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種芒果喜獲豐收受訪者供圖
近日在雲南保山舉行的第二屆南亞東南亞農業科技創新研討會上,帕拉英達、聖德隆、臺農1號被評為優質芒果品種。這三個品種均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如今在雲南熱區已成為農民脫貧「金果」。
目前雲南芒果種植面積達86.73萬畝,超過全國總面積四分之一,總產量40.94萬噸,產值達21.77億元,已成為我國第二大芒果產區。
然而,2000年以前,雲南栽培的芒果只有三年芒、馬切蘇等傳統品種,上市時間集中在6月至8月,種植水平低,缺乏科學指導,果實品質差,每公斤平均價格低於2元,種植效益低。
為此,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開展了新品種選育、熟期調節、新技術研發及成果應用推廣等工作。此次獲評的三個優質芒果品種就是他們選育的優質芒果品種代表。
「通過堅持不懈在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開展重點扶持企業、合作社、大戶推廣新品種,手把手教貧困戶芒果種植新技術,近三年,累計示範推廣167萬畝,新增產值7.5億元,促進了雲南熱區農業供給側改革、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計劃的實施。」該所所長嶽建強說。
據嶽建強介紹,除了新品種選育,近年來,他們還研發了快速更新矮化栽培技術,使芒果提早投產1至2年,降低成本三成以上。根據怒江流域主栽品種帕拉英達種植面積大,果皮細膩、耐貯性好等特點,他們還研發了芒果套袋技術,改善了芒果外觀色澤,價格提高一半以上,銷往全國30個城市水果批發市場。
此外,他們還針對雲南熱區氣溫高、降雨量少、乾燥等特點,研發了芒果高接換種技術,加快了品種改良及良種應用進程,不但使芒果提早投產,單株產量還增加了15至30千克。針對這些芒果產區土壤瘠薄、有機質含量低、乾旱嚴重的實際,他們還研發了生草栽培技術模式,大幅提升了旱季表層土壤相對含水量和有機質,還解決了芒果園土壤肥力低、保水能力差的問題。
嶽建強說,利用雲南高原熱區氣候多樣性的特點,目前已主導形成怒江、紅河、金沙江流域早中晚熟特色芒果優勢產業帶,把雲南芒果供應期從原來的6至8月份,變成如今的5至11月份,供應期長達7個月,解決了芒果成熟期相對集中的問題,成為全國鮮食芒果供應期最長的省份。「不爛果、不濫價,產出優質果品,是我們對熱區果農精準扶貧的又一具體行動。」他說。(趙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