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未到,香先聞。來自臺灣的金於峰是廈門「富山香堂」的掌門人,人稱「香叔」。走進他的香堂,店面古樸而素雅,數百種香料鋪陳。席間,金於峰點燃了一支檀香,在蔓繞的青煙中,向記者講起了他的故事……
金於峰希望以自己的香為橋,讓更多的兩岸年輕人通過嘗試和了解香文化,了解彼此共同的文化。受訪者供圖
■■緣起:回鄉祭拜中的眼淚
1979年生於臺灣高雄的金於峰,從小在香火中長大,家附近的寺廟和奶奶平日燒的香,氤氳了他的童年。懷有一個敬畏之心做人做事,隨著悠悠的香氣,沁潤了他的心田。
時間很快來到1993年。這一年,兩岸關係解凍,身為國民黨老兵的金於峰父親得以從臺灣帶著他,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大陸,前往杭州尋根謁祖。這也是金於峰第一次來到大陸。
金於峰迴憶道,那時他和家人一起去祖父母的墳前祭拜,在上香時,那股濃烈的化學香味嗆得他「涕淚俱下」:「因為當時我們在臺灣用於祭拜的香品都是質量較好的天然香,這邊的香品就相較而言差些,以前沒聞到過,兩下子就把我燻出了眼淚,當時邊上的長輩看我淚流不止,都以為我是在思念先祖,被這一幕感動了,其實當時我只是在想,祭拜先祖為什麼不用好一點的香料呢?」
這一次的祭祖之旅,讓14歲的他萌生了從事制香行業的念頭。主修IT專業的金於峰大學畢業後,一直縈繞在他心頭,想要做一支好香的想法卻愈發強烈起來。2005年,26歲的他正式進入香行業,負責臺灣檀香老品牌———富山檀香50多家門市的管理工作。
金於峰介紹,臺灣宗教信仰很普及,也由此帶動了佛事用品市場,但在2007年前後,臺灣香品市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那時剛好韓國有辦一個國際佛事展,我以參展商的名義前去考察,發現韓國人對香品的用途並不局限於祭祀,早已延伸至生活用香。其實韓國和日本都有保留中國傳統的香道文化,用香既講究又很生活化。」
這次考察,讓嗅覺敏銳的金於峰捕捉到了商機。他回臺後跟公司匯報,進而開始研發生產生活用香。正是這個轉機,讓當時被視為「夕陽產業」的臺灣香品市場煥發了新的生機。
■■登陸:掘金電商浪潮中的藍海市場
為尋找更廣闊的市場,2008年,金於峰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首屆廈門國際佛事展,卻收到了讓他意想不到的效果。「當時帶去的4500盒貨一下子就賣了個精光,說實話這讓我有點出乎意料。」金於峰說,那個時候大陸消費者對臺灣產品還比較陌生,對香品也較為好奇,所以才有這樣的效果,這次大賣也讓他真切地看到了大陸市場的潛力。
於是,經過反覆試水和細緻籌備,2014年,金於峰看準大陸市場的商機,堅定決心,來到廈門成立富居山丘貿易有限公司,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經營的方式,主打電商業務,組建了一支12人的電商運營團隊。當問及為什麼選擇廈門落地時,他表示,廈門離臺灣較近,文化同根同源,還有優厚的惠臺政策。「當時其他地方都有考慮過,但只有廈門這邊能切實地解決我孩子的上學問題,創業補貼等政策都很實在,經濟環境、營商氛圍也都非常適合立足創業,讓我的工作沒有了後顧之憂。」
「我們2014年在天貓開店,2015年在京東開店,專注電商系統一直發展到現在,效益都很好,在天貓還做到數一數二。」經過數年的沉澱和發展,金於峰的電商生意風生水起,在疫情期間銷量逆勢上揚,在今年剛剛過去的「雙11」中也創下了不錯的銷售業績。談起電商的好處,金於峰認為,電商通達便利,輻射範圍廣,雖然電商運營團隊在廈門,但產品可以賣到世界各地。而且中國大陸全球最好的快遞物流系統也極大地支撐了電商的發展,相比之下,臺灣的物流成本就顯得較高,缺乏電商蓬勃發展的土壤。
■■創新:致力在兩岸生活中普及和傳承香文化
「現在香品的市場還是較為小眾,它不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卻又是我們文化傳承的必需。」香灰散落,說話間,檀香已然燒了過半。金於峰對記者說,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嗅覺,多是西方的元素,香水、精油等俯拾皆是,但屬於我們自己傳統的線香、沉香、檀香等卻漸漸無人問津。
金於峰認為,傳統的事物要想擁有生命力,就必須與時俱進,摒棄一些繁瑣且不必要的東西,讓傳統香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我們要傳承,就要有人去買,有人去用,也就是要有市場。如果香沒了市場,就會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去。」
為此,金於峰有了更深的一些思考。他組織團隊精心設計了很多新品相的包裝,與文創產業結合,去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了解中國香文化。金於峰興奮地向記者展示著他的得意之作:與臺北故宮聯名的《清明上河圖》八盒裝隨身包薰香禮盒,八盒攤開合併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清明上河圖》圖案;媽祖、關公、財神爺等民間信仰人物被畫成了可愛的卡通形象,製成了一組寓意「福祿壽喜恭喜發財」的傳香盒,充滿了濃濃臺灣味。「我們還有一個發明專利的小製作,就是將香與火柴結合起來,短短一根,一划就可以點著,一根可以燒20分鐘,使用和存放都非常方便,以此希望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去嘗試和了解香文化,這也是對香文化一種更好的傳承。」
「爐煙嫋孤碧,雲縷霏數千。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一支香燃盡,採訪也進入了尾聲。在他看來,香是一個很奧妙的東西,既可怡情養性,又可化病療疾,寄予著中國文化中「和」「敬」「清」「寂」的精神。他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業能使香文化真正地被百姓接受和認知,並在生活中得以傳承,「讓每個兩岸同胞找到適合自己的香品,讓世界和我們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