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祁連黃蘑菇:青藏高原特有的美味山珍

2020-12-23 青海日報

青海草原廣袤,牧草肥美,為美味的生長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在祁連海拔3000米的草場上,就生長著青海人津津樂道的鮮味——祁連黃蘑菇。

每年七月和八月是蘑菇生長最好的季節。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野生蘑菇遍地叢生。這些野生蘑菇飽滿鮮嫩,是夏季草原鮮嫩可口的美味,其中,祁連黃蘑菇個大、肉厚、水分少,質地細密,是青藏高原上有名的山珍。

祁連黃蘑菇,也叫祁連黃菇或皇菇。其食用歷史悠久,早在清朝時期就是進貢皇家的貢品,故又稱「皇菇」。它的表皮和雞皮很像,呈黃色,其味道鮮美,風味濃鬱香滑,營養豐富,含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胺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硒」的含量很高,被人們稱為「草原仙菇」。

對於土生土長的西寧人張曉磊來說,姥姥的羊肉黃蘑菇面片是黃蘑菇最香的做法。「羊肉炒得鹹香可口,黃蘑菇幹自然清香,兩種鮮味在熱騰騰的面片湯的香氣中合為一體,黃蘑菇的鮮味會進一步提升羊肉的鮮味,相當於給味蕾注入了一針興奮劑,沒有比羊肉黃蘑菇面片更美味的了。」張曉磊談起羊肉黃蘑菇面片的味道便忍不住回味那種山珍和野味碰撞的美妙。

用最簡單的方式烹飪,是對鮮美食材的最大信任。在牧區長大的東智認為黃蘑菇最地道的吃法應該是酥油烤蘑菇。「把剛採摘的黃蘑菇抹上酥油、撒上鹽,在爐盤上烤黃蘑菇,伴著嗞嗞的響聲,那真是抵擋不住的誘惑。不需要任何餐具,用手捏起黃蘑菇的傘帽放進嘴裡,這才是真的香!」

在青海野外工作十餘年的何生金告訴記者,「我們去野外一走就是幾個月,出發前我們會帶上幾個紅燒肉罐頭,把罐頭和從牧民手裡買來的黃蘑菇燉在一起吃,那種香味讓人一輩子忘不了。」何生金的描述讓人不禁對這青海人津津樂道的山珍美味充滿了興味。

祁連黃蘑菇是草原上最曼妙的野味。但這種蘑菇的產量稀少,只能在草原特定的環境下形成蘑菇圈後才能生長,無法人工培養。生長時間也極短,每年的生長期僅40餘天。時間一過,祁連黃蘑菇就會消失不見。正是由於數量稀少,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極高,祁連黃蘑菇才會如此的珍貴。

