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制定「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到2020年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可以預見,以平臺模式為顯著特徵的數字經濟將成為我國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而在平臺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二選一」、壟斷、大數據殺熟等隱憂也逐漸暴露,維護市場公平有序競爭有著重要意義。
快速發展背後的隱憂《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顯示, 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為35.8萬億元,佔GDP比重達到36.2%。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領域數位化產業融合生態進一步構建,特別是疫情期間,網上購物、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一系列線上需求呈井噴式增長。
然而,快速發展和藍海市場的背後隱憂漸顯,出現表較多的是網際網路巨頭之間的寡頭壟斷、電商之間的「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
事實上,網際網路領域的「二選一」時有發生,從早先的360和騰訊之間的3Q大戰,到騰訊從微信端封殺飛書,再到今年9月份,愛庫存通過發布聲明、郵遞的形式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機構實名舉報唯品會要求供貨方「二選一」的事件也在持續發酵。愛庫存方面透露,受影響品牌範圍從早期的100多家持續擴大至近期的近500家。
專家指出,網際網路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容易出現寡頭化趨勢,確實到了必須加強監管的時刻。快速發展中的包容本身是一把雙刃劍,鼓勵快速發展、創新的同時必然要加強規範和監管。部分網際網路的頭部經營者已經具備了技術優勢、數據優勢、流量優勢,如果不加強監管就會導致網際網路權力的過分集中,這將不利於網際網路的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網際網路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分析,數字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平臺的興起。由於平臺的雙邊市場特性及邊際成本遞減特徵,容易出現一個平臺匯聚海量數量用戶而導致流量壟斷的問題。
在線經濟的生態中,不管是平臺的壟斷還是平臺間的限制性競爭,最終受損的還是平臺上的商家和消費者。疫情之下,很多商戶內外交困,對他們而言是希望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和銷售渠道。
以服裝行業為例,工信部信息顯示,2020年1至6月,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776.34億元,同比下降16.39%;利潤總額235.32億元,同比下降27.34%。大量的服裝商戶和小微企業因為庫存、銷路、資金回籠而困擾。「二選一」其實是減少了選擇渠道,讓原本內外交困的商家雪上加霜。
愛庫存提交的舉報材料中顯示,僅在11月,受影響的服飾類品牌商家就有接近150家,商家、店主和消費者的利益同時受損,並對平臺的正常經營發展帶來了幹擾。
多方合力 構建良性生態隨著在線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業態逐漸成熟,監管也在不斷趨嚴。近年來,國家持續快速推動反壟斷工作,從《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再到《電子商務法》,國家出臺了眾多重磅法律、法規,對於各行業尤其是網際網路電商領域影響市場公平競爭的行為進行規範與治理。
尤其是今年11月1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直指時下網際網路平臺經濟領域愈演愈烈的壟斷行為,明確列舉「二選一」或者具有相同效果的行為以及獨家交易極大可能構成限定交易。
11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文件,同意建立反不正當競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反不正當競爭工作的宏觀指導,研究並推行實施反不正當競爭工作的重大政策和措施。
而在此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時也曾明確提到「二選一」問題,稱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不得濫用優勢地位幹涉平臺內經營者的自主經營,具體包括,平臺不得通過不合理的搜索降權、下架商品、限制經營、屏蔽店鋪等手段強制平臺內經營者接受獨家經營。
愛庫存公關負責人康健表示:「對此我們感到非常欣喜,希望看到網際網路行業更加有序地運營,中小型平臺受到保護,商家不再任人宰割。截至目前,愛庫存平臺上的商家仍然在被迫『二選一』,我們也呼籲有關部門能夠加大相關規定落實的力度。」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分析,當前,數字經濟在全球市場遭遇反壟斷審查壓力。「我國高度重視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從市場來看,反壟斷的目的就在於充分發揮價格機制的作用,實現市場對資源的有效配置;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才能促進數字經濟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從消費者來看,反壟斷增加市場競爭, 加速產品迭代、體驗提升,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整個社會福利水平才能提高。從國家層面考慮,我國政府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反壟斷,目的是確保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保持競爭力和創新活力、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平臺加速國際化」。
「隨著全球範圍內對於反壟斷共同的關注,反壟斷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近。《反不正當競爭法》在歐盟大量使用,進行了很多處罰,一旦中國的監管機構援引反不正當經營法、反壟斷法對機構處罰,這種罰單將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2020年(第六屆)北京金融論壇上,北京市網絡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車寧分析,數字經濟反壟斷措施將極大地變更經濟秩序。
來源:中國企業報 作者: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