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機體抗病毒感染新型藥物靶點—新聞—科學網

2020-12-25 科學網

 

病毒感染人體如同外星體入侵我們的家園地球,地球如何加強「防禦」和「軍隊建設」來保護人類的家園,一直是科學家和大眾關心的重要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控制病原微生物入侵人體,可能會引起機體死亡或留下後遺症。而近幾年新發或暴發的病毒感染,如禽流感病毒和寨卡病毒等,亟待抗病毒藥物或疫苗來預防和治療。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中心)王紅豔研究組與上海大學魏濱實驗室合作,發現細胞內的7脫氫膽固醇還原酶(DHCR7)下調機體先天免疫抗病毒感染的功能與機制,阻斷這個酶的活性可以顯著增強人體免疫「衛士」巨噬細胞清除寨卡病毒(ZIKV)、流感病毒(H1N1)、皰疹病毒(HSV)等多種病毒的「戰鬥力」。該研究為抵抗新發或高致病性病毒的感染提供了新型藥物靶點。相關論文12月25日在線發表於《免疫》,相關發明已申請專利。

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但最近的研究顯示,降低巨噬細胞的膽固醇合成還有助於抵禦病毒感染。該研究通過篩選「鎖定」了對DNA病毒、RNA病毒感染都會出現「異常表達」的還原酶「DHCR7」,DHCR7能將7-脫氫膽固醇(7-DHC)轉化為膽固醇,是膽固醇生物合成的最後一步。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阻斷DHCR7活性後,能在降低膽固醇的同時促進7-DHC累積,最終增強了一型幹擾素(如IFNβ)的產生水平,從而有效阻止病毒感染。

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索了「信號通路」的構建,發現類似於「接力棒的傳遞過程」:7-DHC如同免疫「衛士」巨噬細胞的膜表面的雷達,將病毒入侵的「危險信號」傳遞給巨噬細胞內蛋白激酶AKT3,促進AKT3活化;AKT3隨即與負責基因轉錄的IRF3結合,通知IRF3緊急產生更多的幹擾素IFNβ。這種信號通路就像吹響的「集結號」,最終讓巨噬細胞儘快清除入侵病毒。

有意思的是,治療乳腺癌的化療藥物他莫昔芬(Tamoxifen)曾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可以用於抑制DHCR7活性,研究人員在此次研究中發現了他莫昔芬具有抑制皰疹病毒和塞卡病毒感染的新功能。

專家表示,這項研究揭示了一種膽固醇代謝產物7-DHC通過影響先天免疫的信號傳導通路提高抗病毒反應的新機制,並指出靶向DHCR7能增強抵抗多種病毒感染的功能,這將有助於開發抗病毒感染的新型藥物。

分子細胞中心肖俊博士和李偉芸博士後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此研究工作得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翟琦巍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院士、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楊中州研究員等的大力合作。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等經費支持,得到分子細胞中心的動物平臺、細胞平臺、分子生物學技術平臺等支持。

