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面對有且僅有一次不可逆的成長機會人生學習成長該作何選擇,幼兒園時期的孩子到底該學習什麼呢?在教育主管部門明確要求幼兒教育不可小學化的大背景下,幼兒園該如何輔助孩子們的學習成長呢?
健康成長是最美童年
幼兒園時期,孩子最該學到什麼?就如同問該如何照看幼苗、如何給房建工程做地基?健康是一切人類學習成長活動的基本前提,失去了身心健康這個基石一切成長都將歸零。幼兒園時期的孩子多不具備獨自行動能力,他們的很多成長活動需要在家長或者老師的監護下才能安全的完成。
人們通常將老師比作「園丁」,幼兒園更是園丁中的園丁。幼兒園孩子的活動幾乎不能離開老師的視線,要確保孩子們的成長活動形式安全、確保孩子們的身體健康不受傷害;幼兒園的孩子正處於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孩子的社交、語言、觀察等綜合能力都會快速提升。因此,幼兒園需要多引導孩子們開展集體性學習成長活動,讓孩子們能夠體驗到同伴之間的親密友誼、讓每個孩子都有通過語言展示自己的機會、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敏銳的察覺到生活周圍各種附屬物品的存在。
幼苗最怕外部傷害、地基最怕承載力不夠,幼兒園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引導孩子適應群體性集中學習成長,引導孩子逐步適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吃飯、自己入廁、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選擇自己信賴的朋友......
有規律的幼兒生活
孩子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家庭生活中幾乎所有資源都為孩子的成長需求服務。因此,家庭生活的一切規則都遵照孩子的成長需求,比如餓了提供食物、困了就給睡覺、不開心了給個擁抱哄一哄......當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這些事情都會變得越來越有規律。孩子們的餐食會有相對統一的時間、遊戲活動需要按節奏有計劃的進行、午睡有了統一的時間安排、有孩子不開心了也不可能時刻獲得擁抱安慰等等。引導孩子遵守作息規則和紀律是幼兒教育一項重要的職責,適應社會作息規則和紀律也是人生學習成長活動的重要基石。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記者問其中一位:&34;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34;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34;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34;
從集體中學習,學成之後回饋集體
一個人需要習得多種技能才能滿足適應社會生活的基本需求,這些能力包括社交能力、運動能力、學習能力、觀察能力、思考能力......這些能力當中很多都是童年時期養成兒影響每個人一生的,並且某些能力是童年形成之後就再難重新「改造」,比如社交能力。今天,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單身一族,其根源就是童年沒有過好、沒能養成適應群體生活的社交能力。
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就如同幼苗之於參天大樹、地基之於百米高樓,幼苗長歪了就再難成才、地基不牢固就難以支撐起百米高樓。同樣,沒有良好適應社會能力的孩子很難走好人生路。因為,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從社會中獲取成長養分,個人能力也只有融入社會大家庭才能呈現出價值。
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方案明確了六項重點任務:
一是加強防治知識宣教。要求試點地區加強部門協作,採用多種宣傳手段和渠道,廣泛開展抑鬱症防治知識科普宣傳。
二是開展篩查評估。要求醫療衛生機構、體檢中心、高等院校等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開展抑鬱症篩查。
三是提高早期診斷和規範治療能力。要求婦幼保健院、中醫院等開設精神(心理)科,加大對非精神專科醫院醫師的培訓,提高抑鬱症識別和診療能力。
四是加大重點人群幹預力度。針對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高壓職業人群,分別提出心理健康服務措施。
五是強化心理熱線服務。要求將心理援助熱線建設成為公眾進行心理健康諮詢、求助、疏導、危機幹預、轉介的便捷平臺。
六是及時開展心理幹預。要求各地建立健全專業化心理危機幹預隊伍,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及時組織開展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
社會中「自閉」、「抑鬱」患者之所以越來越多,成為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殺手」,其根源就在城鎮化、「精養」化之後的孩子缺少了童年提升社交能力的基礎環境。「在家小老虎、在外小老鼠」已成為越來越多孩子學習成長的真實寫照,從這個即將實施的方案中我們不難發現因「養好自家孩子」所引發問題的嚴重性。但是,這個解答方案卻實實在在屬於治病思維。因此,我們不禁要問為何不能從根源上去解答呢?又為什麼不能從城鎮建設這個更高層面去解答呢?其實,解決孩子可能患上「抑鬱症」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增加促進人際互動的文化設施建設,比如建設更多公共小區型文化活動中心、兒童中心,讓成長落地到現實社會交往中而不是被電子產品所替代。
關於社會發展的基礎建設,我們建設了全國性鐵路網、高速公路網、輸變電網等服務與國民經濟建設的網絡;建成了國際一流的小學、中學、大學。但是,唯獨沒有建設成與輔助孩子們童年學習成長相配套的社會性文娛設施,人口老年化、少子化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發展建設所面臨的最大阻力。然而,要在不影響社會發展建設的同時解決好贍養老人、撫養孩子這一重大社會性難題就必須建立起全國性助老、扶小長效機制,集中社會之力化解家庭育小和養老難題。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