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寶媽,你是否經常遇見這些糟心的場面:
為什麼孩子總是一遇到陌生環境就表現的畏畏縮縮的呢?吳瓊在《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一書中指出,孩子在社交中表現過分靦腆不是性格缺陷,而是因為缺乏社交技巧。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靦腆孩子也能表現得落落大方。
對於社交場景,你可能在生活中嘗試過很多方法。
1、第一種方式:當甩手掌柜。
孩子想和不認識的小夥伴一起玩,我只說「去吧」,直接把她推到前面,獨自面對。往往孩子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進入。
2、第二種方式:自己死皮賴臉的衝在前面,給孩子鋪好路。
「媽媽,我想跟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一起玩堆沙堡......」
「好啊,來我帶你去」,於是,拉著孩子的手,徑直走到那群孩子面前說,「小朋友們,這個小妹妹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麼......」
「不可以」其中一個小朋友不耐煩的回絕。瞬間,讓我這個大人都無所適從。當然,我還是會厚著臉皮,繼續跟那群小朋友套近乎,直到他們接納了自己的孩子。
這兩種方式使用之後,你可以觀察下孩子,他並不是每次很開心,而且進入的非常尷尬和唐突,導致孩子始終沒有學會自己獨立去應對這樣的社交場面。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都是有益的。而成長中的社交問題,是始終貫穿我們人生的課題。無論是兒時的玩伴之交,還是未來的同事、合作夥伴之間的社交。正確處理社交問題對我們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靦腆的性格,在社交活動中往往不佔優勢,常常因此失去很多成長和進步的機會。關於靦腆孩子的社交問題,書中總結了三點。
回想一下,從我們上學到就業再到結婚,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觸著新環境,那麼作為我們家長,我們處理新環境時的方式是如何的呢?如果你是一名溝通能力很強的家長,或許已經洞察到,觀察與傾聽,對於新環境下迅速打開社交的重要性。沒錯,只有在新環境中,做到察言觀色,冷靜思考,俯視全局,才能夠迅速找到打開話題的突破口,快速融入新環境中。沒有這個環節,很多時候,打開的話題,就會很「冒失」,不恰當,不合時宜。
帶孩子去遊樂園,一群小朋友在沙盤裡堆城堡。這時候自己的孩子,二話不說,上去就開始把沙子往一起堆。這樣引來的結果是,"你誰呀! 幹嘛破壞我的城堡,討厭,我不喜歡跟你玩兒~」
這就是因為我們的孩子還沒掌握觀察與傾聽的技巧,「魯莽」的結果,就是讓新朋友越來越遠離自己,變成了新環境裡的「破壞大王」。
試著陪孩子在一旁多觀察一會兒,觀察新環境裡的那些朋友在做什麼,找到那個比較喜歡溝通的,愛說話的新朋友,試著去詢問「你們在玩什麼」「我會玩這個,需要我幫忙麼」「可以一起玩兒麼」,用商量的語氣詢問,如果能為新朋友提供價值和幫助,他們會非常樂意你的孩子加入到其中。
抓住時機,也要找準時機,如果新的環境並不是令人很愉悅,或者兩個小朋友在吵架,這時候,可能就不適合再去參與進去。
家長明白了如何加入,並不代表孩子能夠按照我們要求的來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把這種社交技巧變成一種角色扮演的遊戲,來引導孩子參與進來。此時,孩子的接受程度可能會更加融洽自然。
有時候我們的要求和命令並不能換來孩子的聽從。按部就班的按照家長的思路來做,缺乏了一種獨立思考的步驟。如果在角色扮演中,沉浸式的場景,會激發孩子的一種主動思考。
舉個例子,孩子扮演「小猴子」,爸爸媽媽扮演正在一旁玩遊戲的「小松鼠」和「小兔」,根據孩子表現出的社交反應,我們做出相同的回應。假如第一種,孩子二話不說就過來一起玩。那麼家長就可以直接擺出「討厭、不喜歡,拒絕跟她玩的行為」。第二種,「小松鼠」和「小兔」正在為一件事爭執,此時「小猴子」是做出了什麼反應。
以上做出一系列錯誤社交示範後,接著由家裡的其他人,比如「奶奶」,來扮演「小山羊」,也想參與到「小松鼠」和「小兔」的遊戲中,「小山羊」用正確的社交技巧做示範,「小松鼠」和「小兔」表現出熱烈歡迎和接納,與之前「小猴子」的方法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來間接教會孩子,怎麼做才能更快融入新的環境中,並且受歡迎。
到此示範步驟結束,孩子掌握了社交技巧。
掌握了技巧之後,就要趁熱打鐵,讓孩子練習起來。讓孩子在反覆練習中,加深印象,並且習慣這種社交方式。練習的方式可以使用每天一次同樣類似的小遊戲進行,堅持一周,不斷鞏固加深。同時,帶孩子走出去,多一些與新朋友遊戲的機會。
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個繪本《絕交》,講的是小兔和熊是森林裡最要好的朋友,可是突然有一天,不知道為什麼倆人要鬧絕交,雙方把送給彼此的東西全部都找了出來還了回去。但是一些曾經一起吃過的對方的食物,要還回去的時候,發現對方怎麼也做不出自己做給對方的味道。然後倆人又交對方做出曾經的味道,不知不覺中又和好了。
通過講述繪本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找到生活中對應的場景,引導孩子友誼的可貴和衝突帶來的後果,同時,借書中的人物,了解對方的心理,化解心中的不悅。兔子了解了熊的用心,熊也了解了兔子的好意,化解了誤會,重歸於好。那麼生活中兩個小朋友的矛盾,我們是否引導孩子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呢?
這個自我了解的過程,會讓孩子從內心裡化解矛盾,心裡不生氣,沒有矛盾了,行為上就會做出行動。思維決定行為,從根本上解決不願溝通的問題。
所謂的「我」式陳述法,其實就是同理心。
當孩子在不小心摔倒了,「你怎麼走路的,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下次注意點兒」,和「我(感到)像自己摔倒了一樣,好疼是不是?」。前者更多的是一種指責,而後者會讓孩子感到關心。
這就是不同的語言帶來的不同的力量。當孩子通過我們的語言感受到尊重、理解、和接納時,孩子更願意去和我們傾訴和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他們是被關懷的。
寫在最後
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擁有一副好口才,而打開孩子的口才天賦的鑰匙就掌握在我們家長的手裡。在融入新環境這個關鍵的溝通技巧上,學會傾聽和觀察,找準時機,學會提問的技巧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引用角色扮演等遊戲和繪本故事、以及同理心來潛移默化讓孩子做出改變的。所謂的靜待花開,並不是在原地等待,而是悉心澆灌,花開自有期。
我是聆慧音,關於讀書、寫作、聲音、個人成長、育兒的話題,都可以私信找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