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良心炮」朝鮮戰場立下奇功,震得敵人七竅流血而亡

2020-12-24 夢回古今文明

1950年,新中國在一窮二的情況下,毅然決定組織志願軍入朝參戰,利用五次會戰,一舉將美韓聯軍擊退。由於裝備和後勤保障能力上的差距,不得不回撤駐防。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志願軍想了很多辦法,給敵人造成極大殺傷。著名的沒良心炮就在這時大顯神威,給美韓聯軍留下了慘痛的記憶。

聽名字就知道,沒良心炮是一種殺傷力極大的裝備,它構造其實很簡單,準確的說就是炸藥投射裝置。把汽油桶斜著埋到土裡,裝上炸藥包,向地方陣地發射出去,利用炸藥包的巨大威力,殺傷敵方有生力量。

這種裝置發明於對日作戰時期,當時八路軍裝備奇缺,碰到日軍的碉堡、炮樓往往辦法不多。當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炸藥包去炸碉堡,但是碉堡和炮樓的機槍對戰士殺傷很大,總是依靠敢死隊的犧牲,也不是辦法,這讓當時的八路軍指揮員一籌莫展。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八路軍一二九師當時就研究出了拋射炸藥包的裝置。先挖出一個水缸大小的土坑,周圍壓實,在土坑裡放炸藥,蓋上木板,木板上放上炸藥包,利用炸藥的推力將炸藥包發射出去,經過多次試射,效果很差。

解放戰爭時期,負責進軍晉南地區的胡宗南部喜歡建造一種叫伏地堡的工事,這種碉堡除了射擊孔,其餘都在土層下方,給解放軍造成了麻煩。

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解放軍的工兵研究出了炸藥拋射裝置,利用汽油桶製作,用鐵環加固桶身,讓汽油桶向迫擊炮一樣發射炸藥包。經過成功試驗,每次可以拋出六到八公斤的炸藥包,最遠發射三百多米,殺傷力巨大,這就是最初的「沒良心炮」

在解放戰場上,沒良心炮還經過很多改進,加裝了瞄具、底座、腳架等裝置,在淮海戰役中,解放軍裝備沒良心炮一百八十餘門,向對方陣地發射炸藥一萬多公斤。被炸死的敵人很多都沒有傷口,被震得七竅流血,國軍部隊才給這裝置起名叫沒良心炮。

朝鮮戰場進行到第五次戰役之時,志願軍後勤補給線距離過長,產生了很多問題,不得已進行了回撤。擔任斷後任務的是志願軍的六十三軍一部,他們和美韓聯軍進行了激烈的交鋒。

其中志願軍的一個團被美韓不斷襲擾,難以擺脫。團長朱彪決定必須反擊地方,震懾尾隨敵軍擺脫追擊。但是志願軍裝備的火箭筒口徑不大,難以攜帶,他找出有經驗的士兵,準備試試沒良心炮。

結合當時的戰場形勢,沒良心炮可以說是正是恰到好處的裝備。朱彪的部隊和英國軍隊在小裡山反覆拉鋸,兩邊相距並不算遠,沒良心炮的射程正好合適,志願軍手中正好有很多繳獲的汽油桶,稍加改裝就能用。

英國軍隊見都沒有見過志願軍這樣的武器,正是疏忽大意的時候,這時使用沒良心炮正好打他一個措手不及。沒良心炮口徑超大,達到八百毫米,這樣的武器必然能震破敵膽。

事實也正是如此,英軍突然遭受打擊,很多士兵還沒看明白志願軍的攻勢,就被震得七竅流血,炸藥包威力巨大,攻擊完畢後,英國人的陣地半個小時沒有響起槍聲,完全被志願軍的大炮嚇得不敢動彈。朱彪的部隊趁此機會,迅速脫離戰場,順利完成撤離任務。

抗美援朝,可以說是一場表明我軍立場,壓制美軍的一場戰爭。和美軍在朝鮮戰場廝殺決戰,也讓美軍看到了我軍男兒的熱血戰魂。

記錄講述抗美援朝的作品有很多,但要說真實詳細,客觀易懂的,要屬李峰寫的這本《決戰朝鮮》。

這本書以真實歷史的角度, 詳細記錄了抗美援朝發生前後的各種事件,深受廣大軍迷的喜歡。全書氣勢恢宏、語言簡練易懂、從多個視角記述和分析了韓戰成因、決策過程、五次戰役及板門店停戰談判等重大事件。

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翻閱此書,你會尋找到當年那段歷史的細節。

總結:朝鮮戰場是一個大兵團作戰,機械化部隊參與度明顯提高的戰場,志願軍在此使用沒良心炮,也是沒有辦法的時候靈機一動。作為戰場臨時裝備,沒良心炮終究是無法作為常規武器,實際裝備部隊的。

射程嚴重不足,使用起來危險性極大,所以註定只能在過去的解放戰場上使用,面對現代化的美軍部隊,它的缺點就展露無疑。在小裡山戰鬥中,面對英軍突然使用,只是正好適合戰場環境而已。

