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行乃深知 累世宿慧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證嚴上人向大眾開示燻法香後,要將道理落實在生活中,「這世聽,來世有因緣再聽;來世還是要再認真聽,要再認真做。」(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攝影:阮義忠)

「聽到『大家好』,師父安心免煩惱!這讓師父最歡喜。」證嚴上人行腳臺北,面對北區環保志工與慈濟委員,最關心的仍是弟子的身體健康及慧命成長,心心念念仍是大家有沒有持續「燻法香」。 

「總是,時間很匆匆忙忙,這樣一天過一天,最重要的是師父每天要做什麼?你們是燻法香,師父就要說話。對啊!師父說,若有人聽,我會很歡喜。」

同步燻法無秒差聞法入行增慧命

全球慈濟道場,不管是靜思堂、聯絡處,甚至是環保站,只要透過視訊聯機,世界各地的慈濟人都可以同步收視到上人晨語開示。

「我們臺灣的早上,在約旦的十一、二點晚上,他們就要聽了才能去睡,我們這裡是睡飽才起來聽——這是有時差,但是沒有秒差,說話,大家都一起聽到。」

有時差而無秒差,一法看似無差異,但每個人聞法而入法,真的都一樣嗎?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在這裡說,全世界的人聽,連非洲他們(慈濟志工)也在聽,他們也是每天聽,他們在聽法是很認真聽,而且精進聽,因為他們聽進去,就是身體力行,就去做,這才是真正很虔誠——真的聽,聽入心,做在他的日常生活裡,這是師父最愛。」

把法用在生活中,才能真正把法印在八識田中,增長慧命。

「大家聽法要入心,要用得到,這輩子聽進去,下輩子能夠師父說的話,常常放在心裡,將來如果遇到因緣,看到事情就有記憶,就會知道這件事情應該是這樣,應該是這樣,智慧成長。」

法香滲入絲縷中細微意念藏芳德

佛教有生死輪迴的觀點,老一輩的人看見聰明伶俐、聞一知十的孩子,也會說:「這個有讀『前世書』。」

上人開示:「以前的人說,學前世書,也能聽前世法,前世人有聽法。我常常跟我自己說,我前世人都有在聽法,你們相信嗎?(眾答『相信』)所以生生世世,我很精進,我都是這樣在燻法香。」

上人用生活中常見的燻衣草,向在座的許多老菩薩說明「燻」的妙用。

「我們的衣服有一種就是叫做燻花(衣)草,花包在巾裡,或是放在衣服裡,現在衣服拿出來穿,就有一種香味。不過,那個香味能夠香多久?差不多一天、兩天,香了就過去。你們現在燻法是不是帶去第一世、第二世,再去還在嗎?」

聽到眾人應答「有」,上人也給予肯定。

「應該要有,我們自己要有信心。這世聽,來世有因緣再聽;來世還是要再認真聽,要再認真做。因為常常都會聽到大家都跟師父發願,生生世世要追隨師父,這就是我們大家所約定的,不是這輩子與師父結好緣,來世我也要跟你們結好緣;你們如果不理我,我也是要追你們。這就是菩薩在人間,要度眾生就要發這樣的願,我們的記憶很重要。」

雲端飄渺藏真實化繁為簡通諸法

臺北慈濟醫院李嘉富醫師於開示前,向上人報告了北區人醫會照顧年長環保志工的成果,人醫會都鼓勵這一群長者要定期量血壓,把成果記錄在「雲端」,如此不同的醫療團隊,都能好好掌握長者的身體狀況。

「現在的科技發達,計算機有一個叫做『雲端』,就是(數據)輸入計算機裡,計算機就這樣在雲端上,醫師不管他在哪個地方,只要密碼打進去,某某人的血壓,某某人的情形,都會顯示在計算機上。」

然而,實際人醫會在個環保站推廣時,老人們因為對科技不熟悉,也不想把做環保的時間「浪費」在量血壓上;但透過環保站的慈濟志工智慧引導,老人家聽懂了,就能欣然接受。

「老人聽不懂,他(志工)就跟他(老人)說『紀錄在天空,醫師若要看,就從天上拉下來,這樣就有你的數據在那裡。』老人就覺得說,『真的喔!我的資料放在天上,拉下來就有。』所以他們就很歡喜,每天每天都會量血壓。這是我昨天(6/10)聽到的,我讚嘆環保站的菩薩真的很有智慧,也很感恩,大家環保站的菩薩,慈誠委員都替師父很照顧老人,這是我很感恩。」

