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鑰匙,使他們自發的打開知識寶藏,解讀陶行知的教育之道

2020-08-29 輕聽樹下


有一位教育家這樣說過:「兒童的生活,是一面社會的鏡子」。


他還提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他就是——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對我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不僅創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而且進行了大量教育實踐。



細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創新猶如一根金線,貫穿於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個部分。


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熱情地讓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給她,問道:「怎麼不帶兒子一起來玩?」


她生氣地說完「這孩子在家裡拆了一塊新買的表!氣得我把他打了一頓!」,說完,夫人取出一個紙包,裡面是被拆得亂七八糟的一塊手錶。


陶先生聽了笑笑說:「壞了,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他把拆壞的表拿過來,對夫人說:「走,我們上你家去,見見這個小愛迪生。」



推開朋友家的大門,陶先生發現,那個孩子並沒有待在屋子裡,而是正蹲在院子的大樹下,聚精會神地看著什麼。


陶先生走過去一看:正在看螞蟻搬家呢!


陶先生把孩子攙起來,溫柔地問道:「這位正在看螞蟻的孩子,可以與我分享一下: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新表拆開來嗎?」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媽媽一眼,低聲說:「我聽見表裡的嘀嗒嘀嗒的聲音,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


陶先生說:「啊,原來是這樣呀。孩子,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這沒有錯。但你要跟大人說一聲,不能自作主張。來,你跟我一起到鐘錶店去好嗎?」


孩子又望望媽媽,說:「去店裡幹什麼?」



陶先生說:「走,我們去看看師傅修表啊,看他怎麼拆,又怎麼修,怎麼裝配,你不喜歡嗎?」


孩子高興得跳起來:「我去!我去!」


陶先生拿著那隻壞表,帶著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鐘錶店。修表師傅看了看壞表,說要一元六角修理費。


陶先生說:「價錢依你,但我帶著孩子看你修,讓他長長知識。」師傅同意了。


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邊,看他怎樣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他加油後,把一個個零件裝配起來。從頭到尾,整整看了一個多小時。


全部裝好後,師傅上了發條,表重新發出清晰的嘀嗒聲。孩子高興地歡叫起來:「響了,響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臨走又花一元錢買了一隻舊鐘,送給孩子帶回去拆裝。


孩子連聲說:「謝謝伯伯!謝謝伯伯!伯伯真好!」


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後,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媽媽說:「媽媽,伯伯買了一隻鍾,讓我學習拆裝呢!」


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問:「還讓他拆啊?」


陶行知笑笑說:「你不是問我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嗎?


陶先生停頓了一下,接著說:「孩子拆表是因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就是一種求知慾,原是有出息的表現。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慾打掉了嗎?與其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一頓,不如引導他去把事情做好,培養他的興趣。」



中國對於小孩子一直是不許動手,動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兒童的創造力。


我們應該學習愛迪生的母親,那麼理解、寬容孩子,那麼善於鼓勵孩子去動手動腦,這樣,更多的『愛迪生』們就不會被打跑、趕走了。」


故事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但其中卻蘊含了許多陶行知先生的思想。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保持對孩子的尊重


當遇見孩子做「調皮」的事時,第一反應不是批評責罵,而是就究其原因。


也能夠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進行因材施教


他曾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他先是通過「拆開」的手錶初步判斷孩子的動手能力;見到孩子後,發現孩子在觀察「螞蟻」,



這樣就進一步了解到孩子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人。


在這一點得到孩子的確認後,陶行知先生立刻給孩子的「好奇心」予以回應——肯定孩子的好奇心,也溫和的指出孩子的失誤(應該先和父母說)。


孩子在成長的初期中,是沒有一個清晰的行為規範的,犯錯誤是難免的事情。


但不是每一個犯錯的最初都是惡念,很多時候都是孩子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教育者應該認真觀察孩子,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直接否定孩子。


「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尊重、理解、認可、因材施教,就是孩子們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相關焦點

