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出拿地第一寶座,萬科策略性去槓桿

2020-12-17 澎湃新聞

今年1~11月,萬科以1050億元的拿地金額位列第三,比第一名碧桂園少221億元。「房住不炒」和房地產融資「三條紅線」邏輯之下,穩健、均衡發展和綜合競爭力是萬科的新選擇,也是頭部房企的集體必選。

高拯坤/發自北京

業績沒有明顯縮水,但是,萬科今年投入拿地的資金出現了大幅減少,這背後有「去槓桿」的壓力,也有豐富的土地儲備底氣。據測算,萬科的在建和規劃項目能滿足其未來3~4年銷售需求。

今年1~11月,萬科拿地資金為1050億元,拿地面積為1463萬平方米,遠低於去年同期。在頭部房企排名中,萬科今年名次較去年出現下降。

萬科最近一次拿地是12月10日,經過306輪競價、溢價率30.03%,以上限價格11.47億元競得溫州一宗土地。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萬科拿地金額下降是經營策略上的考慮,並不一定是壞事。業內分析人士建議,萬科未來仍要堅持量入為出的態度,聚焦核心城市和城市群,把握區域分化帶來的結構性機遇。

拿地金銳減

中指研究院發布的全國房地產企業拿地排行榜顯示,今年1~11月,萬科以1050億元的拿地金額位列第三,比第一名碧桂園少221億元;以1463萬平方米的拿地面積位列第六,低於第一名碧桂園2320萬平方米。

與這份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中指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全國房地產企業拿地排行榜中,萬科以全年1610億元位居第一,高出第二名碧桂園307億元;以2996萬平方米的拿地面積位列第三,低於第一名碧桂園1257萬平方米。

不出意外的情況下,萬科想要在今年最後一個月重新衝擊拿地金額榜首,或是超越去年數據,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受此影響,萬科的新增貨值同樣較去年出現萎縮。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1~11月,萬科全口徑新增貨值3627億元,權益新增貨值2370億元,在頭部房企中排名第五。

堅持量入為出的萬科,今年似乎並沒有按計劃拿地。萬科執行副總裁、營運長張旭曾說:萬科從來沒有非常固定的經營目標和計劃,每個季度會調整一次。萬科拿地是根據收了多少錢回來才能拿多少地,所以也沒有固定的拿地計劃。

在業績方面,萬科發布的銷售簡報顯示,其11月份實現合同銷售面積394.4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575.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2%和5.5%。整體來看,今年1~11月,萬科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面積4025.3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6026.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87%和5.07%。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銷售數據已經接近萬科2019年全年的銷售額,即合同銷售面積4112.2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6308.4億元。按照萬科今年11月份的銷售情況來看,全年業績達到或超越2019年並非難事。

調結構加倉中西部

今年進入第三季度後,萬科的銷售和拿地節奏出現明顯加速。

統計顯示,第三季度,萬科累計獲取項目64個,新增建築面積1216.9萬平方米,拿地總價776.85億元。

11月份,萬科就在佛山、南京、南通等地獲取了18個新項目,新增建築面積376.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9.3%,環比增長82.6%,拿地總價205.1億元,同比增長162.0%,環比增長19.2%。

最近一次拿地是12月10日,萬科旗下一子公司經過306輪競價,溢價率30.03%,以上限價格11.47億元競得溫州經開區民營經濟科技產業基地的一宗地,樓面價5982元/平方米,競報政策性住房(人才住房)面積50600平方米。

年底拿地加速的同時,萬科對區域的選擇也發生輕微變化。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在區域選擇上,萬科更青睞長三角地區,今年1~11月,萬科在該區域的拿地金額為505億元,拿地面積為381萬平方米;其次是粵港澳大灣區,萬科在該區域的拿地金額為199億元,拿地面積為179萬平方米。在具體城市上,萬科對杭州情有獨鍾,拿地金額為86億元;其次是南京,拿地金額為57億元。