所以小裡山就成了沒良心炮最後的戰場。在此之後,我國軍隊很快走上了現代化裝備之路,沒良心炮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只留下了軍事史上的一段傳說。

相關焦點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進入發射陣地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的巨大威力得到了蘇聯軍方的高度認可和前線士兵的喜愛,從此喀秋莎在整個蘇聯衛國戰爭中幾乎無處不在,為擊敗納粹德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僅僅數年之後,喀秋莎火箭炮又活躍於朝鮮戰場,只不過她的對手換成了比德軍更加強大的美軍。
  • 臺灣女子七竅流血而亡,這原因這太荒唐了!
    曼妥思看起來表面光滑,實際上在顯微鏡下就像是月亮表面,坑坑窪窪。這也難怪大量的氣泡會在曼妥思的表面產生了。還有人說因為曼妥思裡含有阿拉伯膠,它與可樂起了化學反應,著名的《流言終結者》裡曾有實驗,直接往可樂裡加入純的阿拉伯膠,完全無法產生眩目的可樂「噴泉」。並且無新物質生成(無化學反應)。
  • 扛著棺材上戰場,打出一支「萬歲軍」…他們在朝鮮戰場拼出了名將...
    比起麥克阿瑟,沃克對志願軍入朝有所感知,認為仁川登陸以來長驅直入的南朝鮮軍在溫井被打得四處潰逃,一定是遭遇了強大對手。研究地圖時,他猜測出我方下一步要奪取雲山。 雲山是朝鮮雲山郡政府所在地,也是朝鮮北部的交通樞紐,戰略位置相當重要。10月28日,沃克決定將美騎兵第1師投入雲山戰場,命令其第8團接替南朝鮮軍第1師的防守,其第5團進至雲山以南的龍山洞策應。
  • 坑道戰打到朝鮮戰場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以美軍為首的「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志願軍將士在武器裝備極端落後,保障條件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發揚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痛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上演了史詩般的戰爭活劇,其中坑道作為堅固的防禦工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為經典的應用要數上甘嶺戰役坑道戰。
  • 朝鮮戰場上,到底是誰在使用「人海戰術」?
    事後,打掃戰場時,人們發現,松骨峰上3連指戰員們的槍枝完全摔碎了,機槍零件扔得滿山都是。烈士們的屍體保持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掐住敵人脖子把敵人摁倒在地上的,還有和敵人燒在一起的。有位戰士手中緊握手榴彈,彈體上沾滿腦漿,和他死在一起的美軍士兵,腦漿迸裂,塗了一地。另有一位戰士,嘴裡銜著敵人的半塊耳朵。
  • 95歲廣東抗戰英雄張英鳴:戰場上立大功 下戰場帶領村民致富並捐資...
    剛到達朝鮮時,天寒地凍,晚上氣溫達到零下20度,從國內帶過來的棉衣根本不足以禦寒。張英鳴的雙腳各有兩個腳趾,當時極低的氣溫下被凍傷了,這幾個腳趾到現在都幾乎失去知覺,已經嚴重變形。 嚴酷的戰爭條件下,吃飯也成問題。張英鳴當時住在山腳下的防空洞裡,有時在山上和敵人作戰,需要潛伏一整天,如果山下往山上送飯的路被炸毀,就要餓肚子。
  • 國民黨降軍在朝鮮履歷奇功,率先攻入漢城
    朝鮮戰場上屢立奇功的第四野戰軍第50軍就是這樣的部隊,它的前身是原國軍第60軍,在遼瀋戰役中與長春起義之後,經過我軍整編後,軍長也為原60軍軍長曾澤生。
  • 浴血中國戰場的"朝鮮義勇隊":華北前線並肩抗日
    我軍就通過朝鮮義勇隊和炮樓裡的一個朝鮮翻譯官拉上了"關係",了解了敵人內部情況,摸清了進攻的道路。攻擊的那天晚上,朝鮮翻譯官用酒把幾個日本鬼子灌得醺醺大醉,裡應外合輕鬆地拿下了炮樓。     為搞好武裝宣傳,朝鮮義勇軍的同志們經常化裝成各行各業的人,潛入敵佔區,組織秘密的朝鮮革命團體,動員大批的朝鮮人到根據地來工作學習。
  • 《周易》漫談——《亮劍》中丁偉和李雲龍為什麼去不了朝鮮戰場?
    打平安縣城時,李雲龍並不拘於通常攻堅戰「集中兵力,破其一點」的打法,而是全面出擊,多路攻堅,令敵人防不勝防。丁偉極具大局觀,有勇有謀,是個不可多得的戰場多面手。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城時,丁偉從大局考慮決定幫李雲龍擋住增援平安的日本軍隊。
  • 小兵初入戰場,一人消滅4輛坦克成傳奇,胡連:彭老總的手勁真大
    1951年冬天,來自河北省懷來縣的志願軍戰士胡連,一夜之間成為朝鮮戰場的傳奇人物。韓戰中,中國志願軍協助朝鮮人民軍作戰,和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打了七個月的硬仗,原本信心滿滿,傲慢無比的麥克阿瑟將軍被打蔫兒了,杜魯門總統也被這拖個不停的戰爭搞得心煩意亂。
  • 朝鮮教科書上描述的抗美援朝戰爭
