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傳承兩岸香文化

2020-12-23 人民政協網

人未到,香先聞。來自臺灣的金於峰是廈門「富山香堂」的掌門人,人稱「香叔」。走進他的香堂,店面古樸而素雅,數百種香料鋪陳。席間,金於峰點燃了一支檀香,在蔓繞的青煙中,向記者講起了他的故事……

金於峰希望以自己的香為橋,讓更多的兩岸年輕人通過嘗試和了解香文化,了解彼此共同的文化。受訪者供圖


■■緣起:回鄉祭拜中的眼淚

1979年生於臺灣高雄的金於峰,從小在香火中長大,家附近的寺廟和奶奶平日燒的香,氤氳了他的童年。懷有一個敬畏之心做人做事,隨著悠悠的香氣,沁潤了他的心田。

時間很快來到1993年。這一年,兩岸關係解凍,身為國民黨老兵的金於峰父親得以從臺灣帶著他,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大陸,前往杭州尋根謁祖。這也是金於峰第一次來到大陸。

金於峰迴憶道,那時他和家人一起去祖父母的墳前祭拜,在上香時,那股濃烈的化學香味嗆得他「涕淚俱下」:「因為當時我們在臺灣用於祭拜的香品都是質量較好的天然香,這邊的香品就相較而言差些,以前沒聞到過,兩下子就把我燻出了眼淚,當時邊上的長輩看我淚流不止,都以為我是在思念先祖,被這一幕感動了,其實當時我只是在想,祭拜先祖為什麼不用好一點的香料呢?」

這一次的祭祖之旅,讓14歲的他萌生了從事制香行業的念頭。主修IT專業的金於峰大學畢業後,一直縈繞在他心頭,想要做一支好香的想法卻愈發強烈起來。2005年,26歲的他正式進入香行業,負責臺灣檀香老品牌———富山檀香50多家門市的管理工作。

金於峰介紹,臺灣宗教信仰很普及,也由此帶動了佛事用品市場,但在2007年前後,臺灣香品市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那時剛好韓國有辦一個國際佛事展,我以參展商的名義前去考察,發現韓國人對香品的用途並不局限於祭祀,早已延伸至生活用香。其實韓國和日本都有保留中國傳統的香道文化,用香既講究又很生活化。」

這次考察,讓嗅覺敏銳的金於峰捕捉到了商機。他回臺後跟公司匯報,進而開始研發生產生活用香。正是這個轉機,讓當時被視為「夕陽產業」的臺灣香品市場煥發了新的生機。

■■登陸:掘金電商浪潮中的藍海市場

為尋找更廣闊的市場,2008年,金於峰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首屆廈門國際佛事展,卻收到了讓他意想不到的效果。「當時帶去的4500盒貨一下子就賣了個精光,說實話這讓我有點出乎意料。」金於峰說,那個時候大陸消費者對臺灣產品還比較陌生,對香品也較為好奇,所以才有這樣的效果,這次大賣也讓他真切地看到了大陸市場的潛力。

於是,經過反覆試水和細緻籌備,2014年,金於峰看準大陸市場的商機,堅定決心,來到廈門成立富居山丘貿易有限公司,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經營的方式,主打電商業務,組建了一支12人的電商運營團隊。當問及為什麼選擇廈門落地時,他表示,廈門離臺灣較近,文化同根同源,還有優厚的惠臺政策。「當時其他地方都有考慮過,但只有廈門這邊能切實地解決我孩子的上學問題,創業補貼等政策都很實在,經濟環境、營商氛圍也都非常適合立足創業,讓我的工作沒有了後顧之憂。」

「我們2014年在天貓開店,2015年在京東開店,專注電商系統一直發展到現在,效益都很好,在天貓還做到數一數二。」經過數年的沉澱和發展,金於峰的電商生意風生水起,在疫情期間銷量逆勢上揚,在今年剛剛過去的「雙11」中也創下了不錯的銷售業績。談起電商的好處,金於峰認為,電商通達便利,輻射範圍廣,雖然電商運營團隊在廈門,但產品可以賣到世界各地。而且中國大陸全球最好的快遞物流系統也極大地支撐了電商的發展,相比之下,臺灣的物流成本就顯得較高,缺乏電商蓬勃發展的土壤。

■■創新:致力在兩岸生活中普及和傳承香文化

「現在香品的市場還是較為小眾,它不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卻又是我們文化傳承的必需。」香灰散落,說話間,檀香已然燒了過半。金於峰對記者說,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嗅覺,多是西方的元素,香水、精油等俯拾皆是,但屬於我們自己傳統的線香、沉香、檀香等卻漸漸無人問津。

金於峰認為,傳統的事物要想擁有生命力,就必須與時俱進,摒棄一些繁瑣且不必要的東西,讓傳統香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我們要傳承,就要有人去買,有人去用,也就是要有市場。如果香沒了市場,就會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去。」

