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青年教師的成果意識

2020-12-12 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我們的身邊,總有一些優秀青年教師,平時工作勤勉、教學成績突出,可是每逢評職稱,評骨幹、學科帶頭人的時候,除了教學成績,很難拿出有分量的教研成果。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青年教師的教研成果意識和轉化能力不足。因此,培育和加強青年教師的成果意識,尤為迫切和重要。

    多一些教研成果的認同意識

教研工作由兩方面構成,一個是教,一個是研。研是教的前提,能確保教的方向。研的成果能使教師不斷收穫教育教學的成功和動力,不斷地自我激勵,從而堅持不懈地開展教研活動。

青年教師應該培養教研成果意識,成果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教師的成果通常表現在教學、教研兩個方面,但不少教師缺乏教研意識,從早到晚只忙於埋頭教書,卻很少參與教學理論的學習與研究、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教學問題的提出與探索,不懂如何將經驗上升為理論、如何用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將經驗撰寫成文的過程是一個理論升華的過程,是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是一個成果轉化的過程。他們中間不少人片面地以為,能把書教好,學生的成績提高,班級的考試分數排名靠前,就證明自己教學水平高、業務能力強,是個稱職的好老師。相反,他們認為一遍遍地磨課,參加各種比賽和展示是表演和作秀;認為教師參加課題實驗,是流於形式、浪費時間;對於一些教師論文發表或獲獎,認為就是寫寫畫畫、抄抄拼拼、投機取巧,表現出不以為然甚至牴觸的心理。

在今天,青年教師必須意識到,一個教師不僅要能把書教好、把人育好,而且還要會做教育科研,會寫文章、做課題,這樣才算是一名優秀的、全面發展的好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從事教學研究是教師職業生涯的重要部分,是教師獲得職業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參與教研可能會耽誤一些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的時間,但如果把教研做出水平,做出成績,不僅不會影響教學成績,反而會助推教學效率提升,達到相互促進、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研是教學的基礎。教研是先於教學的,我們從學習教育學、心理學開始,就在學習如何做教研,研究的是教什麼、如何教的相關知識,而在實踐中,我們仍然是先備課,後教學,備課本身就是研究的過程,或者是自我探究,或者是集體研討,這仍然是先教研,再教學。如果沒有教研作為基礎,教學就會沒有目標,就會沒有方法,就會對過程失去有效的控制。

    多一些教研成果的創新意識

教研成果不僅僅指教研論文,還有教育案例、教育敘事、課堂實錄、教學課件、習題設計、課題方案等,涵蓋了教學的各個層面,是教育科研活動的重要載體,是與教學、與科研結合在一起的智慧結晶。

談起撰寫教研論文,不少教師有畏難情緒,認為這是一些教育專家或教研員的「專利」,自己是基層的一線教師,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和深厚的理論功底,寫出來的東西難免膚淺、零碎,所以不願輕易動筆。其實這種觀點是失之偏頗的。教師雖然和專門的教研人員相比,在理論水平方面有差距,但是在經驗方面卻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每天都要站講臺,進行課堂教學,與學生打交道,開展班級管理,在這些工作中有很多需要研究、探討和整理歸納的東西。教師把自己在教學和班級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取得的成績、產生的思考或者遇到的困惑寫出來,都是很有價值的。這些東西既可以論文的形式呈現,也可以其他更為靈活的形式展現出來。即便是關於作業的布置、試卷的設計、複習的方法等,這些常規性的、細節性的經驗和做法,寫出來雖然不是嚴謹的教學論文,但對一線教師來說也是很接地氣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如果青年教師理論水平不夠深厚,或者文筆不夠好,想取得教研成果,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精心編寫教學設計。事實上一篇好的教案就是一項教研成果,因為它記載著設計者的思維過程,展示了設計者認識問題的水平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反映了設計者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因此,寫教案的過程就是一個練習寫作的過程、訓練思維的過程,是鑽研教材、設計教法的過程,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過程。有人曾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把知識的學術形態轉化為教育形態。在設計教案時應該體現這一轉化過程,在教案中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例子,將深奧的、形式化的知識轉化為深入淺出、學生樂於接受的知識。這一轉化過程是語言的錘鍊與組合,知識與人文修養的融合。