相關焦點

  • 上海科學家發現抗病毒感染新型藥物靶點,並發現一款乳腺癌藥可抑制...
    原標題: 上海科學家發現抗病毒感染新型藥物靶點,並發現一款乳腺癌藥可抑制病毒感染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控制病原微生物入侵人體,可能會引起機體死亡或留下後遺症。而近幾年新發或爆發的病毒感染,如禽流感病毒和寨卡病毒等,亟待抗病毒藥物或疫苗來預防和治療。
  • 新冠病毒重要藥物靶點-RNA聚合酶精細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RdRp(RNA依賴的RNA聚合酶)-nsp7-nsp8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空間結構,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 沐舒坦可治新冠病毒感染?當事專家詳解—新聞—科學網
    針對ACE2分子,我們採用自主研發的人工智慧藥靶篩選系統,重點針對2674種已上市藥物以及1500種中藥提取物進行了藥物篩選,發現多種潛在的ACE2結合劑,有望用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治療。 經過全面考慮,我們認為,沐舒坦毒副作用較低,還是一種呼吸科常用藥物,可考慮最先在臨床治療中觀察。
  • 武漢病毒所未卜先知?—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2018年,《自然》雜誌也刊發了石正麗團隊的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在豬體內分離出一株新型冠狀病毒,這株病毒與此次引起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有什麼關係? SADS-CoV屬於α冠狀病毒屬,2019新冠病毒屬於β冠狀病毒屬,二者全基因組序列相似約為 50%,親緣關係甚遠。2018年發現的SADS-CoV是一個從蝙蝠跨種感染到豬的病毒,此病毒不感染人,且與此次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不是一種病毒。
  • 上科大攜手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夥伴 率先破解新冠病毒關鍵藥物靶點
    )上發文,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主蛋白酶(Mpro)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並綜合利用三種不同的藥物發現策略,找到針對新冠病毒的潛在藥物。  新型冠狀病毒與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和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因缺乏特效藥和疫苗,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靶點科研攻關及新藥研發迫在眉睫。
  • 科學家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三維精細結構—新聞—科學網
    此前一天,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楊海濤團隊與合作者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在Nature上聯合發表了新冠病毒的重要研究成果「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主蛋白酶(Mpro)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
  • 日本怎麼治新冠病毒感染?他們也用到了抗愛滋病藥物
    據界面新聞2月6日引述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當天公布了在國內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三名患者的治療經過,表示對其中一人使用愛滋病治療藥物後,症狀可見改善。這是日本國內首次披露治療患者的詳情。 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同時指出,由於患者在感染初期只出現喉嚨疼痛和低燒,難以從症狀上做出診斷,因此,詢問疑似病例在國外的逗留情況十分重要。
  • 兩支中國團隊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高福團隊為藥物設計提供依據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表示,其團隊也在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相關成果尚未發表,「同時解析了一個與藥物靶點有關的蛋白酶結構,已正式發表在mBio上。」
  • 港大學者發現一種臨床常用抗潰瘍藥物可抑制新冠病毒繁衍複製
    ——枸櫞酸鉍雷尼替丁(RBC),有望成為有效的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前述文章稱,這類含金屬藥物在動物測試中證明能顯著降低新冠病毒的載量,並能同時緩解與病毒相關的炎症。由於有關藥物針對其他病症已通過臨床審批,有望為治療新冠狀病毒感染,提供安全有效的替代性策略。前述文章介紹,金屬化合物早已被發現可用作抗菌劑,但鮮見與其抗病毒性質相關的研究。
  •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時間:2019-02-23 11:2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抗病毒免疫突破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北京2月22日電(金歆、莊穎娜)日前,我國科學家在機體抗病毒機理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一代減肥藥物候選靶點
    超重和肥胖及其併發症在世界範圍內呈爆發性流行趨勢,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一個重要且嚴峻的公共健康問題,亟需長效、安全的肥胖預防和治療藥物。目前臨床上治療肥胖的藥物主要通抑制食慾和營養吸收,但效果極其有限。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是消耗能量的脂肪,已有很多文獻報導,其激活可減輕肥胖引起的脂肪肝、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鑑於棕色脂肪在防治肥胖等相關代謝疾病中的作用,尋找可以增加棕色脂肪量和促進棕色脂肪活性的激活劑顯得至關重要。
  • 乳鐵蛋白或在病毒感染人體時發揮作用—新聞—科學網
    在幾乎所有的炎症反應和一些病毒感染過程中,乳鐵蛋白在體液中的濃度都會急劇增高,尤其是在炎症反應部位。有研究發現,在被SARS病毒感染的病人中,乳鐵蛋白的表達水平會上調將近150倍。 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發現,乳鐵蛋白能夠抑制SARS病毒感染宿主細胞,這種抑制效應是劑量依賴的,防止了SARS病毒在機體中更大範圍的傳播增殖,乳鐵蛋白在SARS病毒感染人體的時候發揮重要的保護機體的作用。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早期症狀如何發現 初期感染表現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早期症狀如何發現 初期感染表現  滾動直播(點擊)  全國新型肺炎疫情實時動態直播 最新感染人數通報  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多長?新型肺炎幾天內會發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常見早期表現為:畏寒、發熱、咽痛、乏力、肌痛,有些患者表現為胸悶、憋氣、乾咳,少量患者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不過,也有部分患者並沒有出現發熱或僅為低熱。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您就得警惕了。當然,有這些症狀也不排除其他病原感染,尤其是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發的冬春季節。  驅逐誘因  病毒感染機體後的轉歸,取決於病毒複製的能力和機體免疫力之間的較量。
  • 新型藥物靶點——外周5-羥色胺
    過去,針對5-HT系統的藥物僅僅針對5-HT轉運體和受體,主要用於治療抑鬱症、精神病和偏頭痛等中樞症狀。然而,由於5-HT系統二重性的發現,使其成為了一種新型的藥物治療的靶點。關於TPH2已有很多的研究綜述,因此,本文重點介紹了TPH1抑制劑藥物開發的最新成果以及臨床研究變情況。
  • B肝理想靶點工具,日本科學家開發,高純度篩選抗HBV藥物系統
    2020年7月31日,日本大阪大學醫學研究生院微生物和免疫學系病毒學科科學家Eriko Ohsaki和Keiji Ueda開發了高純度HBV轉錄酶活性區的篩選及其應用。B肝理想靶點工具,日本科學家開發,高純度篩選抗HBV藥物系統這項新技術發表在科學雜誌《Viruses》,歸屬抗病毒藥物和疫苗部分。
  • 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在京發布—新聞—科學網
    據王辰介紹,此次進展研究依託在我國醫藥衛生領域取得傑出成就、享有卓著聲譽的中國醫學科學院6個學部197位學部委員組成的專家諮詢委員會,圍繞醫學領域重大科學發現、重要產品,在以客觀數據為基礎,以專家研判為依據,遵從定量分析與定性研究相結合、數據挖掘與專家論證相結合的原則,以2019年度為時間節點,以我國學者發表的醫學研究論文數據(約10萬篇)、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藥物和批准上市或進入特別審查程序的國產創新醫療器械
  • 九問新型冠狀病毒:新病毒比SARS「狡猾」在哪兒?
    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抗2019-nCoV冠狀病毒感染聯合應急攻關團隊供圖  這個春節,一場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對於鼠年的憧憬,不斷滾動的疫情播報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在這場戰「疫」中,中華預防醫學會感染性疾病防控分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中山大學附屬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除了參與醫務工作,還不斷通過網際網路做科普。
  • 中國科學家在CNS上發表的重要研究成果解讀!(2020年8-10月)
    實驗結果顯示,BD-368-2抗體對SARS-CoV-2具有較強的治療效果和預防保護作用:將BD-368-2抗體注射到受感染的小鼠體內時,病毒載量降低了約2400倍;將BD-368-2抗體注射到未受感染的小鼠體內時,它們免受病毒感染。
  • 中國科學家揭示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示了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據報導,與A型流感病毒含有多個亞型且宿主廣泛不同,B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人和少數其他哺乳動物,如海豹、豬等。禽類作為A型流感病毒的重要宿主,經常將A型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給哺乳動物並造成暴發。
  •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2018-10參與互動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