為此,金於峰有了更深的一些思考。他組織團隊精心設計了很多新品相的包裝,與文創產業結合,去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了解中國香文化。金於峰興奮地向記者展示著他的得意之作:與臺北故宮聯名的《清明上河圖》八盒裝隨身包薰香禮盒,八盒攤開合併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清明上河圖》圖案;媽祖、關公、財神爺等民間信仰人物被畫成了可愛的卡通形象,製成了一組寓意「福祿壽喜恭喜發財」的傳香盒,充滿了濃濃臺灣味。「我們還有一個發明專利的小製作,就是將香與火柴結合起來,短短一根,一划就可以點著,一根可以燒20分鐘,使用和存放都非常方便,以此希望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去嘗試和了解香文化,這也是對香文化一種更好的傳承。」

「爐煙嫋孤碧,雲縷霏數千。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一支香燃盡,採訪也進入了尾聲。在他看來,香是一個很奧妙的東西,既可怡情養性,又可化病療疾,寄予著中國文化中「和」「敬」「清」「寂」的精神。他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業能使香文化真正地被百姓接受和認知,並在生活中得以傳承,「讓每個兩岸同胞找到適合自己的香品,讓世界和我們變得更美好。」


相關焦點

  • 兩岸專家學者熱議閩南文化保護與傳承
    兩岸專家學者熱議閩南文化保護與傳承 2018-06-03 11:34何凌霄 攝   中新網漳州6月3日電 (何凌霄)1日至3日,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以「閩臺民俗文化保護、傳承,發揮特色,提升檔次」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在福建漳州長泰展開。
  • 兩岸學人臺北對談中華文化之傳承與創新
    29日下午到訪位於臺北市陽明山上的中國文化大學,與兩岸學人共話中華文化之傳承與創新。  李鴻忠在這場兩岸歷史文化沙龍上談中華文化時指出,中華文化至今仍保持旺盛生命力,是因為它所走的是一條包容創新的路,傳承與創新並行不悖。中華文化以漢文化為主幹,兼收並蓄了異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吐故納新、與時俱進,適應世界的變化。而天人合一的理念、漢字、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等因素,又成為中華文化所獨具的原點優勢、載體優勢和傳承路線優勢。
  • 國臺辦: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是兩岸傳承文化良好開端
    中國臺灣網4月27日北京訊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安峰山27日表示,兩岸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是兩岸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語言文字的良好開端,希望雙方持續推進這項工作。我們將為推動和深化兩岸語言文字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同胞溝通交流、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創造良好條件,提供積極幫助。
  • 兩岸交流結情誼,中華文化共傳承
  • 談兩岸文化傳承,先要搞清「內部競爭」與「敵我矛盾」
    談兩岸文化傳承,先要搞清「內部競爭」與「敵我矛盾」 2020年11月25日 15:2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田飛龍表示,這會使得臺灣文化之根開始鬆動,而臺灣人的文化認同以及基於文化認同對中國歷史跟政治的理解,也會開始變得膚淺化。我們從綠營政客、綠媒、某些學者甚至「臺獨」取向之青年認知中可以清晰判斷出其文化與政治心智的膚淺扭曲狀態。這對於臺灣文化競爭力、對兩岸和平、對臺灣與大陸之間的文化交往傳統的延續,以及兩岸最終統一的民族復興大目標,都是極大的破壞。
  • 文化傳承 當存於鮮活生活中
    本周,北京東四胡同中,一群身著旗袍、長衫的年輕人騎著復古自行車穿梭在傳統民居之間,著實打眼,引人側目。舉辦胡同騎行活動的意義,我們都能理解和接受。文化傳承與時代延續是人們的情感生活中永不褪色的嚮往。胡同連接著老北京和新北京,我國曾經被譽為「自行車王國」,這些記憶不曾遠去,仍然柔軟,但畢竟不再是今天生活中的主角,用什麼方式讓昔日那個純樸、安適的歲月留存呢。現在人們想了很多辦法,聚力文化傳承,希望用現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來延續過去的美好瞬間。
  • 兩岸專家學者在長泰舉行研討座談會 共商閩南民俗文化保護傳承
    中國教育在線訊 6月2日,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保護傳承閩南民俗文化研討座談會在長泰舉行。座談會以「保護和傳承閩臺民俗文化,發揮特色,提煉精華」為主題,旨在調研考察長泰閩南文化生態體驗基地和閩南傳統民俗民風活動,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保護和傳承閩臺民俗文化,發揮閩南文化在閩臺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媽祖信仰:延續文化血脈 聯結兩岸情感
    在媽祖文化傳承過程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這些故事的核心圍繞媽祖「真、善、美」的精神品質以及救苦救難的功德。大致分為在世和顯聖兩種:媽祖在世傳說包括媽祖誕降、救父尋兄、化草救商等內容;顯靈的傳說包括澎湖助戰、解除旱情、神助擒寇等等。媽祖文化不僅包涵神話色彩濃厚的故事,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信仰儀式,如誕辰慶典、進香、繞境、巡遊等等。
  • 弘揚正能量 兩岸一家親——淺述揭陽與臺灣三山國王文化交流工作
