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讓我們多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2020-09-19 一舟獨橫野渡



爸爸的話:家中有女,年方13。和所有父母一樣,我和妻子也總是希望孩子出色、優秀,不管是學習、生活、教育上都很嚴格。孩子也參加了不少各類的興趣班,從小學到中學一路走來,家庭生活中有開心、有煩惱,通過努力,孩子也考上了當地的重點初中。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青春期的來臨,家長與孩子的矛盾、摩擦也開始頻繁起來。作為父母生活上的關心自不必說,總是傾盡全力。同時,對孩子在學習的要求也隨之越來越多,越來越嚴。

某天,妻子看到孩子的一篇演講稿,落淚不語。其實,孩子一直也很努力。然而,作為父母我們過多的只有苛責,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孩子的演講稿,一起交流。

做最好的自己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做最好的自己」。我想,大家在小時候曾經經常發生這樣的事,在外面玩了一天把衣服全弄髒了,回家後則少不了父母的責罵,而他們的責罵近乎都是統一的標準:你怎麼又把衣服弄髒了,真是一個不聽話的壞孩子,你看別人家的某某某,溫文爾雅,一問知所以,再看看你,成天像個什麼樣子。

當你長大了,開始努力地學習,終於在你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一個你自以為非常優秀的成績,拿著滿是紅色對勾的卷子回家,想得到父母的讚揚,甚至和一些額外獎勵。

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當你將這卷子拿回家後,卻得到了你預料之外的結果。他們對著你說:「考這點分就驕傲了?又沒有考年級第一,驕傲什麼?」

於是,你就迎來了你的低谷期,你開始認為沒有人會理解你,也變得不想努力,自甘墮落的狀態。



如果你認為你不可能會成功了,那你就錯了,就大錯特錯了。我們應該避開那些刻意去貶低你的話,只要有目標、有理想、有志向,又怎會不成功?然後回過頭來再看那些不如你卻還瞧不起你的人。

最後,我想用一個事例來結束我的演講:加拿大比比利時的時間早了3個小時,但比利時的時間也並不慢;有的人22歲就上完了大學,5年後才找上工作,有的人25歲就當上了CEO;有的人27歲就結婚了,有的人則一輩子單身,有的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的人看似走在你後面,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裡走著,每個人都不比誰差,每個人都不比誰優秀。但,只要記得永遠記住自己才是最好的!