上人非常關心長者們的身體健康,以及他們做環保時的人身安全,諸如踩寶特瓶、迭紙箱、搬重物等等動作,都一一叮嚀要做好安全防護。

智向長者德中尋垃圾煉出無上寶

上人也相當感恩這一群環保菩薩天天實作,是人品典範,也是海外各界朋友來臺取經的對象。

「剛才有聽到,光是新店,一年時間有三百個以上的團體來參觀,就是要學臺灣怎麼做環保,這三百多個國家有不同的語言,有的說日文,有的說英文,有的說葡萄牙文,有的說南美洲的文等等。我們裡面都有這樣的人才,他要聽什麼文,什麼話,就會為他解釋,在關渡這個地方,一年三百個團體,很多國家這樣來,可見環保是現在整個地球最緊張的,最需要人類關心的,就是環保。」

除了外國友人來學習環保,臺灣也有年輕學子以長者為師,以環保為題做研究論文。

「我一回,不知道在臺北哪個環保站遇到三個年輕人,我問他們說,『你們一樣來環保?』他說,『是啊,我很感恩!我現在在寫論文,這裡是一個寶藏。』我說:『這個垃圾有什麼寶藏?』我故意這樣跟他說;他說,『有喔,不只是垃圾堆的寶藏,這裡老菩薩就是人中之寶。我很多論文都是老菩薩的智慧,他們把這些垃圾(處理好),有他們的大道理。』老菩薩,你們就是那些未來博士的老師。」

疼惜長遠覺有情深入人群不退轉

肯定環保志工的智慧,上人希望人人落實環保,也愛護力行環保的志工菩薩。

「我們真的是要愛護環保,疼惜環保人,疼惜大地就像疼惜我們的家庭一樣,我們為我們的子孫,最重要是為了我們自己未來,我們的來生來世,我們的依報正報,我們一樣會出生在這個地球上。希望現在做好,把大家教好,繼續做下去,不管再多久,我們會重新再來的時候,是一個很安全的地球,是一個很健康的地球,是一個很豐富的地球,這是我們最期待的。」

做環保,是為自己也為人群留下清淨的家園;上人也肯定老人家走出家門接觸人群,是有益身心健康,也是佛陀所說法。

「你們如果有在聽法,師父都說釋迦牟尼佛叫我們要入人群,去度眾生。我們要入人群,煩惱即菩提,眾生的煩惱就是我們的智慧,我們要在人群中付出,像環保站有很多東西啟發我們的智能,這樣我們的記憶就不會退化。你想,有道理嗎?」

