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毅然決定組織志願軍入朝參戰,利用五次會戰,一舉將美韓聯軍擊退。由於裝備和後勤保障能力上的差距,不得不回撤駐防。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志願軍想了很多辦法,給敵人造成極大殺傷。著名的沒良心炮就在這時大顯神威,給美韓聯軍留下了慘痛的記憶。
聽名字就知道,沒良心炮是一種殺傷力極大的裝備,它構造其實很簡單,準確的說就是炸藥投射裝置。把汽油桶斜著埋到土裡,裝上炸藥包,向地方陣地發射出去,利用炸藥包的巨大威力,殺傷敵方有生力量。
這種裝置發明於對日作戰時期,當時八路軍裝備奇缺,碰到日軍的碉堡、炮樓往往辦法不多。當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炸藥包去炸碉堡,但是碉堡和炮樓的機槍對戰士殺傷很大,總是依靠敢死隊的犧牲,也不是辦法,這讓當時的八路軍指揮員一籌莫展。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八路軍一二九師當時就研究出了拋射炸藥包的裝置。先挖出一個水缸大小的土坑,周圍壓實,在土坑裡放炸藥,蓋上木板,木板上放上炸藥包,利用炸藥的推力將炸藥包發射出去,經過多次試射,效果很差。
解放戰爭時期,負責進軍晉南地區的胡宗南部喜歡建造一種叫伏地堡的工事,這種碉堡除了射擊孔,其餘都在土層下方,給解放軍造成了麻煩。
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解放軍的工兵研究出了炸藥拋射裝置,利用汽油桶製作,用鐵環加固桶身,讓汽油桶向迫擊炮一樣發射炸藥包。經過成功試驗,每次可以拋出六到八公斤的炸藥包,最遠發射三百多米,殺傷力巨大,這就是最初的「沒良心炮」。
在解放戰場上,沒良心炮還經過很多改進,加裝了瞄具、底座、腳架等裝置,在淮海戰役中,解放軍裝備沒良心炮一百八十餘門,向對方陣地發射炸藥一萬多公斤。被炸死的敵人很多都沒有傷口,被震得七竅流血,國軍部隊才給這裝置起名叫沒良心炮。
朝鮮戰場進行到第五次戰役之時,志願軍後勤補給線距離過長,產生了很多問題,不得已進行了回撤。擔任斷後任務的是志願軍的六十三軍一部,他們和美韓聯軍進行了激烈的交鋒。
其中志願軍的一個團被美韓不斷襲擾,難以擺脫。團長朱彪決定必須反擊地方,震懾尾隨敵軍擺脫追擊。但是志願軍裝備的火箭筒口徑不大,難以攜帶,他找出有經驗的士兵,準備試試沒良心炮。
結合當時的戰場形勢,沒良心炮可以說是正是恰到好處的裝備。朱彪的部隊和英國軍隊在小裡山反覆拉鋸,兩邊相距並不算遠,沒良心炮的射程正好合適,志願軍手中正好有很多繳獲的汽油桶,稍加改裝就能用。
英國軍隊見都沒有見過志願軍這樣的武器,正是疏忽大意的時候,這時使用沒良心炮正好打他一個措手不及。沒良心炮口徑超大,達到八百毫米,這樣的武器必然能震破敵膽。
事實也正是如此,英軍突然遭受打擊,很多士兵還沒看明白志願軍的攻勢,就被震得七竅流血,炸藥包威力巨大,攻擊完畢後,英國人的陣地半個小時沒有響起槍聲,完全被志願軍的大炮嚇得不敢動彈。朱彪的部隊趁此機會,迅速脫離戰場,順利完成撤離任務。
抗美援朝,可以說是一場表明我軍立場,壓制美軍的一場戰爭。和美軍在朝鮮戰場廝殺決戰,也讓美軍看到了我軍男兒的熱血戰魂。
記錄講述抗美援朝的作品有很多,但要說真實詳細,客觀易懂的,要屬李峰寫的這本《決戰朝鮮》。
這本書以真實歷史的角度, 詳細記錄了抗美援朝發生前後的各種事件,深受廣大軍迷的喜歡。全書氣勢恢宏、語言簡練易懂、從多個視角記述和分析了韓戰成因、決策過程、五次戰役及板門店停戰談判等重大事件。
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翻閱此書,你會尋找到當年那段歷史的細節。
總結:朝鮮戰場是一個大兵團作戰,機械化部隊參與度明顯提高的戰場,志願軍在此使用沒良心炮,也是沒有辦法的時候靈機一動。作為戰場臨時裝備,沒良心炮終究是無法作為常規武器,實際裝備部隊的。
它射程嚴重不足,使用起來危險性極大,所以註定只能在過去的解放戰場上使用,面對現代化的美軍部隊,它的缺點就展露無疑。在小裡山戰鬥中,面對英軍突然使用,只是正好適合戰場環境而已。
所以小裡山就成了沒良心炮最後的戰場。在此之後,我國軍隊很快走上了現代化裝備之路,沒良心炮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只留下了軍事史上的一段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