記者/陳晨 圖/聶文虎

刊發於2019年10月10日《青海日報》第9版

責編/魏慧敏

監製/鍾自珍 總監製/劉蓉燕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它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蘑菇,看似不起眼,售價卻高達600一斤
    去過青藏高原的朋友都知道,那裡的景色無比的壯麗,有連綿千裡的冰封雪山,又有著坦蕩寬闊的山谷盆地,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森林湖泊以及蜿蜒流淌的小河。而除了這些壯美的景觀之外,這裡也蘊藏了很多神奇的寶貝,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探尋一種青藏高原上極為少見的人間美味。
  • 科學家研究發現:青海「黃蘑菇」果然是個好寶貝!
    祁連「黃蘑菇」位列「青海十寶」之一,過去曾是青海群眾敬獻皇帝的貢品,是青藏高原稀有的山珍。最近,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又從「黃蘑菇」中研究發現出抗腫瘤、抗氧化等活性物質,對青海特產高值開發具有重要引導意義。
  • 黃蘑菇大幅降價
    在祁連縣工作的王先生多年來經常替外地的親戚、朋友購買黃蘑菇,對於黃蘑菇的行情,他較為清楚。他說,與四五年前相比,黃蘑菇的價格確實回落了,具體下降的時間是最近兩三年,今年相比去年,只是略微有下降,幅度不大。四五年前,他從祁連牧民手中購買的幹黃蘑菇價格為500克四五百元,零售價更高,而今年,同等重量的鮮黃蘑菇價格為35元至50元,幹黃蘑菇為300元左右。
  • 地理知識:青藏高原八大山脈
    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高山眾多,到處都是冰與雪的世界。那麼,主要有哪些山脈呢?本篇文章,小編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青藏高原的主要八大山脈。由於,很多山脈的劃分標準千差萬別,本文僅以現代地理角度的山脈展開分享。
  • 青藏高原上的「黃蘑菇」,堪比蟲草松茸,4顆能鮮一鍋湯,竟然80%的人...
    十幾年前的才女記者,因為愛情理想義無反顧嫁進青藏高原,生了三個孩子,結果遭遇家暴離婚,孩子抑鬱症等,因為看到藏區婦女兒童的生活,心生慈悲不忍,而幫她們賣黃菇,借錢成立公司組織包裝,結果因不善商業運作,欠債纍纍。孩子和她的生活都變得艱難。  別人問她,為什麼不離開呢?她說,看著賣黃菇的藏族孩子,收黃菇的婦女,就想,或許,能改變點什麼呢?聽她這樣說,大王無比佩服,眼眶溼潤。
  • 「夜讀」遊牧文化:解讀高原生態文明的一把「金鑰匙」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勢險峻多變,是我國區域面積最大、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極」「亞洲氣候調節器」「中國水塔」之稱,保護好青藏高原是我們每一個高原人的神聖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職責。青藏高原作為牧人生存的自然基礎,當然會對遊牧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它為牧人提供了有別於其他地域的條件,提出了不同的生存挑戰,自然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性格。牧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把保護生態的理念深深植根於遊牧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始終堅守一句「祖祖輩輩把地球原原本本傳給我們,我們把地球原原本本傳給子子孫孫」的千古諾言。
  • 亞拉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華民族以及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華夏文明史上聞名遐邇的伏羲、炎帝、夏禹、烈山氏、共工氏、四嶽氏、金田氏等都是高原古羌人。其間,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叢林茂盛,但青藏高原仍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其中部以風化為主,而邊緣仍在不斷上升。
  • 長江源頭高清全景影像首次發布 首次拍攝到青藏高原特有珍稀哺乳動物
    央視網消息:位於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東雪山是長江正源的發源地,近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可可西裡)園區管委會發布了最新視頻影像,這也是他們首次全程採用4K解析度影像記錄到長江源頭的壯美自然景象。
  • 青藏高原,內陸高迥
    這是被稱之為「世界屋脊」的地方,孤獨的內陸高迥,沉寂,空曠,恆大,這就是青藏高原。來到高聳而遼闊的青藏高原,你會看見天是那樣的藍,伸手可及;雲是那樣的白,圍著你轉;空氣是那樣的清新,像是要醉了一樣。總之,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世俗生活的感覺,你享受到了一種平日裡或許久已忘懷,但在你靈魂深處未必不在期待著的奇蹟降臨般的精神洗禮。
  • 中美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取得高原醫學研究歷史突破
    格日力介紹,當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人來到高原時,由於他們身體內缺乏氧氣,因而會引起高原反應,這種高原反應還很可能發展成為致命性的心臟或腦部炎症,嚴重威脅人體健康。此外,居住在低海拔地區的人群血液中運輸氧氣的血紅蛋白濃度會隨著所處海拔上升而升高,以適應高原環境。    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人類居住的最為極端環境之一。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研人員承擔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任務圓滿完成
