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杜甫

2021-02-13 陳駿名師工作室

作品賞析

《石壕吏》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它以「耳聞」為線索,按時間的順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從投宿敘起,以告別結束,從差吏夜間捉人,到老婦隨往;從老翁逾牆逃走,到事後潛歸;從詩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別,整個故事有開始、發展、高潮、結局,情節完整,並頗為緊張。詩的首尾是敘事,中間用對話,活動著的人物有五六個之多,詩人巧妙地借老婦的口,訴說了她一家的悲慘遭遇。詩人的敘述、老婦的說白,處處呼應,環環緊扣,層次十分清楚。

  詩人虛實交映,藏問於答,不寫差吏的追問,而只寫老婦的哭訴,從哭訴中寫出潛臺詞、畫外音,將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婦的「前致詞」中,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詩人寫老婦的哭訴,語言樸實無華,一個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婦的口吻,且隨著內容的多次轉韻,形成憂憤深廣、波瀾老成,一唱三嘆,高低抑揚的韻致,使沉鬱頓挫達到極致。

  全詩述情陳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愛憎之外,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在這裡,詩人通過新穎而巧妙的藝術構思,將豐富的內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體的形象裡,澆注於客觀的敘述中,讓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讀者,讓故事本身去顯露詩人的愛憎。這種以實寫虛,以虛補實,虛實相映的藝術手法,使全詩顯得簡潔洗鍊,而又蘊涵豐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裡,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於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裡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於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託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境烘託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裡生發出來。不說「徵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於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牆」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並為老婦以下的訴說製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係。「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在那裡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裡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裡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裡躲到什麼地方的小孫子,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後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

