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振韜 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從白玉縣贈科鄉政府駐地出發,沿著蜿蜒的小河逆流而上十多公裡就到了格沙村,成都武侯區援藏隊員劉磊的駐地就在這裡。
新婚不到一個月,他踏上援藏的徵途,成為「贈科七匹狼」的一員。武侯區有七名援藏隊員在這裡,他們戲稱自己為「贈科七匹狼」。
「援藏駐村一年多來,有幾個瞬間,我老是忘不了。」劉磊說。
從成都到白玉路途迢迢,往往需要在途中過上一夜。去年7月的那個夜晚,劉磊失眠了。新婚燕爾的他沒有陪在妻子身邊,卻和「贈科七匹狼」的另一名成員住在途中的旅社裡。他是陝北人,出發那天,妻子早早起床為他熬了最愛喝的小米粥,那是他有生以來吃得最美味的一餐。
產業脫貧
帶領村民試種「高原紅皮土豆」
整個蜜月期,劉磊都在做妻子的思想工作,找了雙方的長輩輪番勸說。「她哭鬧了很多次,我一度打算放棄了。」劉磊說,直到有一天,籤收到妻子為他在網上買的登山設備和保暖物品時,他才明白,其實妻子早就想通了。「她的哭鬧不是反對而是依戀,遺憾的是在那段時間我盡顧著講道理了,其實該多說說情話。」劉磊說,還沒到白玉自己就學到了新的一課,對新婚妻子的認識更深了一層。
「巴吉,今年我們一定要做好品控,收完土豆要篩選一下,別急著一股腦兒裝袋。」在格沙村,劉磊帶著村民試種了「高原紅皮土豆」,這是他駐村後研究的產業脫貧「三個一」方案的抓手。「三個一」即:打造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功推出一個品牌產品、成功扶持一個特色產業。紅皮土豆個大、脆甜,完全有機種植,是劉磊看中的產業項目,村民巴吉則是合作社的法人代表。
劉磊是區樓宇辦的工作人員,在成都一直服務於前沿經濟領域,來到白玉,他卻一頭扎進了土豆的種植中,不僅買了一堆技術書籍自己學習,還領著村民一起學。為此,他專門辦了個「農民夜校」,除了給村民們講解政策,就是帶大家學習種土豆。
出乎劉磊意料的是,土豆迎來大豐收的同時,格沙村村民的普通話水平也提高了,以前還需要雙語幹部翻譯的劉磊,現在和村民們交流基本沒有了障礙。倒是他自己有點不好意思,藏語水平依然停留在打招呼的階段。
把土豆運到成都去
推動當地企業大批量購買
土豆豐收了,麻煩也接踵而至,銷路是個大問題。
劉磊發揮了自己在經濟部門工作的優勢,一方面發動同事在武侯區開展「義賣」活動,推動成都彩虹集團、葉巴灘水電站等企業帶頭大批量購買,另一方面,劉磊親自把土豆送到了成都,讓世外桃源廣場、大合倉·星商界等武侯樓宇試用。這是第一次有人把村裡的特產成規模地運往成都,村民們興奮地跳起了鍋莊舞。
對於劉磊來說,記憶最深刻的不是把土豆賣出去了,而是樓宇企業反饋的結果,讓他第一次向村民發了脾氣。「賣出去的不只是土豆,而是格沙村的品牌,一定要注意篩選,做好品控。」在劉磊看來,依靠義賣和企業的愛心,扶貧產業是無法長久的,「咱們要通過義賣活動以及讓樓宇試用,把牌子打出去,不能幹一錘子買賣。」
去年年底,武侯區工商聯及區工商聯常委企業成都多聯建材,在格沙村發起了愛心幫扶物資發放活動,3套帶播種和收穫土豆功能的手扶拖拉機、3臺筆記本電腦、45套加厚棉被套全部精準發放。原本愛心企業只為村民準備了1套手扶拖拉機,劉磊在物資運輸、接收、發放、宣傳報導等各個環節均制定了詳細的方案、明確了具體的責任人,產業扶貧的真誠理念感染了企業,對方又增加了2套手扶拖拉機。
那天晚上,看著停在村委會的手扶拖拉機,貧困戶呷絨拉姆握住了劉磊的手,用不太流暢的普通話道謝,她說:「你上次跟我們發脾氣,我們還以為你不想留在這裡了。現在有了這麼好的工具,明年格沙村的土豆肯定更爭氣。」
如今,劉磊試種的高原紅皮土豆已經擴大了規模,幾乎所有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格沙村與世外桃源廣場、大合倉·星商界等武侯樓宇提前籤訂了10萬元紅皮土豆預購協議,預計到今底將累計創收30餘萬元。
「買紅皮土豆,找格沙小劉。」這已經成為劉磊的一句標誌性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