  • 陶行知: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今天給大家分享陶行知先生這30句關於教育的思考和體會一起來讀讀吧↓↓↓陶行知教育名言30句1▲陶行知手書: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資料圖2教育是立國之本。5文化鑰匙要使學生得到最重要的四把:一是國文;二是外國語;三是數學;四是科學方法—治學治事之科學方法。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的去開發文化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 熊浩:萬世師表 陶行知
    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的去開發文化金庫和宇宙之寶藏。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所謂健全人格須包括:一、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務社會國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識技能;三、強健活潑之體格;四、優美和樂之感情。
  • 教育學人物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開始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知識。4.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三、【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於一爐。「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
  • 陶行知教育名言30句!老師,一定要讀讀!
    (本群為教師群僅限教師加入)有一位教育家,你一定知道他,知道他的教育思想,熟知他的教育名言,他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他還說「好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使他可以貢獻社會」……沒錯,他就是「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教育家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教育即生活」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較
    生活與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與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之比較 生活與教育,一直是人們無法迴避的話題。二者的關係經歷了籠統整合———分離———重新整合三個階段。 在近代,對教育與生活之關係探討較多的應首推杜威,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等具有遠見卓識的教育主張;在我國,生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以及「教學做合一」等流傳至今,仍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觀點與陶行知的觀點只是語序作了變換,那麼,二者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它們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
  •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1921年,陶行知擔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幹事一職。1927年3月15日,他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南京曉莊學院前身),開創中國鄉村師範教育之先河。1929年,因其在中國教育普及事業中的傑出貢獻,上海聖約翰大學授予其博士學位。1930年因支持學校學生的愛國救亡運動,陶行知遭國民政府通緝流亡海外,曉莊師範也因此被關閉。1932年歸國後他創辦了山海工學團,以「小先生制」繼續開展普及教育運動。
  • 教育家陶行知的驚人之論:教育就像餵雞(深度好文)
    >教育家陶行知的驚人之論:教育就像餵雞(深度好文)【教育君語】看看陶行知先生的這些經典案例,我們確實得好好反思一下:教育是什麼?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臺下一時間掌聲雷動,為陶先生形象的演講開場白叫好。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
  •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們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他曾被毛主席評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也曾說「兩千年前的孔仲尼,兩千年後的陶行知」,宋慶齡更是評價他為「萬世師表」。通過眾多名人對陶行知先生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知道,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對我們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豐富,這裡我們先選擇陶行知先生核心思想理論進行介紹。現在讓我們走進大教育家的知識世界。
  • 陶行知:一切為了平民教育
    1914年6月,陶行知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時任江蘇教育廳廳長的黃炎培先生應邀出席畢業典禮,他親自為陶行知頒發了畢業文憑。因了這個因緣,當32年後,陶行知積勞成疾逝世時,黃先生曾有「秀絕金陵第一聲」之悼亡詩。陶行知在典禮上用英文宣讀了他的畢業論文《共和精義》。該文闡述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精髓:「自由、平等、民胞,共和之三大信條也。」
  •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這個人物及其教育思想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考考點之一。陶行知的相關知識點在考試中考查的方式比較多樣化。比較常見的形式是單選題和多選題,時常也會讓考生論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相關教育思想比較多。很多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認為掌握這部分的知識很吃力。對此,今天就以時間為線索來梳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為大家的備考獻出綿薄之力。
  • 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為孩子的成長助力
    陶行知提出:「創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以來與環境不斷奮鬥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並適應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這種創造力,使他們成長得有力量,以貢獻民族與人類。」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和造就,要靠創造性教育,有創造性教育,才有人的創造力的成才和發揮。
  • 陶行知人才觀的啟示
    原標題:陶行知人才觀的啟示 「為政之道,在於用人,興邦大業,在於人才。」陶行知先生一生辦過幼稚園、小學、初中、中等學校和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陶先生結合中國的國情,創立了生活教育理論,形成一套獨特的人才評價機制。
  • 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紮根婁底陶龕書院
    、立根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素有「北行知南陶龕」之說,如今,陶行知、羅輈重兩位教育大家的鄉村教育思想產生了新交集。「我們希望將其打造成為鄉村教育研學實踐中心、學術研究中心、鄉村教師培訓中心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宣傳展示中心。」於松明介紹,雙方將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有效合作,大力弘揚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進一步深入學習和研究陶行知鄉村教育理念在新時代的發展方向,為廣大農村培養更多優秀的鄉村教師和鄉村教育工作者,為各地師生提供更優質的鄉村教育實習實踐基地。
  • 馬仕錦: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實效性
    顯而易見,陶先生的所謂「小先生」,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長者為師」,而是知者為師、能者為師,以知識和能力掌握的先後為標準,而與年齡的先後沒有必然聯繫。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每個人,即使是只學習過幾個月,只要學到一點,就應當把他學到的教給別人,甚至很小的孩子也可當『小先生』。」
  • 陶行知: 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
    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相信教育界泰鬥陶行知先生說過的這番話我們很多人都有印象,今天就一起來讀讀關於他在教育上的四則小故事,相信又會是不一樣的啟發。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
  • 陶行知:教育就像「餵雞」,不能按著孩子的頭讓他學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陶行知先生有很多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也還是處於教育界的前沿,我覺得作為家長,真的要多學一學。陶行知一直提倡「生活教育」,他認為:教育就像「餵雞」,不能按著孩子的頭讓他學!
  • 杜威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
    然而,當時美國的教育體制仍是承襲歐洲的舊教育傳統,以形式主義的、呆板的教育為主,尤其是道德教育更是味注重道德知識灌輸,這種教育機制顯然不適應當時美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杜威的實驗主義教育思想脫穎而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在中國反帝反封建、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最需要接受教育的大眾百姓在生死線上掙扎,進入學校學習是絕對的空想和絕對的奢侈。
  • 陶行知人物雕像;探尋名人故事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他曾經說過:「文化鑰匙要使學生得到最重要的四把:一是國文;二是外國語;三是數學;四是科學方法—治學治事之科學方法。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地去開發文化金庫和宇宙之寶藏。」這也就表明他想要的是讓人們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創造,讓他們自己走進那些未知的世界,體驗未知的生活。
  • 陶行知的「四塊糖」,讓我明白「南風效應」,更適合教育孩子
    很多家長會奉行打罵教育,覺得孩子不聽話,就應該狠狠打一頓讓他不敢再犯。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有效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陶行知的「四塊糖」,很明確地告訴了人們,比起對孩子的打罵「南風效應」更適合來教育孩子。
  •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以及求學的經歷
    按照古代習俗,小孩到了6歲就要發蒙讀書識字.陶圖1-1行知6歲時因資質聰明,受到村中私塾先生賞識,免費對他進行啟蒙教育.此後,陶行知並沒有馬上進學堂,而是在家中隨父親讀書習字,接受傳統儒學教育.8歲時,進入萬安鎮吳爾寬先生開設的私塾做伴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