相關焦點

  • 黃天驥:說杜甫《石壕吏》
    唯有《石壕吏》,杜甫沒有對吏的形象作直接的描寫,但石壕吏的兇惡嘴臉,讀者又儼然在目。這是為什麼?需要進一步觀察詩人創作的手段。在把吏撇在一邊之後,杜甫便詳細描述老婦的苦苦哀求。為引導讀者對老婦的注意,杜甫還加上一句「聽婦前置詞」,然後再寫「婦啼」的內容。首先,老婦把家中壯丁參軍的狀況歸納為一句話,「三男鄴城戍」。這等於向石壕吏報告,她家參軍應徵的指標都已達到了。
  • 杜甫:石壕吏
    鏈   接杜甫:新安吏
  • 重讀《石壕吏》:小吏連老人都不放過,為什麼不抓杜甫?
    所以,這次我想重新解讀杜甫的《石壕吏》。 為什麼不抓杜甫 其實,一開始我對這篇課文的印象並不是那麼深刻,老師叫背什麼,我就背什麼,老師怎麼解讀,我就怎麼解讀。但最近快高考的弟弟突然問我,小吏連老人都不放過,為什麼不抓杜甫?
  • 《石壕吏》被語文教科書刪除引熱議 名家巨匠曾這樣批判杜甫
    1、杜甫名作《石壕吏》被刪除舊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5課《杜甫詩三首》,包括了《望嶽》《春望》《石壕吏》。最新版教科書中,《望嶽》被移至七年級下冊(第20課),《春望》被移至八年級上冊(第24課),《石壕吏》不再選入。
  • 《石壕吏》教學設計
    那是一個哀鴻遍野的年代,那是一場場流血漂櫓的戰爭;戰場上廝殺聲震天,將士們如枯草般倒地血流成河;村道上哭聲震天,牽衣攔道,爺娘妻子送別即將上戰場的將士;詩人杜甫面對此情此景,拿起如椽大筆,飽蘸著血和淚,揮筆寫下傳世名篇《石壕吏》。
  • 中國戲曲學院原創豫劇《石壕吏》,亮相黃河戲劇節
    杜甫與三郎一明一暗的兩條線,兼具了抒情與敘事,作曲、燈光、服裝、舞美等多部分協調配合,才最終將豫劇《石壕吏》呈現在舞臺。而這些最終的呈現是在演員的身上,所以豫劇《石壕吏》的人物形象設置力求個性鮮明,給演員帶來最大的發揮空間。
  • 《石壕吏》:語言和思維的歷險
    石壕吏怒氣洶洶抓人,兇狠殘暴。老婦只能哭啼,只能哀求,只有悲苦,只有無奈。「怒與苦」的比較,也是「強與弱」的反映。此外,「多與少」和「明與暗」是詩歌隱秘的比較。著墨老婦多,石壕吏用筆少,配角成主角,何以為之?原來詩歌以暗示的手法反襯石壕吏面目猙獰的形象,從老婦的致詞中可以窺見石壕吏兇惡的嘴臉。所以,詩歌明寫老婦,暗寫石壕吏;明寫老婦的苦痛,也暗含詩人的悲戚無奈。
  • 《石壕吏》語言和思維的歷險
    上一講,我們聊了「《石壕吏》思維與語言的七次歷險」。藉此,想打開詩歌閱讀的一扇窗。
  • 杜甫被稱為什麼 杜甫有什麼別稱
    杜甫是唐代的著名現實詩人,跟李白合稱「大李杜」,杜甫的《登高》被稱為「七律之冠」。說到杜甫,就不得不提這首《春夜喜雨》。這首詩的平常景是最難寫的,而杜甫把這首詩寫得如臨其境,可見杜甫的造詣之深。但是,大家知道杜甫被稱為什麼嗎?一起來看看吧!
  • 「 最美詩詞 」《石壕吏》:唐、杜甫
    《石壕吏》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它以「耳聞」為線索,按時間的順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從投宿敘起,以告別結束,從差吏夜間捉人,到老婦隨往;從老翁逾牆逃走,到事後潛歸;從詩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別,整個故事有開始、發展、高潮、結局,情節完整,並頗為緊張。詩的首尾是敘事,中間用對話,活動著的人物有五六個之多,詩人巧妙地借老婦的口,訴說了她一家的悲慘遭遇。
  • 八年級語文:讀杜甫《石壕吏》學寫作
    年少讀不懂杜甫,如今再讀淚滿襟。詩人不愧為詩聖,用手中筆化為人間利器,直擊每個人的要害之處,使其可憎可恨可憐,讀者讀之如親眼目睹一般,與之同哭。《石壕吏》是那些年我也曾背過的詩文,詩人用沉重的筆觸記錄了一段沉重的歷史,年少只覺憤慨,現在卻知傷心。
  • 杜甫為什麼很忙?
    幾年前的時候,隨著一組語文課本中杜甫的插圖被塗鴉惡搞的圖片出現在網絡上,讓已經成名千年的"詩聖"杜甫突然爆紅,網友們掀起了一股課本塗鴉的熱潮,我們的大詩人杜甫化身百變大咖,"杜甫很忙"引發了大家集體圍觀。那麼,在現實的生活中,杜甫過得到底是不是大忙人的的日子呢?
  • 崤函古道上最後一次西行杜甫寫出「三吏」、「三別」
    公元759年春天,四十八歲的杜甫,最後一次離開洛陽,沿著中原詩歌走廊向西,完成了崤函古道上最後一次西行。就是在這次西徵中,他寫出了代表作「三吏」、「三別」。就是在這一年,他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西南漂泊之旅。他離開故鄉深處,走向歷史深處,沉鬱的杜甫形象最終被補上了最重要的一塊拼圖。洛陽故鄉依舊在故土一去不再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偃師境內的首陽山,海拔並不甚高。
  • 我們必須義正詞嚴得打倒唐代詩人杜甫
    我們必須義正詞嚴得打倒唐代詩人杜甫】昨天無聊,翻閱唐詩,竟然發現唐代詩人杜甫,負面滿滿,缺少正能量。竟然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類挖苦、詆毀大唐社會幸福和諧的詩句。在大唐人民萬眾一心,同安祿山、史思民叛賊作鬥爭的關鍵時刻,不去歌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卻寫出了《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之類,詆毀之文,心理陰暗,其心可誅。今天特舉報,對他的詩詞全部消毒,加入「厲害了我的唐」的句子,建議雕刻一座跪像,放在歷代大唐皇帝的陵寢前,向大唐人民謝罪。
  • 我們必須義正詞嚴打倒唐代詩人杜甫
    我們必須義正詞嚴的打倒唐代詩人杜甫】 昨天無聊,翻閱唐詩,竟然發現唐代詩人杜甫,負面滿滿,缺少正能量。 竟然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類挖苦、詆毀大唐社會幸福和諧的詩句。
  • 詩聖杜甫:「三吏」與「三別」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杜甫的這首詩,高度還原了安史之亂期間的所見所聞,不愧是史詩
    李白和杜甫被譽為中國古代詩壇的「雙子星」,如果說李白是一個喜歡仰望星空的詩仙,那麼杜甫則是一個俯瞰大地的詩聖。杜甫從小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具有濃濃的忠君愛國思想。安史之亂後,他更是憂國憂民,從他那一首首抑揚頓挫的詩中,便可以感受到濃濃的仁慈與愛國情懷,這首《石壕吏》便是杜甫詩歌中的經典之作。公元755年,爆發了震驚朝野的安史之亂。大唐看似是一座堅如磐石的帝國大廈,頃刻間即將倒塌。
  •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指什麼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杜甫聽說唐肅宗自立,便尋訪追隨,結果被叛軍俘獲,不過由於原來在朝中官位太低,所以並沒有羈押他,只是將他禁足於長安城內。 這段日子,被稱為杜甫陷賊時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一些悲慘困苦的詩便出於此時。第二年,郭子儀大軍壓城,杜甫便找了個機會跑了出去,到鳳翔找到了唐肅宗。亂世出忠臣,唐肅宗看他衣衫襤褸,面露一臉忠誠的菜色,便授官左拾遺。
  • 【同步練習】《杜甫詩三首》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二課
    (2)「三吏」是指杜甫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別」是指他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別」是他現實主義詩篇的光輝頂點,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詩人的情懷--杜甫
    大家好,泡崖小學樂樂讀如期而至,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杜甫的詩。大詩人杜甫的名字,我想你們應該都很熟悉,他生於公元712死於公元770年,字子美,出生在河南省鞏縣一個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他的祖父杜審言也是著名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