對於一些從教時間短、教學研究能力還較薄弱的青年教師來說,撰寫教育敘事是促進自身成長的最有效途徑。教育敘事不僅是把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怎樣遇到這個問題寫出來,而且要寫出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青年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及時將經歷的故事、獲得的體會撰寫成教育敘事,不僅為課題研究積累了材料,還提高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教育研究與教育行動分離、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脫節的狀況。我們熟悉的竇桂梅、李鎮西等名師大家,他們不正是在堅持天天寫教育敘事、隨筆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嗎?

我們也注意到,在身邊有不少青年教師,參與一些交流研討活動或者優質課競賽,經過多天或者數周甚至數月時間精心準備一節課,不斷地試講,反覆地修改,精心地打磨,還經過了學校優秀教師甚至當地教研員的悉心指導,融入了集體的智慧,可以說都是課堂的精品,但是講完就丟在一邊。如果能把這些課例加以整理,使之成為優秀的教學設計、課堂實錄,或者寫出自己在整個磨課過程中的經歷和感悟,都會成為一篇很不錯的文章。這樣一方面對於自己的課進行了理論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成果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轉化。

還有一些青年教師,積累了大量的教學和班級管理的經驗,經常會在一些家長會或者學校組織的交流活動中,把自身的做法進行歸納總結,向家長和其他教師推介。這些很實用的發言稿,如果能融入一些理論性的東西,加以整理,變成班級管理方面的論文或者育人案例,就不會把寶貴的資源白白地浪費掉了。

    多一些教研成果的整理意識

青年教師每年都會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動中取得一些成果,如發表論文、講公開課、論文獲獎、主持課題實驗、輔導學生、教科研主管部門的表彰等。這些成果需要定期地進行收集整理和分類保存。如果能夠用一些檔案盒或檔案袋,將每年的教研成果分門別類地加以匯總,妥善保管,同時將電子版保存在電腦中,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列印出來,就會十分方便。

把每年或一個學期,或者近年的教研成果進行匯總,通過觀察比較就容易發現自己在教學教研的哪些方面做得好,在哪些方面是短板、成果薄弱甚至空白,還需要在這方面加強努力、有所突破,這樣對於青年教師制定後期專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都是極具參考作用的。

在這方面的教訓也絕非個例,比如在筆者身邊,就曾經有一位年輕女教師,非常擅長講公開課,單是在國家、省級的大型比賽和觀摩中就有十多節優質課獲獎,但在論文發表方面卻捉襟見肘,參加或主持的課題實驗也沒有幾項,結果在評選名師的時候,因為成果不夠全面,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導致一度受阻。而另一位鄉鎮中學的語文教師,擅長寫教研論文,在各種教育報紙雜誌上先後發表300餘篇文章,但講公開課是他的弱項,很少參與優質課的比賽,所以在這方面的成果嚴重不足,以至於參加本市的學科帶頭人評選,因為缺少優質課而數次落選。這說明二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廢。

青年教師定期對自己的教研成果進行匯總和梳理,及時發現自己在專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適時加以調整、充實完善,必然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有指導和矯正的意義。即使拋開他人眼中評優評先、職稱晉級這些功利性的因素,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在專業成長中也不應該跛腳前行,而應各項能力齊頭並進,行穩致遠。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教育科學研究室)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23日第12版 

