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金琨。老子講「上德不德」,至公無私,同時他又講到了「上德若谷」。此乃「上德」之人的又一種品質。今天我們來詳細講一講。
老子認為,上德之人「曠兮其若谷」,胸懷寬廣,能包容萬物。之所以如此,在於上德之人能「虛其心」。老子看到天地之間,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因天地之間虛空廣大,故能包容萬物。人也應效法天地而虛己之心,人心若為私慾所充實,又怎會為人著想,又怎能容人容物,故虛心則無私無礙,無私無礙故能包容萬物。此也即達到「上德」之境了。
由「上德若谷」,老子主張待人接物應「無棄人」、「無棄物"。「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對人不分彼此都應以誠信相待。與此態度相應,在恩怨問題上,老子主張「報怨以德」。在老子看來,恩怨的產生無疑在於人內心起了私意,從而偏離了大道之故。無論是「以怨報德」,還是「以德報德」,對人都是有所遺棄,背離了道生育萬物並一視同仁的精神。而能「以德報怨」者,自然能以「德」待一切人、一切物,無所偏私和遺棄,這才真正體現了道的精神,實質上這正是法道、法自然的態度。而且也正因為這種「報怨以德」,以善待人的態度符合大道,所以它最終自然會得到天道的保佑和垂青而不會產生什麼咎害。因此說「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只施予而不求回報,看似吃了虧,實則是不會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一個樂於助人的人自然會到處受到歡迎,得到幫助,使自己得到恩惠。之所以如此,因為他正體現了大道「專門利人,毫不利己」的精神。老子這種「報怨以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態度,其中無疑包含了一種不分善惡是非的相對豐義傾向,但這種寬宏大度、容人之過的精神卻是極可讚揚的,並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代楊繼盛告誡他的兒子說:「人有恩於吾,則終身不忘;人有仇於吾,則即時丟過",《襄陽晉舊傳·李衡》也載「琅琊王素好善慕義,博學深廣,多見以德報怨之義」,都對這種精神極為推崇。
在確立了「上德」的準則並指出了它的特質之後,老子又把它和下德以及社會上流行的仁、義、禮做了比較,由此進一步凸顯了「上德」的高尚精神。老子指出「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上德之人與道渾然一體,無思無慮而言行舉動莫不合道,莫不順物之自然,這乃是一種最高尚的「德」。下德之人行事也能順物之自然,但已是有心而為之了;「有以為」即指有私心私慾,雖然它尚能順應自然之理而不妄為,從而也能產生好的效果,但它在動機上離上德已是遠了。
至於仁、義、禮都已是「為之」而非「無為」了,它們違背了自然之理而強作妄為,自然起到輔養萬物的作用。既然如此,所以它們已不屬於「德」之列了。因為「德」是「道」的顯現和作用,他是依道而行,故而是法自然的;
也正因為它法自然,所以能夠體現道生育輔養萬物的功能。在仁、義、禮之中,它們的地位又是依次遞減的。仁雖然不能順物之自然之理,但尚能保持無私意,如韓非所言,是「其中心欣然愛人…生心所不能已也,非求報也。」在義,從動機到行事都已是有意作為,違背自然原則而毫不足觀了。到禮,則更低了一個層次,它想要有所作為而無人響應,則「攘臂而扔之」—將起衣袖,揚起胳膊,強迫他人去做,這時它已淪落為一種完全外在的形式和強迫。
這樣,由德到仁、到義再到禮,從內在無形的慈愛之意漸趨至外在有形的禮節,結果是外在的繁文緝節越來越多,而人內在的真正精神卻越來越少。由德到禮;正體現了一種大道失落、每況愈下的嫂變過程。所以老子講「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到禮之時,人之德已是敗壞不堪。
禮儀作為一種形式,是人人都可行的,甚勇一個窮兇極惡之人也可表現出舉動合禮,以禮來博取善名。所以,老子痛斥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