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主張:上德之人——虛懷如谷

2020-12-15 百家號

大家好,我是金琨。老子講「上德不德」,至公無私,同時他又講到了「上德若谷」。此乃「上德」之人的又一種品質。今天我們來詳細講一講。

老子認為,上德之人「曠兮其若谷」,胸懷寬廣,能包容萬物。之所以如此,在於上德之人能「虛其心」。老子看到天地之間,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因天地之間虛空廣大,故能包容萬物。人也應效法天地而虛己之心,人心若為私慾所充實,又怎會為人著想,又怎能容人容物,故虛心則無私無礙,無私無礙故能包容萬物。此也即達到「上德」之境了。

由「上德若谷」,老子主張待人接物應「無棄人」、「無棄物"。「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對人不分彼此都應以誠信相待。與此態度相應,在恩怨問題上,老子主張「報怨以德」。在老子看來,恩怨的產生無疑在於人內心起了私意,從而偏離了大道之故。無論是「以怨報德」,還是「以德報德」,對人都是有所遺棄,背離了道生育萬物並一視同仁的精神。而能「以德報怨」者,自然能以「德」待一切人、一切物,無所偏私和遺棄,這才真正體現了道的精神,實質上這正是法道、法自然的態度。而且也正因為這種「報怨以德」,以善待人的態度符合大道,所以它最終自然會得到天道的保佑和垂青而不會產生什麼咎害。因此說「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只施予而不求回報,看似吃了虧,實則是不會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一個樂於助人的人自然會到處受到歡迎,得到幫助,使自己得到恩惠。之所以如此,因為他正體現了大道「專門利人,毫不利己」的精神。老子這種「報怨以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態度,其中無疑包含了一種不分善惡是非的相對豐義傾向,但這種寬宏大度、容人之過的精神卻是極可讚揚的,並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代楊繼盛告誡他的兒子說:「人有恩於吾,則終身不忘;人有仇於吾,則即時丟過",《襄陽晉舊傳·李衡》也載「琅琊王素好善慕義,博學深廣,多見以德報怨之義」,都對這種精神極為推崇。

在確立了「上德」的準則並指出了它的特質之後,老子又把它和下德以及社會上流行的仁、義、禮做了比較,由此進一步凸顯了「上德」的高尚精神。老子指出「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上德之人與道渾然一體,無思無慮而言行舉動莫不合道,莫不順物之自然,這乃是一種最高尚的「德」。下德之人行事也能順物之自然,但已是有心而為之了;「有以為」即指有私心私慾,雖然它尚能順應自然之理而不妄為,從而也能產生好的效果,但它在動機上離上德已是遠了。

至於仁、義、禮都已是「為之」而非「無為」了,它們違背了自然之理而強作妄為,自然起到輔養萬物的作用。既然如此,所以它們已不屬於「德」之列了。因為「德」是「道」的顯現和作用,他是依道而行,故而是法自然的;

也正因為它法自然,所以能夠體現道生育輔養萬物的功能。在仁、義、禮之中,它們的地位又是依次遞減的。仁雖然不能順物之自然之理,但尚能保持無私意,如韓非所言,是「其中心欣然愛人…生心所不能已也,非求報也。」在義,從動機到行事都已是有意作為,違背自然原則而毫不足觀了。到禮,則更低了一個層次,它想要有所作為而無人響應,則「攘臂而扔之」—將起衣袖,揚起胳膊,強迫他人去做,這時它已淪落為一種完全外在的形式和強迫。

這樣,由德到仁、到義再到禮,從內在無形的慈愛之意漸趨至外在有形的禮節,結果是外在的繁文緝節越來越多,而人內在的真正精神卻越來越少。由德到禮;正體現了一種大道失落、每況愈下的嫂變過程。所以老子講「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到禮之時,人之德已是敗壞不堪。

禮儀作為一種形式,是人人都可行的,甚勇一個窮兇極惡之人也可表現出舉動合禮,以禮來博取善名。所以,老子痛斥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相關焦點