相關焦點

  • 「靜安教育學術季·第五季」2020年靜安區青年教師課題成果報告會...
    12月30日下午,為激發教師個體專業活力,推廣教育科研成果,2020年靜安區青年教師課題成果報告會在上海市六十中學舉行。會議展示了2020年青年教師課題的部分優秀成果,並對優秀成果頒獎。靜安區教育局副局長孫忠出席了會議,報告會的點評專家為上海師範大學陳寧教授。
  • 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困惑
    可是,一談及個人專業發展的方向及目標,多數青年教師甚是困惑、盲目,不知從哪兒入手。他們中間不少教師片面地以為,能把書教好,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班級均分排名靠前,就證明自己教學水平高、業務能力強,是個稱職的好老師。
  • 哈爾濱師範大學青年教師在Top期刊《Small》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哈爾濱師範大學光電帶隙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青年教師王廣寧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與哈爾濱理工大學、瓦倫西亞大學合作,在超級電容器領域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該研究成果以"A High-Capacity Negative Electrode for Asymmetric Supercapacitors Based on a PMo12 Coordination Polymer with Novel Water-Assisted Proton Channel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Small》上(Small,2020,16,2001626)。
  • 「出彩前鋒人」大教研活動——初中英語組青年教師的培養成果展示
    本次活動為初中英語組青年教師的培養成果展示。活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徒弟-新教師王雪老師執教一節聽中記錄和聽後轉述的聽力策略培養課,第二階段是由初中英語教研組長馬建玲老師做如何開展師徒帶教講座,會議由李育霖主任主持,李巖校長參加了此次活動。
  • 清華物理系:tenure-track制度激活教師隊伍
    清華物理系:tenure-track制度激活教師隊伍●新聞中心記者 程曦  2010年1月,清華物理系tenure-track系列助理教授陳曦準備接受一次對他學術生涯影響重大的「裁決」:物理系全體教授會將投票決定他是否能轉為tenure(終身職)。
  • 「學術研究與教師發展」主題講座暨外國語學院青年教師培訓舉行
    2017年12月8日,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許鈞與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數十名青年教師就「學術研究與教師發展」展開深入交流。許鈞以個人經歷為藍本,娓娓道來,闡述作為一名學者在面對諸多焦慮及壓力下應當如何探求學術之法,拓展其教師發展之道。
  • 支持青年教師「破格」晉升,你羨慕嗎?
    學校將進一步完善青年教師培養體系,近期擬通過「金蘋果」「金麥穗」「金種子」三個計劃,支持不同層次的青年教師和優秀博士向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發起衝擊,為東北大學的未來發展做好後續人才儲備。 多年來,東北大學從科研經費、團隊建設、交流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助力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 安徽醫科大學青年教師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1月7日,安徽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青年教師宋永波教授為第一和通訊作者,聯合安徽大學朱滿洲教授團隊、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金榮超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IF:13.117)上發表題為《在室溫非脫氣溶液中具有71.3%
  • 經濟管理學院召開青年教師導師制暨青年教師助課制推進會
    9月16日,經濟管理學院在東校區重點學科培育發展辦公室召開了青年教師導師制暨青年教師助課制實施推進會。經濟管理學院黨總支書記姚天金、院長楊孝海,副院長權印、郭莉娜、李柏生出席會議,各基層教學單位負責人及學院督導小組成員參加會議。會議由姚天金主持。
  • 成都市優秀青年教師-楊果
    她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參加的「十一五」重點課題子課題《小學數學有效備課的策略研究》已結題,參加市級課題,獲成都市教育科研課題階段成果三等獎。她在全國微課大賽中獲一等獎、全國教學課比賽中獲二等獎、全國美育綜合課獲一等獎。她還參與國家級大美育教材的編寫,在省級刊物中發表論文。她指導的徒弟在全國說課大賽中獲特等獎、青白江區賽課活動中獲一等獎。楊果老師的課堂充滿了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
  • 乘風破浪科技人 激活高校院所「創新源」 打好科技成果「轉化牌」
    乘風破浪科技人》本期將對話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院長張萬裡和西南石油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楊雁,看他們如何激活高校院所裡的創新源泉,打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這張牌。在張萬裡看來,突破和創新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更好地讓科研成果實現轉化更值得深入思考。「創新科技成果如果要轉化成為實際生產力,首先要選準優勢產業方向,成都本地基礎好的產業能夠承接學校的技術成果。」
