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怎麼鼓勵,他們就是不說話。」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教授林曉東,曾採訪美國頂尖大學共35位教授,幾乎所有教授對中國學生的印象,都有這麼一句話。最後,林教授提出忠告:中國孩子最亟待提升的,是公開展示自己獨立觀點的能力。
這種現象,確實尤為普遍。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天資聰穎、滿懷想法的孩子,卻因為語言能力差、缺乏自信,表達的時候,變得結結巴巴,這樣家長們變得十分焦慮。
加之近年來高考向「大語文」改革,少兒語文知識積累、詞彙積累,也成為了當代家長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通過為孩子報「口才課」的方式提升孩子表達能力。
那麼孩子幾歲學習口才合適?學習口才路上有哪些誤區?學習口才究竟有什麼用?針對家長們問到比較多的問題。貓老師為大家整理了答案。
問題一、孩子為什麼要學習口才?幾歲學合適?
無論男孩女孩,3~12歲都是兒童語言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同時還是幼兒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啟蒙的黃金時期。
孩子不僅要能說,還要會說。在此階段,通過系統性訓練才能完全打開孩子的語言天賦,提升綜合能力。
此外,在此階段學習好的口才課程,還能起到提高少兒情商、提升寫作能力、增進親子感情的作用。
問題二、學習口才有哪些誤區?
★ 誤區一:學口才該完全順應孩子興趣
一項技能的塑造和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語言學習不能僅靠孩子一時興趣,需要家長長期的督促與密切的配合。
★ 誤區二:孩子平常非常喜歡說話,應該不需要學習口才課程
好口才不等於「話多」,好的表達能力要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而好的口才訓練會將情商教育、禮儀教育融入課程之中,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進行系統、長期、個性化的情智教育,從根本上幫助孩子解決表達的「短板」,讓孩子不僅「能說」更要「會說」。
★ 誤區三:多讀書,就能有好口才
多讀書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提升孩子思維能力,對孩子講話的邏輯也很有幫助。但現實中,很多孩子缺少的不是知識,而是公開展示自己觀點的能力。只有增加在口才方面訓練和實踐經歷,才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 誤區四:練口才不需要培訓
好的口才是練出來的,不是聽來的。
古羅馬雄辯家西塞羅在最初的演講時,曾感到自己「臉色蒼白,四肢和整個心臟都在顫抖」,而美國演講家詹寧斯·伯瑞安說,當他第一次站在講臺上時,他的「兩個膝蓋顫抖得碰到了一起」,而這兩位名人最終能成為雄辯家、演講家靠的也是無數次的訓練和實戰。
可見,系統的知識體系、固定的訓練機會對獲得好的口才來說至關重要。
圖自丨Pexels
問題三、學習口才究竟有什麼用?
★ 作用一:有利於改變自卑
會演講的孩子不自卑。口頭表達能使孩子學習能力增強,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和對他人語言的理解能力也能夠得到提高,讓孩子勇於表現自己,有效增強孩子自信心,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 作用二:有利於改變孩子內向的性格
性格內向的孩子往往說話的聲音也很小,如果孩子都能堅持大聲的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並且能夠當著很多人的面把話說出來,說清楚,很容易使孩子愛上表達,性格也就隨之更加開朗樂觀。
★ 作用三:提高孩子語文素養
2019、2020,高考連續兩年要求以發言稿、主持詞,演講稿等為題材進行寫作。高考把這種偏實用性的文體向大眾學生普及,也恰恰證明,語文學習會更加突出對於學生語文能力的應用上,即從寫作與閱讀理解,向語言表達轉變。
而口才訓練的結果往往會使孩子們「出口成章」,在口才訓練過程中,孩子們會積累的大量詞彙、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形式,這不僅是對表達能力的提升,更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語文素養。
★ 作用四:提到孩子思辨能力
近年來,《脫口秀大會》、《奇葩說》、《主持人大賽》等節目的火爆網絡,讓大眾再一次認識到口才的魅力。而每一期精彩的脫口秀、演講、辯論和主持背後蘊藏著的都是演講者對該問題深入思考。
少兒口才訓練包括辯論、相聲、小品、兒童劇等多種形式,每一個次展示,都要求孩子善思考,能表達,會總結,並在展示過程中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長期的口才鍛鍊,有利於讓孩子成為有思想、有深度的人。
學會表達、敢於表達、樂於表達,必將使孩子終身受益。在口才貓課程體系中,我們秉持「口才+」的素質教育課程設計理念,將口才教育與學科教育、情商教育、傳統文化、時代潮流等相結合,讓孩子的口才、學習和素質培養互相促進,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