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身邊,總有一些優秀青年教師,平時工作勤勉、教學成績突出,可是每逢評職稱,評骨幹、學科帶頭人的時候,除了教學成績,很難拿出有分量的教研成果。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青年教師的教研成果意識和轉化能力不足。因此,培育和加強青年教師的成果意識,尤為迫切和重要。
多一些教研成果的認同意識
教研工作由兩方面構成,一個是教,一個是研。研是教的前提,能確保教的方向。研的成果能使教師不斷收穫教育教學的成功和動力,不斷地自我激勵,從而堅持不懈地開展教研活動。
青年教師應該培養教研成果意識,成果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教師的成果通常表現在教學、教研兩個方面,但不少教師缺乏教研意識,從早到晚只忙於埋頭教書,卻很少參與教學理論的學習與研究、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教學問題的提出與探索,不懂如何將經驗上升為理論、如何用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將經驗撰寫成文的過程是一個理論升華的過程,是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是一個成果轉化的過程。他們中間不少人片面地以為,能把書教好,學生的成績提高,班級的考試分數排名靠前,就證明自己教學水平高、業務能力強,是個稱職的好老師。相反,他們認為一遍遍地磨課,參加各種比賽和展示是表演和作秀;認為教師參加課題實驗,是流於形式、浪費時間;對於一些教師論文發表或獲獎,認為就是寫寫畫畫、抄抄拼拼、投機取巧,表現出不以為然甚至牴觸的心理。
在今天,青年教師必須意識到,一個教師不僅要能把書教好、把人育好,而且還要會做教育科研,會寫文章、做課題,這樣才算是一名優秀的、全面發展的好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從事教學研究是教師職業生涯的重要部分,是教師獲得職業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參與教研可能會耽誤一些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的時間,但如果把教研做出水平,做出成績,不僅不會影響教學成績,反而會助推教學效率提升,達到相互促進、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研是教學的基礎。教研是先於教學的,我們從學習教育學、心理學開始,就在學習如何做教研,研究的是教什麼、如何教的相關知識,而在實踐中,我們仍然是先備課,後教學,備課本身就是研究的過程,或者是自我探究,或者是集體研討,這仍然是先教研,再教學。如果沒有教研作為基礎,教學就會沒有目標,就會沒有方法,就會對過程失去有效的控制。
多一些教研成果的創新意識
教研成果不僅僅指教研論文,還有教育案例、教育敘事、課堂實錄、教學課件、習題設計、課題方案等,涵蓋了教學的各個層面,是教育科研活動的重要載體,是與教學、與科研結合在一起的智慧結晶。
談起撰寫教研論文,不少教師有畏難情緒,認為這是一些教育專家或教研員的「專利」,自己是基層的一線教師,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和深厚的理論功底,寫出來的東西難免膚淺、零碎,所以不願輕易動筆。其實這種觀點是失之偏頗的。教師雖然和專門的教研人員相比,在理論水平方面有差距,但是在經驗方面卻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每天都要站講臺,進行課堂教學,與學生打交道,開展班級管理,在這些工作中有很多需要研究、探討和整理歸納的東西。教師把自己在教學和班級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取得的成績、產生的思考或者遇到的困惑寫出來,都是很有價值的。這些東西既可以論文的形式呈現,也可以其他更為靈活的形式展現出來。即便是關於作業的布置、試卷的設計、複習的方法等,這些常規性的、細節性的經驗和做法,寫出來雖然不是嚴謹的教學論文,但對一線教師來說也是很接地氣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如果青年教師理論水平不夠深厚,或者文筆不夠好,想取得教研成果,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精心編寫教學設計。事實上一篇好的教案就是一項教研成果,因為它記載著設計者的思維過程,展示了設計者認識問題的水平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反映了設計者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因此,寫教案的過程就是一個練習寫作的過程、訓練思維的過程,是鑽研教材、設計教法的過程,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過程。有人曾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把知識的學術形態轉化為教育形態。在設計教案時應該體現這一轉化過程,在教案中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例子,將深奧的、形式化的知識轉化為深入淺出、學生樂於接受的知識。這一轉化過程是語言的錘鍊與組合,知識與人文修養的融合。
對於一些從教時間短、教學研究能力還較薄弱的青年教師來說,撰寫教育敘事是促進自身成長的最有效途徑。教育敘事不僅是把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怎樣遇到這個問題寫出來,而且要寫出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青年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及時將經歷的故事、獲得的體會撰寫成教育敘事,不僅為課題研究積累了材料,還提高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教育研究與教育行動分離、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脫節的狀況。我們熟悉的竇桂梅、李鎮西等名師大家,他們不正是在堅持天天寫教育敘事、隨筆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嗎?
我們也注意到,在身邊有不少青年教師,參與一些交流研討活動或者優質課競賽,經過多天或者數周甚至數月時間精心準備一節課,不斷地試講,反覆地修改,精心地打磨,還經過了學校優秀教師甚至當地教研員的悉心指導,融入了集體的智慧,可以說都是課堂的精品,但是講完就丟在一邊。如果能把這些課例加以整理,使之成為優秀的教學設計、課堂實錄,或者寫出自己在整個磨課過程中的經歷和感悟,都會成為一篇很不錯的文章。這樣一方面對於自己的課進行了理論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成果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轉化。
還有一些青年教師,積累了大量的教學和班級管理的經驗,經常會在一些家長會或者學校組織的交流活動中,把自身的做法進行歸納總結,向家長和其他教師推介。這些很實用的發言稿,如果能融入一些理論性的東西,加以整理,變成班級管理方面的論文或者育人案例,就不會把寶貴的資源白白地浪費掉了。
多一些教研成果的整理意識
青年教師每年都會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動中取得一些成果,如發表論文、講公開課、論文獲獎、主持課題實驗、輔導學生、教科研主管部門的表彰等。這些成果需要定期地進行收集整理和分類保存。如果能夠用一些檔案盒或檔案袋,將每年的教研成果分門別類地加以匯總,妥善保管,同時將電子版保存在電腦中,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列印出來,就會十分方便。
把每年或一個學期,或者近年的教研成果進行匯總,通過觀察比較就容易發現自己在教學教研的哪些方面做得好,在哪些方面是短板、成果薄弱甚至空白,還需要在這方面加強努力、有所突破,這樣對於青年教師制定後期專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都是極具參考作用的。
在這方面的教訓也絕非個例,比如在筆者身邊,就曾經有一位年輕女教師,非常擅長講公開課,單是在國家、省級的大型比賽和觀摩中就有十多節優質課獲獎,但在論文發表方面卻捉襟見肘,參加或主持的課題實驗也沒有幾項,結果在評選名師的時候,因為成果不夠全面,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導致一度受阻。而另一位鄉鎮中學的語文教師,擅長寫教研論文,在各種教育報紙雜誌上先後發表300餘篇文章,但講公開課是他的弱項,很少參與優質課的比賽,所以在這方面的成果嚴重不足,以至於參加本市的學科帶頭人評選,因為缺少優質課而數次落選。這說明二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廢。
青年教師定期對自己的教研成果進行匯總和梳理,及時發現自己在專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適時加以調整、充實完善,必然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有指導和矯正的意義。即使拋開他人眼中評優評先、職稱晉級這些功利性的因素,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在專業成長中也不應該跛腳前行,而應各項能力齊頭並進,行穩致遠。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教育科學研究室)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23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