  • 韓非子的思想來源於老子
    他把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的很多思想精華結合在一起,其中對老子思想吸收得最多。他的依法治國思想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深遠影響,他依法治國中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然在使用。他給後世留下了大量極具哲理的名言和寓言故事。象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自知者為明、見微知著、老馬識途等都出自他的著作中,而且如今仍然被廣泛應用。
  • 老子思想的人生啟示
    老子強調「正言若反」,習慣從反面看問題,具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如反對戰爭:「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反對賦稅過重:「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反對壓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孔子如狗,墨子如虎,老子如龍,鬼谷子如山人(三)
    老子強調「人之道」(社會之道)遵從「天之道」(自然之道),其社會思想可總結為教育思想、修身養生之道、民本思想、中正之道、王道思想,具備積極的經世致用理念。「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無出處的引文皆出自《老子》。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但是,整個天下卻沒有一個人能理解,沒有一個人願意實踐我的法則。我的言論是有根據的,我的主張是有基礎的。只是因為沒有人真心願意去了解它,所以才導致沒有人知道我要拯救世事的良苦用心。知道我、了解我的人很少,願意法則我的人就更加難能可貴。唉!歷史上的聖人不都是身上穿著粗布衣衫,而懷裡揣著美玉嗎?
  • 老子:無為治國
    無為論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總綱,內容十分豐富,其一是主張順應自然。也可以說:「無為」指的是無目的、無意識、無作為、無欲望,這樣才能順其自然。正因為道是無為的,所以萬物才得以自然地生長,也就是相信自然規律能推動自然界的正常發展。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順應民心。後人將「無為而治」看作是老子的「君人南面之術」,即為他心目中的聖人——理想中的最高統治者出謀劃策。
  • 48帛書《老子》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又弗盈也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因為在我看來,這好像根本不是個問題,所以我從來就 沒有聊過這件事。《老子》是真正的 中華民族的大智慧,是上古思想的精華,是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所以我從今天起,每天給大家聊兩句這方面的話題。我認為:但凡是對自己有些要求的人都可以學《老子》。
  • 論老子思想中的「自信力」
    老子認為,人與物,如果順應了道的規律,就會產生由少成多、由簡而豐、由淺入深、由粗及精的發展動能。     (二)對德的力量的信仰,是老子人文自信的基礎。老子之道,亦包括「人之道」。老子行文上多以天之道來述說人之道,如第五章,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後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由此可知,人之道是與天之道相適應的思維與行為準則,老子把這樣的人之道稱為「德」。
  • 中國古代思想家之--老子孔子等大盤點及其代表思想介紹
    中國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其中以子結尾的就有好幾位,那他們的名字及思想是什麼?1.老子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2.孔子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微言大義,老子之道!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翻譯講解】:把持擁有得過多,不如適可而止。錘尖了又磨得鋒利無比,不可能保持長久。滿堂的金銀財寶,卻不一定能永久守藏。身處富貴而又驕縱無度,只能招來災禍。老子以盈滿、銳利為譬喻,說明金玉滿堂、富貴而驕者容易招來災禍,主張「功遂身退,天之道」。
  • 道家有「尊道貴德」之說,詳解《老子》中「道」與「德」的關係
    道家功夫劇昭老子的《道德經》,只有五千個字。而歷朝歷代對老子的研究和解讀,則有著千百萬言之多。老子是一位思想家,從唐朝開始就被稱之為道教開山鼻祖。所以研究道家之說,繞不過的這本只有五千他字的書。只是研究的人很多,最關鍵的是如何看這本書、如何定位老子這個人。並不在於他是唯心還是唯物的,真正的研究必須從他所處的時代來出發;這就意味著要揭示出老子哲學對於那個時代的真實意義也就是說,只要能找到這一個定位,道家思想上的種種神秘,也就不足為奇、談不上神秘了。
  • 老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的哲學思想為什麼總是被別人誤解
    這是因為把人的「後天性」的東西去掉,一切都變得清明簡單了。譬如愚民,是因為《老子》上說:古之善治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意思是說,善於用道治國之者,不會度要人民以智取巧,而是要人民質問樸敦厚。
  • 研討丨從古璽看老子思想在先秦的流傳
    1.重道安宗,自然無為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他以為「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視「道」為最高準則。老子又強調「宗」。他說:「道衝用之或不盈,淵似萬物之宗。」「言有宗,事有君。」可見宗之意與道相同,「安宗」亦即「安道」。
  • 尚建飛 |錢穆解讀老莊思想的「思想線索」
    其次,根據獨化論意義上的「真」,錢穆指出莊子的人性論是以「神」作為關鍵詞:「莊周乃本此見解而落實及於人生界,其由天言之則曰『道』,其由人言之則曰『神』,其由確有諸己而言之則曰『德』。此三者,皆可謂之『真』。」
  • 看看老子如何解讀這兩個字
    他把德性分為道德德性與智慧德性,其中道德德性包括勇敢、節制慷慨、大方、大度、溫和、友善、誠實、機智、羞恥和公正,理智德性包括智慧、理解、明智等,看來似乎是對桕拉圖德育思想的發揮和補充。誇美紐斯指出,主要的德行應當首先培養;這些德行是持重、節制、堅韌與正直。赫爾巴特則主張培養學生樹立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和公平的五種道德觀念。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的教育家對德的論述是大同小異,眾說紛紜之嫌。
  • 老子莊子思想中的心理學光芒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1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後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做過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老子學識淵博,據說孔子曾問禮於老子,並向他請教過很多問題。
  • 《道德經》裡的「德育」思想,如此宏深廣大!
    「德者,得也」,[3]德、得,音義相近,外得於人,內得於心,即德。韓非子對老子的 思想解釋是:「道有積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4]《管子》又說:「德者,道之舍。」可見,道為德之體,德為道之用,道德即體用合一。其 次,德是物之自性,人之常性。莊子把道德與仁義對立起來,「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5],認為違背自然而屈於仁義是不道德的。
  • 《道德經》中說的「上德不德」是什麼意思?許多人都忽視了這一點
    各位晚上好,我是百家號談漫,在這個美好的時代,與你一起談古論今~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是這樣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句話乍看起來十分玄妙(貌似整本《道德經》都是如此吧),但是實際上懂古語的人可以看出,這裡的所謂「上德不德」中的「上」其實是個動詞,又通「尚」,意即「推崇、崇尚」。有些人一點就通了,這裡的「德」前面用的既然是否定詞「不」,那麼它也是個動詞,意思是「修德,對德進行修繕」。那麼,這句話連起來直譯就是「推崇德行的人不會去刻意修德」,誒,這似乎聽起來有什麼不對?
  • 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的高人是看不出來的
    《道德經》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一個真正有上品德行的人,看起來好像沒有德;而整天把德行掛在嘴邊,表現給別人看的,其實是下德。有些人無法理解老子這句話的邏輯,我舉些生活的例子解讀。
  • 老子: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人,哲學思想為我國做出來巨大的貢獻
    吸引了數千名文人墨客子弟,其中有七十二賢資聰慧之人,孔子的言論使的他成了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不僅僅因為他的學識,更與他的思想有一定的關係。《論語》中提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矣。」「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都能體會其人之準則。也更能明白為何他的思想與言論能在百家思想中脫穎而出,成為思想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