不難發現,今年以來萬科在環渤海和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並不大,例如在北京,萬科今年1~11月並沒有任何拿地記錄。正因此,臨近年底萬科調倉意圖變得愈發明顯。

華西證券的報告顯示,11月份,萬科在二線和三四線城市的拿地面積佔比分別為51%和49%,重點布局核心高能級城市;從區域分布來看,萬科在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區的拿地面積佔比分別為24%、13%、9%和54%,加倉布局中西部地區。

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李建橋表示,「2020年萬科重點布局一二線城市,強調保持合理的土地儲備規模與結構。」對於萬科今後的投資,他建議,還是要保持量入為出的態度,聚焦核心城市和城市群,把握區域分化帶來的結構性機遇。

加速「去槓桿」

對於萬科今年的拿地策略。李建橋認為:「萬科今年以來銷售業績增長平穩,在投資方面秉持穩健審慎的投資策略,在確保成本合理的前提下發掘各類潛在的投資機會。」

談及萬科的土地儲備情況時,李建橋顯得十分樂觀,他表示:「雖然謹慎投資導致萬科的拿地金額和拿地銷售比均有所下降,但就萬科目前的土地儲備情況來看,足以支撐未來發展。」

萬科2020年中報顯示,在建項目和規劃中項目的總建築面積超過1.5億平方米,按照2019年的銷售面積4112.2萬平方米推算,能滿足其未來3~4年銷售需求。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萬科淨負債率為28.51%,較2019年底下降6.15個百分點,達到監管要求;現金短債比為1.97,較2019年底上升23.71個百分點,達到監管要求;扣除預收帳款的資產負債率為74.2%,較2019年底下降2.31個百分點,略超監管紅線。

這說明,萬科房地產銷售同比持續正增長,拿地風格偏向謹慎,竣工結轉明顯加快,扣除預收帳款的資產負債率持續走低,去槓桿進程加快。

李宇嘉表示,今年下半年資管新規「三道紅線」出臺後,幾乎所有頭部房企都放緩了拿地節奏。因為包括萬科在內很多都踩了「紅線」,在「槓桿」方面受到了衝擊。

「萬科拿地金額下降是經營策略上的考慮,不一定是壞事。」李宇嘉認為,放緩拿地意味著企業有更多精力去開發儲備土地,能夠更快地轉化為現金流銷售,然後再去拿地,實現更為良性的循環,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

針對上述問題,以及未來的經營策略,記者聯繫了萬科方面,截至發稿對方未作回應。毋庸置疑的是,存量競爭時代考驗企業綜合實力,行業巨大體量為企業提供大量發展機會,作為行業「領頭羊」的萬科,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