    三山國王信仰文化是地域精神民俗文化,這種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既傳承鄉土優秀文化,又是兩岸同胞「神同源,文化同宗」的精神連結,更是「人同根,兩岸一家親」的情感認同。長期以來,揭臺兩地同胞進香會香、對接交流,傳承了三山國王民俗文化,特別在近年來,揭陽市積極發揮三山國王信仰力量,加強各三山國王宮廟之間的互動交流,深化與臺灣三山國王宮廟「點對點」「廟對廟」對接交流,潛移默化、文以化人,切實做好揭臺交流交往工作,已經成為促進兩岸共贏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推動力。2018年9月,三山國王祖廟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批准列入省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 兩岸青年共研閩南文化:「真正有兩岸一家親的感覺」
    中新網漳州7月7日電(龔雯)「這邊很貼近臺灣文化,精神文化、民俗信仰的一些風格都和臺灣相近。」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的研究生王阿勉經過此次閩南文化研習營活動,感受頗深。  7日,由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在福建廈門落幕,活動為期7天,兩岸青年共同研習閩南文化,尋找到文化的認同感。臺灣青年實地參觀閩南師範大學福建僑鄉文化館。
  • 兩岸大學生在奉獻中感悟文化魅力
    來自臺灣政治大學崇德儒學研究社的13名大學生與廈門大學、福建師範大學、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學院、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南洋學院等的近70位大陸青年學生志願者共同分享學習儒家文化精神的感受以及在孝親、品格、課輔等方面的志工經驗。「夏令營活動是藉助廈門篔簹書院的平臺優勢,由兩岸大學生自發組織而成,自2012年至今已成功舉辦3屆。」
  • 【泰國《星暹日報》】刊兩岸青年共研閩南文化:"真正有兩岸一家親...
    7日,由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在福建廈門落幕。在為期7天的活動中,兩岸青年共同研習閩南文化,尋找到文化的認同感。  第一次來到閩南地區,王阿勉來之前有種複雜心情,「接觸了才發現語言、衣食住行都很親切,真正有兩岸一家親的感覺。」
  • 臺胞熱衷赴大陸研習中醫 冀兩岸共同傳承與推廣
    臺胞熱衷赴大陸研習中醫 冀兩岸共同傳承與推廣 2019-06-0621:12: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孔慶玲
  • 中華設計獎寧波頒獎 兩岸青年共話傳統文化與生活美學
    中華設計獎寧波頒獎 兩岸青年共話傳統文化與生活美學 2020-09-27 00:42:26「小墨器」書法用具、提煉了廬山與西海造型元素的峰嶺現代家具、簡約風的新中式收納鎮尺……第三屆中華設計獎「生活美學」設計大賽頒獎儀式日前在浙江寧波舉行,來自海峽兩岸青年的設計作品詮釋了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生活美學中的應用。
  • 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的「空中相遇」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執行主席王欽敏,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出席開幕式。  本屆論壇以「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為主題,旨在進一步闡發與弘揚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特別是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 兩岸學者臺北暢談中華文化
    由大陸九州文化傳播中心與臺北市文經發展對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兩岸人文名家講堂」日前在臺北敏隆講堂開講。來自兩岸的6位專家圍繞「傳統文化與藝術創作」主題,從民間藝術、文學、非遺、新聞傳播等角度,與臺灣觀眾暢談分享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 廈門: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舉行
    廈門: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舉行 2014-08-18 06:51:00 導讀:」非遺文化童玩的傳承代表人陳文東在15日上午舉行的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上說,童玩民間文化在傳承中要抓住精髓,挖掘教育因素,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和延伸。
  • 「非遺傳承文創共融」兩岸高校文創論壇在臺北舉行
    新華社臺北3月23日電(記者劉剛 肖正強)以「思木·創生」為主題的「非遺傳承·文創共融」兩岸高校文創論壇,23日在臺北圓山大飯店舉行。這也是第三屆黃公望兩岸文創設計大賽系列活動之一。論壇邀請來自兩岸院校的六位木藝教育家做主旨演講和經驗分享,分別從「人與家具的基因演變」「林下經濟的東方物象」「生活木器中的東西方思路」「當透明遇見木紋」「家具設計是生活品質的優化設計」「重構榫卯·傳承創新」等六個方面,闡釋具有中華文化基因的創新工藝概念,探討木藝產業文創化之路。
  • 善德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8月28日開放的常德網訊(作者:龐廷禹 喬臣)8月28日20:30至22:30,參加2012年第十二屆湖湘文化之旅「青春兩岸行.牽手桃花桃」活動的臺灣青年學生與常德青年學生,在湖南文理學院進行了一堂生動的湖湘文化講座。講座由湖南文理學院團委書記戴軍先生主持。講座的主題是:善德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 探討侗文化傳承與創新
    原標題:探討侗文化傳承與創新  本報7月18日訊(記者 肖軍 黃巍 通訊員 胡益龍 吳炳 蔣進 粟匯華)7月12至15日,中國侗族文學學會、中央民族大學、臺灣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海峽兩岸的近100位專家、學者,匯聚通道侗鄉,舉行第二屆兩岸少數民族(侗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