  • 鄭開學校青年教師俱樂部成立 促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與會老師    3月4日下午,鄭州市鄭開學校、中牟建設路小學「青年教師成長俱樂部」啟動儀式在鄭開學校舉行。    據介紹,該校「青年教師成長俱樂部」旨在通過新教育教學理念的培訓、教育技能的培訓、聘請專家做講座、創建教育博客、撰寫心得感悟等方式來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 蘭州市第四十八中學召開青年教師跨越成長培訓專題會議
    ,搭建青年教師交流與學習的平臺,7月22日上午,蘭州市第四十八中學在五樓會議室召開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專題培訓會,學校領導班子全體成員以及全校初級職稱以下的37位青年教師參加了會議。他認為青年教師充滿活力、可塑性強、富有創造性,是學校發展的希望和動力,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關係到學校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學校歷來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明確點出「於教師而言,青年教師就是啟動點」。他要求青年教師一是要善於學習、善於反思;二是要研究教學、研究學生,要有高度的責任心;三是要有教育情懷和良好的心態。希望青年教師要拿出十二分的熱情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迎接挑戰,不斷磨鍊,早日成為學校的棟梁。
  • 三策激活全區教師
    教育要發展,關鍵在教師。如何激發教師隊伍活力,湖北省宜昌市點軍區提出了「教育一家人」的理念:全區教師一家人,所有教師是親人;全區教師系統人,哪裡需要到哪裡;全區教師是主人,出謀劃策共發展。從人性角度去關懷和引導,不斷激活教師隊伍幹事創業的熱情。提高待遇,讓教師有獲得感。
  • 「雙特」教師流動激活上海郊區教育
    本報訊(記者 董少校)「特級教師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理應為郊區學校做一些事。」2014年上海評出的最年輕特級教師史莉莉說。她從徐匯中學到閔行區梅隴中學任職3年,前不久剛剛完成支教任務,用自身知識給郊區學校帶去了積極變化。
  • 青年發力 航高崛起——與學校青年教師話發展
    為了更好的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培養青年教師的擔當作為意識,發揮青年教師在學校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1月12日上午,學校召開了35歲及以下青年教師會議。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張志奎作了題為《青年發力,航高崛起》的主旨講話。
  • 高校青年體育教師成長困境與路徑探析
    三是高校教師的高門檻,在課題申報、評優評先等方面,很多高校青年體育教師甚至不具備最基本的條件與資格,如國家、省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申報等,一般都要求有副高或正高及以上職稱,博士學歷;部分評優評先的條件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課題、教學成果作支撐。四是在以職稱、資歷、專業論「實力」的高等學校,高校青年體育教師在工作單位往往是幹活最多,收入最少的群體。
  • 青年書法教師應具備哪些素養
    青年書法教師核心素養提出的基礎是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2016年9月,北京師範大學舉行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其中,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培育等問題備受關注。眾所周知,在教學中,教師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引導者、踐行者和參與者。所以,學生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教師必須具備與之相匹配的核心素養。
  • 給青年教師的幾點建議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正處於從青年教師到中年教師的轉變階段。縱觀自己的職業生涯,可以概括為:適應期——專業形成期——專業成長期。剛踏入教師工作崗位時,我就像一隻無頭蒼蠅到處亂撞。一學年下來,我順利通過新教師審核,成為一名正式的小學教師。青年教師如何肩負繁雜、細緻、嚴謹的班主任工作呢?其實,教育孩子不僅是學校的工作,也是家長的工作。一些家長的教育方法與學校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學校教育學生要互相謙讓,卻經常聽家長教育孩子「有人打你,你就打他」;學校教育學生要熱愛勞動,家長卻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這樣的家庭教育,只會使學校和家庭「兩敗俱傷」。
  • 我校青年教師在第十一屆海南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喜獲佳績
    2020年7月4日至5日,由海南省教育工會主辦的第十一屆海南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成功舉辦,共有來自全省21所高校的45名選手參加決賽。我校選派了四名優秀青年教師參加比賽,音樂學院李婭老師獲文科組一等獎、新聞與傳播學院李楠老師獲文科組二等獎、體育學院李永安老師獲文科組三等獎、信息與科學技術學院張志超老師獲工科組優秀獎,我校獲得本次競賽優秀組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