相關焦點

  • 焦點丨跌出拿地第一寶座,萬科策略性去槓桿
    高拯坤/發自北京業績沒有明顯縮水,但是,萬科今年投入拿地的資金出現了大幅減少,這背後有「去槓桿」的壓力,也有豐富的土地儲備底氣。據測算,萬科的在建和規劃項目能滿足其未來3~4年銷售需求。今年1~11月,萬科拿地資金為1050億元,拿地面積為1463萬平方米,遠低於去年同期。在頭部房企排名中,萬科今年名次較去年出現下降。
  • 萬科加速去槓桿:資產負債率超標 拿地節奏放緩
    11月新增項目以需支付權益地價口徑計算,按城市能級劃分,二線城市、三線城市、五線城市分別佔比53.59%、36.16%、10.25%;按區域劃分,華東、華中、華南分別佔比55.9%、34.54%、9.56%。
  • 萬科在跟房價賽跑,上午拿地下午開工,這速度夠快
    萬科從上午拿地到下午開工,只用了半天時間,這刷新了萬科史上最快的開工記錄。 平時這些開發商在開發項目的時候,很多項目都沒有限價,所以開發商開工都不積極,甚至有些開發商刻意去捂地,等以後房價上去了再開發,這樣可以賣到更好的價格。
  • 萬科、中海杭州拿地
    在杭州今天舉行的錢江新城專場土地出讓會上,萬科(000002.SZ),中海地產(00688.HK)紛紛出手「囤糧」。杭州三堡41號商住地塊(含28%商業)進入書面競價後遭遇無人報價,被中海地產以約11.7億元競得,樓面價17103元/平方米,此舉被認為是中海地產在攤薄成本。
  • 寶能和數十萬隻「猴子」搏殺:萬科A何處去?
    萬科A(000002.SZ)自上周初復牌以來已經六個交易日,不僅前兩天巨額護盤或是抄底資金深度被套,由於股價陷入窄幅弱勢震蕩,後續參與交易的投資者也鮮有利差可以博取。以至於最近出來一種觀點:寶能越是增持,萬科股價越跌,這是股市「名嘴」皮海洲的最新觀點。
  • 銷售狂奔,拿地謹慎!閩系猛男禹洲怎麼了?
    當然也引發了一些質疑,有人說注水……此處槓桿地產省略一萬字。也正是因此,我去看了下這家閩系房企。水不水的事,不講,我一貫的風格,只談公開數據。2020年登上千億房企寶座,不是夢。這是屬於禹洲集團2020年的風光。回顧2019年,槓桿地產發現,禹州集團的營收居然比2018年還略微下降。如下圖,2019年營收232.41億元,2018年為243.06億元。高歌猛進中,禹洲其實也有自己的「弱」。
  • 俞平康:金融去槓桿有點矯枉過正了,而實體經濟去不了槓桿
    俞平康稱,實體經濟的槓桿好不容易下來一點,今年又上去了。因為槓桿主要集中在國企,國企主要集中在殭屍企業。當它加槓桿的時候,國企加的比民企快,結果它去槓桿的時候,國企稍微去一點,但民企去的更快。對於國企改革,俞平康表示,國有企業改革是改革的試金石,其任重而道遠。
  • 無槓桿不暴富 但亂用槓桿的基本都沒有好下場
    而美團、小米,以及除早期的投資人外,也深受高槓桿之害,市上了,但跌跌不休。小米上市100天,市值暴跌2300億港幣,數萬股民被血洗,雷軍說好的讓投資者賺一倍變成了股價腰斬。中寫了萬科逆勢「廣積糧」,瘋狂收購、拿地,這不禁讓坤鵬論想到,其實萬科這也是一種反向去槓桿的方法,既然槓桿高,最常規的辦法是減少債務,但如果把自己的資產做大做紮實,不一樣也是在去槓桿嗎?
  • MMA世界排名:GSP重回第一 「蜘蛛」跌出榜單
    MMA世界排名:GSP重回第一 「蜘蛛」跌出榜單 日前,據國外媒體發布的MMA綜合格鬥世界排名榜單
  • 萬科讓有些人快崩潰了,但全倉萬科的人卻睡得安穩
    今天又是悲催的一天,消費板塊持續回暖,茅臺盤中又創歷史新高,但銀地保又進入了熟悉的節奏,銀行、保險回調一些可以理解,畢竟這段時間也漲了不少,但是以萬科為首的地產股也開始了大幅度調整這就有點讓人難受了,要知道,今年萬科的年度漲幅還是-5%!
  • 樓市去槓桿才剛剛開始,好戲還在後頭,拿恆大舉個例子