所以,讓我們堅定信心,重拾自己的勇氣,不要害怕困難,也不要退縮。記住!永遠要記住:只有做自己才是最好的!並且要做最真實的自己。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獅子王》——傾聽你內心的聲音,做你自己
    他利用孩子的好奇,不服輸的性格讓Simba去大象墓地證實自己的勇氣,並安排好一群土狼在那伏擊年幼的Simba。但幸好獅王Mufasa及時趕到趕走了土狼。但Scar不死心,為了當獅王不擇手段,他跟土狼合作。Scar把Simba引到一個峽谷,然後讓土狼驚動一大群牛羚讓他們穿越峽谷,又轉頭去向Mufasa報告。
  • 非暴力溝通:傾聽內心的聲音,發現真實的自己
    讀書筆記書籍:《非暴力溝通》章節:第十二章重獲生活的熱情 【重點內容摘錄】 傾聽內心的聲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傾聽和表達自己的需要並不容易。一般來說,我們的文化傾向於把個人需要看作是消極的、具有破壞性的。如果一個人公開表達自己的需要,就很可能被看作是自私的。 解決內心的衝突:專注於我們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錯在哪裡。 心靈環保: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釋放壓力。 用非暴力溝通代替診斷: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也可以釋放壓力。
  • 滿分作文 | 中考語文滿分作文:傾聽內心的聲音
    傾聽我們自己內心的聲音,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 初中滿分作文:《傾聽內心的聲音》《陌生的時光》
    《傾聽內心的聲音》傾聽我們自己內心的聲音,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不人云亦云,不荒廢青春,沿著我們選擇的路走下去,相信每一個都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星光大道。當外界的幹擾使我們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動力,這時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向著既定的目標不懈努力。古今中外,堅守內心,取得成就的人不勝枚舉。列夫、託爾斯泰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如果聽從父母的安排他將會坐擁萬貫家財,但他並沒有被金錢和名利衝昏頭腦,而是選擇了聽從自己的內心。他選擇了文學創作,留下了《戰爭與和平》等文學名著,成為了文壇巨匠。
  • 他有一個「檸園」,可以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他有一個「檸園」,可以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2020-04-24 14: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隨筆」傾聽拔節孕穗的聲音,做孩子最好的朋友
    傾聽拔節孕穗的聲音,做孩子最好的朋友乾州蕞娃之所以寫下這樣一個題目,是因為自己是一名教師,也是一個孩子的父親。之所以寫下這樣一個題目,是因為自己身上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之所以寫下這樣的一個題目,也是受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影響,他那篇《多年父子成兄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請不要生氣》告誡父母: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比生氣更重要
    不知道為什麼,孩子不管做什麼,總是做不到我們心裡去,總是會惹我們生氣。是孩子無藥可救,還是我們要求太高?對這個問題很是困惑。在書店看到這本《請不要生氣》,隨便翻了幾頁,感覺是一本可以解決困惑的一本書,於是把它帶回家仔細閱讀。
  • 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欲望要跟自己能力匹配
    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欲望要跟自己能力匹配上帝給了人們無限的力量卻給了人們無限的欲望,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中曾經這麼寫到。現實中有夢想有追求的人不在少數,但是成功者確實鳳毛麟角,因為大多數人都滿足不了自己內心的欲望。
  • 父母的自我成長:靜下來,傾聽孩子的聲音
    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大多數時候,我們說得越多,彼此的距離卻越遠,矛盾也越多。在溝通中,大多數人總是急於表達自己,一吐為快,卻一點也不懂對方。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懂與不懂,不多說。心亂心靜,慢慢說。若真沒話,就別說。
  • 別小瞧孩子的畫?學點「繪畫心理學」,幫你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了解孩子的畫是父母的必修課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喜歡拿著能夠畫出痕跡的物品來進行塗鴉,他們只要手裡有東西,就會畫啊畫啊,這是小孩子天生對世界的好奇的外在表現之一。家長要重視孩子的這一好奇心與表現,因為孩子的內心世界通常就會從這些簡單的塗鴉與繪畫中表現出來。
  • 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權利,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尤其是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的時候,更是不允許孩子說話,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的解釋就是頂嘴和狡辯。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聽話,卻很難做到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果父母過於壓制,無異於扼殺孩子的天性。粗暴制止孩子說話,會使他產生"不被尊重、不被信任、不被理解"的心理,進而委屈沮喪,導致對父母進行報復——故意不聽父母的話。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聽他把話說完。
  • 專訪音樂人張承帥丨《Tonight》傾聽內心的聲音
    每一首歌裡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愛在裡面,這首《Tonight》也不例外,它能入圍此次種子2原創音樂扶持計劃,最大的一個原因是那種抑鬱的旋律搭配直擊心底的歌詞,句句可以戳中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會有黑夜孤獨的時刻,那種帶有思考人生前進方向的圍牆還有歲月別離的無奈,醒來後還需坦然面對的現實,我們只能說:「hello Tonight」此刻我享受夜黑。
  • 怎樣才能獲取孩子的信任,走進孩子內心,正確傾聽你便做對第一步
    (2)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你是否夠專注如果家長一邊做著自己的事一邊聽孩子說話,孩子很多時候不願與家長多說,就是因為在和家長說話中,家長總是以一種權威的身份佔據主導地位,在不需要有建議的時候迫不及待的給孩子說自己的建議,口若懸河地教導孩子,或許大肆地只顧說他們自己的感受。這不僅隨意打斷了孩子思維的連貫性,而且也是根本沒在意孩子內心感受的行為,會讓孩子感到無比沮喪。
  • 父母怎樣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不如試試以下方法
    並言明父子之間溝通非常重要,不能剝奪孩子傾訴的權利。首先,我們應該尊重孩子,多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在成年人看來,聊天就是說一些無關緊要的閒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意義非凡,我們不可小看聊天的作用。想真正地了解孩子在外面的情況和在校時的心情,就要經常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把對孩子的關愛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他。
  • 孩子不願跟自己溝通?是時候使用積極傾聽了
    為什麼積極傾聽在親子溝通環節如此重要?我們做父母又該如何學習積極傾聽的溝通方式?,希望孩子再多說些訊息的話,那孩子也會很樂意地打開話匣子。當我們充滿同情和理解傾聽另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就會理解那個人看世界的方式,使自己進入另外一個人的內心,產生親密、愛、關懷的感情。同樣地,孩子也會感受到類似的情感,也會對父母報以同樣的感情,這大大有利於親密親子關係的培養。
  •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有壓力時,父母要去傾聽孩子的內心
    孩子的壓力一部分往往取決於父母帶來的,孩子明明已經很優秀了,父母希望孩子更努力他們更優秀,這些孩子們在聽到一些不好評價的時候,總是會認為自己做的不好,但事實上我們知道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可以受到所有人的喜歡的,一定會有一些人不喜歡他的,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個世界本就沒有十全十全的。成功與失敗往往就是一線之間,這條線就是人的心態。
  • 怎樣吃得少 傾聽自己咀嚼的聲音
    原標題:怎樣吃得少 傾聽自己咀嚼的聲音   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由營養學家和心理學家組成的團隊將他們最好的建議整理到一起,目的是教人們如何誘使自己吃得少一點。   楊百翰大學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你吃飯時咀嚼食物發出的聲音可能對你的飯量產生較大影響。
  • 傾聽與共情 |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我們經常聽到各種教育專家呼籲家長不要嘮叨孩子,可是沒有人告訴家長不嘮叨之後,我們需要做的是什麼?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傾聽。當你想讓孩子聽你說,那你首先要聽孩子說。你知道嗎,有時候當你輸出太多信息時,其實孩子很有可能接受不了這麼多信息。
  • 放下手機,靜下心來,傾聽世界上最美的聲音
    在家庭教育中,學會傾聽孩子講話是交流的基本要求。尊重孩子,傾聽他們的聲音,能夠創造更多與孩子交流的機會。孩子的煩惱,也許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來,卻是天大的事。對孩子的理解,不是從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孩子的心去理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多次告誡教育者:「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謂「變成小孩子」就是教師要儘量具備「孩子的心靈」——用「孩子的大腦」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體驗,用「孩子的興趣」去愛好。
  • 尊重每一個孩子,傾聽每一朵花開的聲音
    讀完谷老師分享的案例,我不禁為谷老師震怒之前的那一刻退讓和課後的靜心反思而喝彩,更為課後與孩子促膝談心了解家庭狀況,耐心引導幫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礙而點讚。 案例中的孩子因為身體上的天生缺陷導致口齒不清而自卑,如果師者沒有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而是用一種自認為公平的方式一視同仁地去處理教學中出現的類似的問題,就有可能在無意中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給他的人生留下或多或少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