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志趣為核心構建的自主社交空間;而這樣的自主社交空間,也容易產生群體排他性,導致社交疏離。
二次元平臺創造了一個自由選擇的廣闊社交空間。這裡不再以地緣、業緣、親緣論親疏,完全以青年自身的興趣愛好為主軸,撐起一面網,建構自己獨特的語言體系。這裡形成了一套「默會知識」系統—諸如「大清藥丸」「火鉗劉明」等從二次元作品中生成的「行話」,只有共同接觸過這些作品的人,才能「get」其中準確含義。而從老「梗」中又會不斷衍生新「梗」,話語體系隨之逐漸擴張。
在完全自發的二次元社交空間中,部分群體還會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而產生有組織性、有紀律性的團隊合作活動,以此互利互惠。對於大多數參與者來說,這個自發的社交空間最基本而單純的作用,是自由結交同好帶來的快樂,以及從中找到一種新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
但對主流文化而言,趣緣性排他固然能帶來一種「去政治化」的效果,但它的另外一個面向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封閉內卷甚至社交恐懼。
二次元文化與一次元文化(以文字為基本媒介的文化形式)、三次元文化(由拍攝真實的人、事、物構成的三維的電影、電視劇等文化形式)相區別,而二次元文化與作為現實世界的三次元之間橫亙著的壁壘被他們稱為「次元之壁」。這種在他們看來難以跨越的代際鴻溝和文化觀念差異造成的壁壘,使二次元愛好者在面對三次元時,容易先入為主地產生接受障礙、表現出排斥心理,更希望退避於自己的二次元世界之中,以不被三次元文化所同化。
面對強勢的成人社會群體的不解和誤解,二次元用戶群往往無力辯駁。而當父輩以「叛逆者」「崇洋媚外」甚至「漢奸」等標籤加諸二次元文化群體之時,這些外部壓力進一步壓縮了雙方的交流空間。最終多是採取「二次元不需要被三次元理解」的態度,放棄溝通的意願。
這道難以逾越的「次元之壁」,使得二次元文化愛好者更傾向於劃分界限,以結隊來維護內部圈層的「純粹與美好」。這種內卷傾向在特定情況下會表現出某種一致對外的網絡集體行動,如各類「守護」「出徵」。「青年群體以獨有的風格和個性凸顯群際差異,區分內群和外群,在排斥外群的積極表現中獲得群內認同,這種認同往往是一種『拒斥性認同』,力圖通過與外部的對抗來支撐內部的共同『戰壕』。」可以謹慎樂觀的是,絕大多數二次元用戶認識到他們與現實社交相疏離的問題,並且有積極打破「次元之壁」的嘗試。在我們的訪談中,一位「00後」本科生表示:「我們可以在二次元的天地獲得快樂,同時也會在三次元過好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