    2、對於一個已經大漲過的城市來說,本身槓桿就很高,這個時候他們也知道,房價必須要控制了,但是,又不能控制太死,如果控制太死,直接跌個20%,那當地的槓桿估計就斷了,所以必須留住房地產,讓土地還有升值的可能性。如何操作呢?
  • 一邊瘋狂拿地,一邊大舉融資!綠城很缺錢嗎?
    來源:槓桿遊戲撰文|杆叔&編輯|欣欣然綠城最近特別引人矚目。第一件事情是,史無前例的衝擊之下,房地產行業受影響很大。以至於大哥碧桂園、萬科、恆大前2月拿地都很低調。而香港置地、綠城中國、華潤置地卻佔據了拿地金額排行榜前3。
  • 號外|萬科影子裡的企業股戰爭
    2014年,萬科的總營收1463.88億;淨利潤252.52億。最先出手的是第一大股東華潤。2014年3月21日,華潤增持了2640萬股萬科股票,加上之前的持股,華潤作為第一大股東,持有的萬科總股份比例達到15%。顯然,華潤方面認為萬科的股價被低估了。就在這個月,萬科召開了2014年度春季例會,實際上也是事業合伙人動員會。
  • 海通姜超測算去槓桿成效:政府槓桿降,金融去槓桿收效甚微
    政府居民槓桿低、非金融企業槓桿高。2016年我國政府和居民部門的槓桿率之和為96.6%,僅高於印度和俄羅斯,低於大部分國家。但非金融企業的槓桿率高達141%,在所選取的13個主要國家中排名第一,非金融企業槓桿率明顯偏高。2017年槓桿率如何演變?
  • 牛市加一把大火,高槓桿回歸
    憶往昔稍微老一點的股民都很清楚,2008年熊市是貨幣收緊,2015年熊市僅僅是降槓桿,區別還是很大,但2015年的牛市,傳說中的「槓桿牛」,但2015年的「去槓桿」的決策後,股災來臨,哀鴻遍野,甚至出現了千股跌停的奇景,可見市場資金面的極度緊張和匱乏,可以說絕對的融資客的冰火兩重天,只在一線間。
  • 萬科加入「滬飄」
    萬科方面對此給出的官方說法是,此次搬遷的是一個名為「研究與開發專業工會」的部門,涉及設計、招採、成本、工程,員工約30人,佔萬科總部員工五分之一比例,目前相關員工已進入虹橋萬科中心辦公。據藍莓君了解,萬科研究與開發專業工會成立於一年前,主要職能是配合總部從「地產總部」轉向「集團總部」,加強五個區域間一盤棋、地產開發業務與物業業務一盤棋的建設。此次搬遷,可被視作萬科這一思路的落地舉措之一。萬科的戰略轉型最早可追溯至2014年。彼時,其將「三好住宅供應商」的定位變更為「城市配套服務商」。
  • 最新空調排名出爐:格力重回第一寶座,奧克斯被踢出前十
    9月22日消息,隨著奧維雲網空調38周(9月14日——9月20日)快報披露完畢,空調行業線下排名也浮出水面。格力以43%的市場份額重回第一寶座,讓業界大跌眼鏡的是,奧克斯以0.6%的份額直接被踢出前10強。
  • 經濟學上的去槓桿是什麼?去槓桿對老百姓意味著什麼?
    槓桿的本意就是以小博大,四兩撥千斤,所以在經濟領域,槓桿就是指小資金撬動大項目。而經濟去槓桿,簡單說就是消除這些以小博大的資金,表現為降低企業負債率、減少金融產品嵌套、減少違規信貸等等。而對於不同的經濟主體來說,去槓桿也有不同的含義:居民居民這邊的槓桿主要是按揭買房和消費貸。按揭都比較熟悉,30萬首付,買100萬的房子,那麼其中70萬公積金貸/商業貸就是加槓桿的資金;再比如消費貸,利用你的信用積分去平臺借錢消費。
  • 萬科新掌門祝九勝...
    鬱亮辭任的理由是什麼,真要學王石,放手萬科麼?新官上任的祝九勝第一把火將燒往萬科哪裡?   祝九勝是誰?   在發布公告的第二天,董事長鬱亮就帶著「新科」總裁祝九勝就出席了媒體發布會。
  • 35年風雨,萬科活得怎麼樣?2019年報剖析
    1、除了主要依靠賣房子,萬科2019年的表現沒得說就營收而言,外界普遍認萬科應該更高一些,比如達到3800多億元。於是,看到這份年報,很多人都在為萬科擔心,萬科的TOP3位置,會被這幾年很猛的某司取代嗎?這個問題很好,槓桿遊戲毫不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