聽到大家大聲應答「有」,上人勉勵:「師父說的話如果有道理,你們就要聽,要聽入心,要記牢,要身體力行。對啊,所以聽就要做。」

相關焦點

  • 證嚴上人的慈濟世界
    楊曉東的故事:證嚴上人看望曉東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1966年證嚴上人於臺灣花蓮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上人一生奉行「自力更生、不受供養」,初期與五位弟子,以縫製嬰兒鞋、從事農作等開展慈善工作,
  • 證嚴上人與慈濟事跡編入美、加中學教科書
    由牛津大學加拿大印刷公司發行,名為《世界接觸─ 二十一世紀的地理》(Global Connections ─ Geography For The 21st Century)的新編高中地理學教材,首度將證嚴上人和慈濟基金會的慈善事蹟,列為該教材中唯一收錄的亞洲宗教團體和宗教領袖。
  • 證嚴上人丨婉如觀世音的比丘尼
    證嚴上人俗名: 王錦雲法名:「證嚴」、惜福、再造福她就是 證嚴上人西方人稱她為:「東方德蕾莎」東方人看她如:「人間觀世音」1937年《證嚴上人與慈濟世界》1973年因見花蓮東部地區民眾生病沒錢就醫遂成立「貧民施醫義診所」每周兩次義診施藥
  • 證嚴上人開示|方向能合 互協人和
    證嚴上人開示上人期待,人文志業對於法脈宗門文史的匯整與出版,要有一個合和互協的團隊,負起使命責任統整,不為營利,而是為了傳法入人群,顯明慈濟形象,淨化人心、教育大眾,讓法脈宗門世代流傳。與王端正副總談話,證嚴上人表示,栽培人才是志業傳續的重要方向,需要有積極負責、精神理念精準的人,才能將人才培育做得既精又實;否則培育出來的人才偏離法髓精神,要再調整回來,就必須耗費很大的心力。
  • 鳳凰網佛教赴臺交流:慈悲喜舍,證嚴上人的慈濟世界
    鳳凰網佛教新媒體臺灣交流團與證嚴上人歡喜合影(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證嚴上人開示(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在座談過程中,證嚴法師一襲灰衣,神態祥和,坐在散發著茶香的大愛廳中,娓娓道出慈濟的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證嚴法師對鳳凰網佛教長期以來持續弘揚慈濟事業表示了感恩與肯定,指出「佛法淨化人間,佛法需要在人間更深地傳播善的種子」,同時,證嚴法師還拿出了由慈濟大愛電視製作的歌仔戲《智者大師》影像產品,強調以大眾更易接受的方式,傳遞慈濟善的理念。
  • 證嚴上人:荒漠湧甘泉
    去年(2013年)海燕風災後,眾多菲律賓慈濟人長時間投入災區,在惡劣環境中推動「以工代賑」,帶動近三十萬人次民眾投入清掃家園,終讓重災區獨魯萬市復甦生機;菲律賓志工感恩全球慈濟人作為後援,讓第一線志工無後顧之憂,現場以法船隊形向上人發願,要成為安邦定國、度化眾生的大法船。 上人以「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勉眾廣度眾生,也要努力聞法,發四弘誓願。
  • 證嚴法師:人間正道不滄桑!
    「一步能行,千裡即能行。」——證嚴法師《靜思語》三國時吳縣人陸績,六歲隨父親謁見袁術,席間吃橘子,臨走時偷偷藏了三個,袁術發現後嘲笑:「這小孩兒,來主家作客還懷藏橘子嗎?」我們評價某個人,一上眼,應先從「器識」看,儒家的說法,「器」是「器量」,「識」乃「遠見」;佛家的闡釋,「器」是「行願」,「識」為「見地」,本質一如。
  • 證嚴上人:教富濟貧 和睦自安
    莫三比克、智利慈濟志工將富有的人集合起來為苦難人付出,上人讚嘆:「只要她有一個方向,能啟發他們的愛心,讓人世間能有愛的和睦,哪能不平安呢?」(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證嚴上人9月12日誌工早會開示】 「人世間什麼最大富,能付出的人是最大富,因為他富有餘,所以他願意付出。我們真正要學習的,就是這樣能付出的人生,才能真的感覺到最快樂。」
  • 證嚴上人:實相說法 淨性琉璃
    上人開示:「菲律賓這幾天在做海燕回顧影像。受大災難時,慈濟人怎麼樣進去,如何跟當地災民互動,那相片都留住很感人的畫面,這叫做人間的歷史、時代的見證。」 【證嚴上人10月22日誌工早會開示】 「時間也是過得真快,很快農曆的九月也快要過去,可是還有一個農曆九月,今年是閏九月。」
  • 證嚴上人:合齊聚福廣施增慧
