、蕭瑟與詩人人生抱負被命運拋擲的孤獨、悽冷之情同構等特點。
  • 2017中考語文情景式默寫片段:《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1.《天淨沙·秋思》中寫農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2.馬致遠在《天淨沙·秋思》中渲染蕭條.冷落.悽涼氣氛的寫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
  • 《天淨沙 · 秋思》那份悽美的孤獨
    談到元曲,不得不首先讓我們想到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他的一曲《天淨沙 秋思》撥開了多少遊子的心弦。馬致遠 也像唐宋的大多數詩詞人一樣,最初的抱負都是想憑己之力,拯救天下蒼生。寒暑易節,苦讀詩書,金榜題名之後,才知道在朝堂之上,靠自己的才華並不能腳面水平趟。古今一樣,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何止是十萬八千裡。
  • 小蔓讀詩 | 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注釋】(1)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為「並列式意象組合」,其實並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於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範圍。
  • 高考語文早讀19:天淨沙·秋思 山坡羊潼關·懷古 己亥雜詩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助記] 前三句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②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助記] 四、五兩句抒寫內心深處的無盡傷痛。
  • 《天淨沙·秋思》文化常識及練習題(內附答案)
    「天淨沙」為曲牌,「秋思」是題目。《天淨沙· 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2. 馬致遠,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與白樸等合稱「元曲四大家」。     二、重要注釋及典故:     1. 昏鴉:指黃昏時歸巢的烏鴉。     2. 斷腸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 秋季圖片 描寫秋季的古詩詞經典名篇 天淨沙秋思全文點評
    ­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點評:蕭瑟的景色讓人滿目悽涼,又加上安詳,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悲傷更為悽瀝。
  • 七年級上冊語文《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導讀與檢測
    4.天淨沙·秋思《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悽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
  • 馬致遠:一曲天淨沙,寫盡斷腸人
    一曲天淨沙,寫盡斷腸人雖說是唐詩、宋詞、元曲鼎足並舉,但實際上就數這元曲悲催,數來數去可能背得出來的就是這「枯藤老樹昏鴉」了,喜歡文史的也許知道
  •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天淨沙 秋思》同步練習
    4 天淨沙 秋思 同步練習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B、 「小橋流水人家」描寫了詩人記憶中的故鄉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而今身在異鄉,越發感到孤獨。C、 「古道西風瘦馬」一句描寫了佇立於寒風之中詩人孤獨、寂寥的形象。由馬的「瘦」可以聯想到詩人的疲憊、睏乏。
  • 元曲中的作文金句:「秋思」那些事,從古到今都是這麼寫
    這其中自然少不了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淨沙·秋思》▲聽歌學詩,本期邀你一起收聽、學習元代散曲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文:Soga正文約3312字,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這篇《天淨沙·秋思》就是他在羈旅途中創作的。據載,馬致遠早年在京都附近追求功名,但未找到出路。後約在元大德年間,出任江浙行省務官,在杭州時經常與散曲作家盧摯(疏齋)唱和。馬致遠寫《天淨沙·秋思》時,應在京都,但仕途求索上並不得意,面對秋景他觸景生情,運用巧思,把自己對不懈追求功名卻依然沒有收穫的故事,借秋思小令表達得委婉曲折而又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