    為綜合評估區域土壤質量變化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為青藏高原地區土壤-植被系統穩定發展及區域生態安全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和諮詢建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生態系統與生態安全」任務「土壤質量變化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專題科考分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考察分隊於7月29日至8月14日,對藏西和藏南地區土壤理化性質進行了全面考察和樣品採集。
  • 國科大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在青藏高原巖石圈結構差異性研究...
    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作為現今地球的「世界屋脊」,是新生代乃至顯生宙以來地球上所發生的、且也是目前正在進行的最重要的造山帶(圖1)。青藏高原不僅是探討大陸匯聚中的物理、化學過程的絕佳場所,而且也是研究地球系統科學的天然實驗室。因此,對該造山帶形成演化過程的研究在大陸動力學和亞洲氣候生態領域都具有十分重要而顯著的科學意義。
  • 青藏高原首次發現史前彩繪手印巖畫
    近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剛察縣文旅廣電局邀請陝西考古專家張建林、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賈鴻鍵在青海湖北岸進行調查,在剛察縣發現了彩繪手印巖畫,這在青藏高原尚屬首次。巖畫處於祁連山脈中的南北向山梁,山梁坡度較小,地面分布較為密集的花崗巖巨石,屬於冰川漂礫的高山草原地貌,周圍水草豐茂,散布有數個放牧點。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地表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包括哪些省份?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高原地形十分廣布,我國主要有四大高原地形區,分別是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每一個高原都有自己獨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黃土高原從名稱上來看,我們就知道擁有非常多的「黃土」,黃土高原也因有深厚的黃土層而出名,黃土高原黃土層的平均厚度在50至80米之間,最後的地方可以達到150米以上,對於這些黃土的來源,科學家普遍傾向於「風成說」,也就是由風力作用帶來並沉積在黃土高原地區。
  • 青藏高原科考拾零
    原標題:青藏高原科考拾零   1991年深秋,在老一輩青藏科學家的帶領下,我有幸第一次踏上去西藏的路,開始了我20年的青藏科考與研究生涯。從那以後,我每年都要去青藏高原,多則一年七八次,少則一二次;最長在那裡生活了兩個多月。屈指粗算,至今去了近四十次,計約五百餘天。
  • 親愛的熊貓,你在青藏高原過得好嗎?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新華社西寧6月16日電(記者白瑪央措 李琳海)6月的高原古城陽光明媚,草木芬芳。青海西寧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出現了四隻圓滾滾、毛茸茸的黑白身影。16日,位於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內的西寧熊貓館正式對外開放,四隻國寶以萌姿迎接各方遊客。新華社記者探訪了熊貓的新家,看看這些萌寵在高原過得怎麼樣。
  • 青藏高原所發現森林更新可以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脈是全球中低緯度冰川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為亞洲多條大河(雅魯藏布江、長江、印度河等)提供了水源。然而,由於地處偏遠、難以到達,高原地區的冰川觀測資料不僅少,而且時間也很短。數據匱乏限制了人們對長時間尺度上(幾十-幾百年)冰川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認識。
  • 「視草為寶」的青藏高原守護者
    這位「視草為寶」的科學家,多年來紮根青藏高原,默默從事草地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的研究與實踐,為中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不懈努力。「只要能讓大家都重視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問題,多一些環保意識,一切辛苦都不算什麼。」他說。  1991年,18歲的董世魁考入甘肅農業大學。因為覺得「在草原上騎馬很有趣」,他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草原科學」這個冷門專業。
  • 青藏高原「大湖期」之謎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張帥和張繼峰博士等在Science Bulletin2020年第16期發表了題為:Spatiotemporal complexity of the 「Greatest Lake Period」 in the Tibetan Plateau的「News & Views」欄目文章。
  • 宮崎縣絕景盡在「小林市」:生駒高原花海、入住農家茅葺屋
    宮崎縣除了高千穗的瀑布美景外,還有一個充滿秘境絕景的地方「小林市」!以花海、星空、螢火蟲絕景出名的「小林市」,距離鹿兒島縣霧島只有開車50分鐘的距離。這次就為大家示範從鹿兒島機場租車自駕,前往小林市的2天1夜深度小旅行。有「蝦野高原」火山湖景色、「生駒高原」花海絕景,晚上入住「茅葺屋古民家」。愜意又豐富的行程,是想避開人潮的你不能錯過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