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詩歌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揭露官吏的橫暴、 同情人民的苦難
(二)能力目標
1.理解詩人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來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感情的寫作方法。
2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重點)
2、了解詩人複雜矛盾的心理。(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情景導入,配輕音樂鋼琴曲--眼淚,同時讓同學們閉上眼睛,想像並用一個字來描繪教師將要訴說情景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真正關注過唐朝歷史,那麼「安史之亂」這四個字定會刺痛你的雙眼。那是一個哀鴻遍野的年代,那是一場場流血漂櫓的戰爭;戰場上廝殺聲震天,將士們如枯草般倒地血流成河;村道上哭聲震天,牽衣攔道,爺娘妻子送別即將上戰場的將士;詩人杜甫面對此情此景,拿起如椽大筆,飽蘸著血和淚,揮筆寫下傳世名篇《石壕吏》。
(此種導入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同學們快速的進入當時的特定時代背景中)
(訴說完以上情景後請同學們慢慢的打開雙眼,然後舉手發言,用一個字來形容剛才所感受到的場景。大多說同學會用悲、痛、慘、苦等一些字來表達他們所聽到場景的感受。)
銜接:聽了咱班這麼多同學的感受,老師也想用一個字,來和同學們共同來探討這篇詩歌。這個字就是「苦」字!
《石壕吏》怎一個「苦」字了得?
銜接:首先,我們從寫作背景方面了解這篇古詩。
一個苦難的時代
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佔的鄴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死傷無數。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於是寫下《三吏》、《三別》,《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首。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體味情感(朗讀應注意:字音、節奏、情感)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請一位同學朗誦,其它同學給這位同學進行評講,根據評講的建議再次進行朗誦)
2.再讀詩歌----看視頻朗誦
(再次把握詩歌情感,聽讀一遍之後,請全班同學進行集體跟讀朗誦)
銜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國危豈能人安?一個苦難時代必將造就苦難的家庭!
二、有情有味讀詩--- 一個苦命的家庭
再讀詩歌思考以下問題
1、這個家庭苦命在何處?(可以從家庭成員來考慮)
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死。
兒媳:出入無完裙
孫子:尚在乳下
老嫗:老年喪子,暮年從軍。
老翁:有從軍之憂,妻離子散。
2.讀完此詩有人說,老婦人致辭的三層意思是一口氣表達出來的,你怎麼認為?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很容易就能知道這裡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在官吏的一步步的逼問下,才不得不說出來的。從詩歌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可知,同時從詩歌中的多次變換韻腳也可以看出來)
3.接下來,讓同學們表演事先排練的《石壕吏》情景劇。
(此舉更會加深同學們對於詩歌中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會使同學們更好的理解詩歌所表達的主題情感。)
吏:【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
嫗: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吏:【你們家還有別人嗎?】
嫗:室中更無人,
吏:【撒謊!不是還有個孩子在哭嗎?】
嫗:惟有乳下孫。
吏:【這麼小的孩子沒有母親嗎?快叫她出來!】
嫗: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吏:【那也得跟我們走!國家正需要人呢!你們家至少得有一個人跟我們走!】
嫗: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吏:【你這麼大年紀了,去前線又能幹什麼?】
嫗: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銜接:整個故事的人物都出現了,請問同學們,作者在哪裡?他怎麼知道這個故事的呢?
三、體味悲憫的讀 一個苦悶的靈魂
思考問題
作者杜甫投宿在老翁家,又身為華州司功參軍,對悍吏捉人為何保持了沉默?甚至在離開時連句安慰的話也沒說,為什麼?
(此題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理解主題和作者的複雜心理)
從時代背景看,這場平叛戰爭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作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杜甫是支持這場戰爭,並且希望這場戰爭能夠獲勝!也希望人民從大局出發,做出犧牲。其二,他也很同情百姓在這場戰爭中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境遇,他也很憎恨官吏的殘暴!但是作者改變不了什麼,所以杜甫是非常苦悶的!
(此舉旨在分析作者苦悶複雜的心理和作者憂患蒼生、悲天憫人的情懷)
銜接:讀《石壕吏》,要讀到情難自抑,你才能讀懂「詩史」的含義;讀杜甫要讀出憂患蒼生,悲天憫人的情懷,你才真正讀懂「詩聖」的分量!作者杜甫一位偉大的詩人、一個具有悲天憫人情懷的詩聖,是值得我們中華民族每一個人尊重,杜甫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然而在杜甫誕辰1300年之際,他在網上突然成了網絡紅人!
四、拓展延伸
觀看視頻
視頻內容為杜甫在語文教材上被惡搞、被塗鴉的各種搞怪圖片
(看完視頻後讓同學們發表下各自的看法,然後總結提升到關於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最終引導同學們尊重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甚至發揚傳統文化。)
教師總結:配樂鋼琴曲----雪的夢幻
杜甫----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人們對文化惡搞應該有一個底線,對傳統文化的淡漠之情,足以讓人扼腕嘆息。
每一個民族都有屬於自身特有的文化積澱,我們如果不能做到汲取這些文化傳統所帶給我們的精神養分,那麼至少應該對文化經典保持一顆敬畏之心,這是對先賢的尊重,對民族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尊重傳統,請從自我做起!
五、作業:
以本詩為藍本,以第一人稱「我」為敘述視角,代替詩人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要求通過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進行合理想像和聯想,可以添枝加葉地描述。有一定的環境描寫,用多種方法刻畫人物。(500字左右)
六、板書設計
石 一個苦難的時代
壕 苦 一個苦命的家庭
吏 一個苦悶的靈魂
教學反思:本次的教學設計重在從苦的角度去賞析這篇詩歌,首先,體會這個苦難時代的社會動蕩,民不聊生;人民顛沛流離,苦不堪言。其次,體會這個苦難時代背景下的一個苦命的家庭(唐王朝所有家庭的縮影),家庭支離破碎,生活沒有明天並隨時面臨更深的苦痛。最後,體會生活在這樣一個由盛轉衰時代背景下的杜甫,面對人民的顛沛流離,流離失所,卻不能有任何的改變時,自己苦悶的心理,從而造就自己苦悶的靈魂。其中教學也存在很多的遺憾,比如對於裡面重點字詞的分析少了很多,對於更深的把握裡面的細節情感會有很多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