    這一天清晨,在美軍事顧問的指揮下,10多萬南朝鮮「國軍」在北緯38度線全線突然開始進攻,侵入了共和國北半部1~2公裡。針對這種突然降臨的危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閣當天就召開了緊急會議;金日成向全軍下達了命令:立即挫敗敵人的進攻,轉入決定性的反攻,消滅武裝侵略者。
  • 一人殲滅四百敵軍,立一等功後隱姓埋名數十年,卻欠下2400元巨款
    不管何時,能夠稱為戰鬥英雄的,無不是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可是有些人雖然戰功赫赫,卻在戰爭之後選擇將功名雪藏,但他們仍然是英雄。事實上在我們身邊,就隱藏著許多英雄,他們雖然年華已逝,但是曾經的輝煌和成就仍然值得我們去歌頌。
  • 志願軍12勇士奇襲白虎團團部,敵人王牌團軍官幾乎被全殲
    1953年6月15日,朝鮮停戰談判終於達成了全部協議,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司令部於15日19時發布命令:「從6月16日起,各部隊一律停止主動向敵人攻擊,但對敵人向我發動的任何進攻,則應堅決地予以打擊。」然而南朝鮮李承晚卻公開拒絕停戰條款,並且叫囂「向鴨綠江進行一次全面的軍事進攻」「必要時單獨作戰」!
  • 朝鮮戰場美軍李奇微發明「禮拜攻勢」,偉人一封電報將其成功挫敗
    1951年4月6號,美國總統杜魯門緊急召見白宮高級顧問馬歇爾,艾奇遜等商議,一致決定立刻解除朝鮮戰場前線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職務,將指揮權交給了時任美國第八集團軍總指揮的李奇微。眾所周知,輕步兵滲透帶來的隱蔽性必須要以犧牲攻堅能力和後勤保障為代價,而當時朝鮮戰場的制空權主要掌握在美軍手中,加上當時我志願軍還尚未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摩託化機械化後勤體系,單兵作戰攜帶的隨軍口糧往往不超過一個禮拜。於是李奇微就在這個基礎下發明了「禮拜攻勢」,在此後美軍的作戰行動中,「禮拜攻勢」也成為了美軍形容志願軍輕步兵攻勢持續攻擊能力較差特點的代名詞。
  • 3千多戰士秘密潛伏敵眼皮下19小時,能聽到敵人咳嗽卻沒被發覺
    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發生過很多經典戰例、傳奇故事。其中1953年在金城反擊戰中,3千多志願軍秘密潛伏敵眼皮下19小時,敵人的咳嗽志願軍都能聽見,卻沒被敵發現,終於成功收復敵方兩塊失地。1953年,此時的朝鮮戰場局勢邊打邊談,打打停停。
  • 孩子出生僅11個月,她作為醫護人員,就直接抱著孩子開赴朝鮮戰場
    李淑範就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一名醫護人員,同樣也是一名老兵,值得一提的是,李淑範的丈夫顧延邦當時是志願軍16軍46師副師長,早已經跟著部隊開赴戰場,走的時候李淑範身懷六甲,但顧延邦還是毅然決然的跟隨大部隊開赴朝鮮戰場,將懷孕的妻子扔在了家鄉,後來孩子出生以後,李淑範將養了幾個月的時間。
  • 隱形將軍韓練成,立了奇功,1950年才入黨,為何授予中將?
    朱德總司令稱讚韓練成:「為黨、為革命立了大功、立了奇功。」蔣經國後來回憶說:「韓練成是潛伏在父親身邊隱藏時間最長的人。」其實,韓練成將軍在1950年才入黨。為何在1955年的授銜中,授予中將軍銜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韓練成將軍精彩的傳奇故事。韓練成將軍是窮苦人出身,1908年,出生於甘肅省的一個普通的貧民家庭。
  • 一組韓戰彩色照片 前線戰士正在瞄準敵人 一起瞻仰烈士的風採
    1950-1953年,剛剛成立的新中國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韓戰,展開了一場浩大抗美援朝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踴躍出一大批偉大的革命烈士,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黃繼光、邱少雲等等,還有許多不為認知的故事。圖為年輕志願軍正在瞄準敵軍。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全國立即開展大規模徵兵工作。
  • 上甘嶺和長津湖:這兩位山大學人的父親,曾在朝鮮戰場保家衛國
    「在朝鮮戰場,生活非常艱苦。我們沒住過房子,夜晚都是在森林裡挖地堡睡覺。冰天雪地,溫度在零下40度左右,一不小心就會凍壞雙腳。每天行軍打仗,做飯的時間都沒有,大家只能吃炒麵喝涼水。水壺的水喝完了就吃雪。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志願軍為了保家衛國,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打過了『三八線』,把敵人趕到了漢城(即首爾)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