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教育家這樣說過:「兒童的生活,是一面社會的鏡子」。
他還提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他就是——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對我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不僅創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而且進行了大量教育實踐。
細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創新猶如一根金線,貫穿於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個部分。
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熱情地讓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給她,問道:「怎麼不帶兒子一起來玩?」
她生氣地說完「這孩子在家裡拆了一塊新買的表!氣得我把他打了一頓!」,說完,夫人取出一個紙包,裡面是被拆得亂七八糟的一塊手錶。
陶先生聽了笑笑說:「壞了,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他把拆壞的表拿過來,對夫人說:「走,我們上你家去,見見這個小愛迪生。」
推開朋友家的大門,陶先生發現,那個孩子並沒有待在屋子裡,而是正蹲在院子的大樹下,聚精會神地看著什麼。
陶先生走過去一看:正在看螞蟻搬家呢!
陶先生把孩子攙起來,溫柔地問道:「這位正在看螞蟻的孩子,可以與我分享一下: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新表拆開來嗎?」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媽媽一眼,低聲說:「我聽見表裡的嘀嗒嘀嗒的聲音,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
陶先生說:「啊,原來是這樣呀。孩子,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這沒有錯。但你要跟大人說一聲,不能自作主張。來,你跟我一起到鐘錶店去好嗎?」
孩子又望望媽媽,說:「去店裡幹什麼?」
陶先生說:「走,我們去看看師傅修表啊,看他怎麼拆,又怎麼修,怎麼裝配,你不喜歡嗎?」
孩子高興得跳起來:「我去!我去!」
陶先生拿著那隻壞表,帶著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鐘錶店。修表師傅看了看壞表,說要一元六角修理費。
陶先生說:「價錢依你,但我帶著孩子看你修,讓他長長知識。」師傅同意了。
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邊,看他怎樣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他加油後,把一個個零件裝配起來。從頭到尾,整整看了一個多小時。
全部裝好後,師傅上了發條,表重新發出清晰的嘀嗒聲。孩子高興地歡叫起來:「響了,響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臨走又花一元錢買了一隻舊鐘,送給孩子帶回去拆裝。
孩子連聲說:「謝謝伯伯!謝謝伯伯!伯伯真好!」
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後,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媽媽說:「媽媽,伯伯買了一隻鍾,讓我學習拆裝呢!」
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問:「還讓他拆啊?」
陶行知笑笑說:「你不是問我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嗎?
陶先生停頓了一下,接著說:「孩子拆表是因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就是一種求知慾,原是有出息的表現。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慾打掉了嗎?與其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一頓,不如引導他去把事情做好,培養他的興趣。」
中國對於小孩子一直是不許動手,動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兒童的創造力。
我們應該學習愛迪生的母親,那麼理解、寬容孩子,那麼善於鼓勵孩子去動手動腦,這樣,更多的『愛迪生』們就不會被打跑、趕走了。」
故事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但其中卻蘊含了許多陶行知先生的思想。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保持對孩子的尊重。
當遇見孩子做「調皮」的事時,第一反應不是批評責罵,而是就究其原因。
也能夠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進行因材施教。
他曾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他先是通過「拆開」的手錶初步判斷孩子的動手能力;見到孩子後,發現孩子在觀察「螞蟻」,
這樣就進一步了解到孩子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人。
在這一點得到孩子的確認後,陶行知先生立刻給孩子的「好奇心」予以回應——肯定孩子的好奇心,也溫和的指出孩子的失誤(應該先和父母說)。
孩子在成長的初期中,是沒有一個清晰的行為規範的,犯錯誤是難免的事情。
但不是每一個犯錯的最初都是惡念,很多時候都是孩子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教育者應該認真觀察孩子,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直接否定孩子。
「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尊重、理解、認可、因材施教,就是孩子們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