    (攝影者:丘亭) 【證嚴上人12月1日誌工早會開示】 時序進入寒冬,又到了每年歲末祝福的時候,這也是慈濟每年的一大盛事。12月1日的志工早會後,證嚴上人即將展開第一梯次的歲末祝福行腳。 「歲末祝福就是快要過年、送舊迎新的時刻,我們的志業體裡,大家都很踴躍,用心在製造歲末祝福的福慧紅包,醫院院長、副院長及各科室主任,人人都共襄盛舉。
  • 證嚴上人:「慧命」才是真實命
    行菩薩道是為疼惜天下苦難 與澳洲慈濟人座談,上人期勉要相互包容、合和互協,帶動良好而緊密的互動。 「有些人聲色不佳,總愛挑別人的毛病,不懂得說『感恩』。大家發願做慈濟,要下定決心,運用感恩、尊重、愛,讓自己做得歡喜、別人也歡喜。」 馬來西亞慈濟志業成果豐實。
  • 證嚴法師為什麼能建立全球四大非政府組織之一的慈濟?
    2010年,證嚴法師被臺灣民眾推選為「最受信賴的人」。慈濟現在是全球四大非政府組織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從事佛教的人有很多,那證嚴法師為什麼能夠建立合法的全球四大非政府組織之一的慈濟呢?是佛教?當然,她的成就離不開佛教,但是這隻答對了一部分。如果僅僅是佛教,別人也可以啊,為什麼別人不可以開創出類似的佛教組織呢?
  • 證嚴上人:力行三好 造福人間
    證嚴上人於4月16日的志工早會中提及,這兩天之間,接連不斷的地震與餘震,已傳出多起災情,也有房屋倒塌、人員罹難或失蹤,民眾的驚惶可想而知。 「這2天的時間,他們多麼地驚慌,多麼地惶恐,而且房屋倒的人,有傷的,有的是往生的,還有也許還困在裡面的。地震過後,也有發布海嘯(警報),幸運的是,1個多鐘頭以後解除,海嘯沒有發生,也是不幸中的大幸。」
  • 證嚴法師和她的慈濟世界
    從未踏出臺灣一步的證嚴法師,從三十個竹筒開始,率領著四百萬名慈濟人,打造了橫跨慈濟醫院、慈濟小學到大學、慈濟廣播、靜思人文、慈濟月刊、出版社、大愛電臺、大愛電視臺、骨髓捐贈資料庫等志業體系,花蓮慈濟醫院旁邊的靜思堂,有一個高十三層的講經堂,還有慈濟從無到有的史料館,這裡不僅是慈善的世界,也是全球慈濟人爭相前來朝聖的「心靈故鄉」。
  • 證嚴法師---度人的方法
    度人的方法成佛要因緣具足,才有眾生可度,所以緣很重要。如果我們和人有緣,你不必跟他說:「我要度你。」你只是走過去,後面自然就跟著一群人了,這就是福緣。但我們要運用智慧去分別眾生的根機,例如有的人適合猛烈的度化方式,有的人可能就要採用柔和的方式來誘引,這一切都要看時機。時機如果成熟,我們應根機來施教法,這就是觀機逗教,也就是「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的扶疏意指,我們要像農夫一樣「布善種子」,好的農夫會知道什麼樣的種子適合什麼樣的土地。
  • 證嚴上人:修禮育德 和敬傳揚
    上人開示:「古禮,我說不能喪失掉,要好好傳承下去。他們還要『敬師頌』,他們就說一段很長的文,(感恩)他們生命中的三個恩人,那是他們的傳統,他們平常尊師重道是多麼的懇切,這都是他們的禮節。」(攝影者:蕭嘉明) 【證嚴上人11月26日誌工早會開示】 「泰國慈中的孩子們,這一次歸來參與慈濟教育志業二十五周年慶,他們有備而回來的喔!
  • 證嚴上人:初心即動 續願致淨
    (攝影者:林炎煌) 【證嚴上人11月8日誌工早會開示】 「時間過得真快,許許多多的今天,天天都有歷史。」志工早會中,證嚴上人提及今日是11月8日,歷史上的今天有兩個重要的日子,一是慈濟菲律賓分會成立二十周年,另一個是海燕風災周年。
  • 她成為趙樸初、證嚴上人之後第三人
    庭野和平獎已延續三十八屆,被視為「宗教諾貝爾和平獎」,在此之前,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臺灣慈濟功德會會長證嚴法師,分別於1985年、2007年榮獲「日本庭野和平獎」。昭慧法師,祖籍廣東梅縣,1957年生於緬甸仰光,8歲隨父母定居中國臺灣,1978年出家,現任玄奘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授,並為佛教弘誓學院指導法師。
  • 證嚴上人:守住正軌善法滌塵
    上人殷囑,要以佛法淨化人心,必得大家有心;善用此時此世發達的科技,將佛法種子普遍播入人心。(攝影者:塗鳳美) 全臺靜思書軒、靜思小築六十位同仁返回精舍尋根,上人肯定大家用心將法脈精神融入社會人群。「只是聽法,難以全然銘記於心,容易漏失;將法形於文字、編輯成書,再透過有心人推廣,即能廣傳於世。」
  • 證嚴上人:以孝為典行善及時
    【證嚴上人5月13日誌工早會開示】「我們看到,全球浴佛節感人故事多,因為浴佛節更能接近人間真理,啟發多少人的信心、愛心和孝心,行善、行孝不能等,因為接近真理,就更能體會生命中的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