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元代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淨沙 秋思》,這首小令歷來受到人們最高的評價,被人們稱為秋思之祖。作者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大意是: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悽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譁譁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嫋嫋。古老的驛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輝,朝著西邊落下。悽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這首曲子的題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文人多悲秋,是中國文壇古老的傳統。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悽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意象入詩。全曲一共寫到了十個意象,這些意象無不滿含悽涼:藤是枯萎的藤,已經沒有了生命。樹是千年老樹,颯颯的西風在吹著它走向風燭殘年。道是荒涼的古道,馬是體弱無力的瘦馬。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麼能不斷腸呢。唯有小橋、流水、人家是那麼安詳,那麼靜謐,那麼溫馨。但那些不屬於我,我只是一個漂泊在異鄉的獨行者。蕭瑟的景色讓人滿目悽涼,安詳,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的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悲傷更為悽瀝。寫景之妙盡在於此!
然而,你也許不知道,這首小令其實是馬致遠的模仿之作,曲中的很多意象都是前人使用過的。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一詞中:「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而在下面兩個曲子中,更有多個意象出現在馬致遠的小令中。
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是這樣的:
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
再有元代無名氏的小令如下:
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
很顯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受到了以上兩個曲子的影響和啟發,但他的作品的藝術成就卻遠遠高於這兩個曲子。這是因為他不是簡單地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眼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意象的選擇上,他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悽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於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後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這也就是《天淨沙 秋思》被贊為秋思之祖的原因。關於這一點,學習這首小令的同學是不是應該從中受到啟發呢?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