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河《女性主義》:婚姻,為什麼焦慮的大部分是女性?

2020-08-21 圖騰讀書

焦慮,又是焦慮!焦慮已經成為現下社會的常用詞。

你看前段時間各大自媒體談論得特多的「中年焦慮」,談到最後,你有沒有覺得中年更加焦慮了呢?那些大企業跳樓的高管們,具體在焦慮什麼,誰也不知道。具體是什麼促使他們的縱身一躍,誰也不知道。

細細想來,這種所謂的「中年焦慮」,僅僅是因為年齡圈定,以及對於這個年齡群體可能面對的壓力的普遍性分析得出的,而沒有實際的數據調查支撐。因此,難免有「標籤化」的嫌疑。

各人活各法,認知水平、承受能力、自我和解能力,各有差異,因此,任何事不可一概而論。


——1——

儘管如此,今天我們還是要認真探討一下「焦慮」問題,並且對象是婚姻裡的女性焦慮問題。

這不僅是一個心理情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性問題。

為什麼有時候人家說你太焦慮了,你自己卻不知道呢?

為什麼大部分人認識到自己的焦慮,卻仍然束手無策呢?

這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對焦慮這一情緒的認識不夠。

那麼,焦慮,到底是什麼?

弗洛伊德指出:任何給定情境中所感受的焦慮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人的「對於外界知識和勢力的感覺」。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焦慮是個體情感的一種狀態。其次,你感受到的焦慮的程度,是取決於你對外界的感知能力、認知能力,以及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也就是說,焦慮實際上是被體驗為人自身的有限,是源於你對事態的無法把控,是對生活的無能為力等等。

簡言之,焦慮是源於你無法掌控或無法調解的事物。


——2——

今天談論婚姻裡女性焦慮的問題,也正是要把這些焦慮從各種表象裡剝離出來,讓婚姻裡焦慮的女性,至少能夠清楚自己是不是焦慮了,是因為什麼焦慮了。

當然,談女性,就避不開女性主義倡導者李銀河了。

女性要覺醒,首先必須了解「女性」的來源。我們女性,到底是以什麼樣的角色存在於這個社會的。為什麼要了解這個,你看,你的社會角色意味著你的社會地位、影響力等等,也決定了你可能會獲得多少資源,包括權利、性、金錢、認同、理解等等。

現在婚姻裡很多女性感到孤獨、不被體諒、不被尊重,其實很大原因在於你所獲得的社會資源,以及對於家庭的作用。

這個話雖然有點粗魯、現實,但是,沒辦法,人類從私有財產誕生開始,便是帶有功利和偏見的。

李銀河教授在《女性主義》一書中,這樣談到男性與女性:

「男權制思想認為,這種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不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會改變的,因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義卻認為,這一性別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變的,因為它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會和文化人為地建構起來的。」

也就是說,女性本來只是一種基於生理差異的代名詞,後來因為男權社會種種惡劣的改造、惡意的詆毀、蓄意的物化,等等手段,把女性變成了一種可能是「三從四德」、「相夫教子」的貞潔牌坊,又或者是「弱如楊柳」、「嫋嫋婷婷」、「盈盈一握」等等「被審美」的物體,從而失去了作為獨立個體的人的存在。

回望女性歷史,唏噓不已。感恩生在新時代!


——3——

那新時代的女性為何還焦慮呢?

當然與男權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有著遺傳基因似的影響有關。

世界範圍的女權運動在20世紀開始稍有起色,這與女性普遍接受教育,參加社會勞動有密切關係。女性開始走出家庭,接觸社會關係,通過教育獲得更多的思考能力,通過勞動獲得獨立生存的資本。因此,女性真正獨立的第一步就是工作自食其力,不斷學習增強認知能力、質疑能力。

從中國目前的一些數據來看,中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參加社會工作的比率已經很高,同時女性購房的比率基本與男性持平,還有一組數據是知識女性結婚率比目前總的結婚率更低。

這一組數據是比較可怕的,也就是說,隨著女性知識層面與收入層面的不斷優化,越來越多女性已經不選擇婚姻了。

為什麼?

我們來看看一組關於離婚原因的案例,也是至少80%女性的困擾。

案例1:憑什麼大家都出去工作,回到家我還要燒飯、打掃衛生、洗衣服、帶孩子?他卻可以葛優躺!

案例2:晚上,他為什麼想去哪就去哪?我卻要被家務和孩子捆綁?

案例3:我這麼好,他居然外面還有女人?

案例4:他會掙錢,不意味著我就是他養著的,不可以限制我的行動,不可以阻止我出去工作啊。

案例5:他的什麼方面我都不需要,他卻還認為女人應該怎樣怎樣,去你大爺的!

……

案例還有很多,但大同小異。

值得慶幸的是,這裡的女性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大家都發現了問題,發現了婚姻生活裡的不對等,發現了自己的需求並敢於反抗。

其實,對照一下,裡面是不是也有你的影子呢?你的焦慮是不是也來自於一些瑣事呢?而這些瑣事,是不是在日復一日中消耗你的熱情,消耗你對婚姻的最初的信任?

可能,不婚或者離婚,確實是遠離婚姻裡瑣碎、粗魯、背叛等焦慮的一種消極方式。

——4——

電影《送我上青雲》探討了女性的覺醒、焦慮、掙扎,與奮鬥。影院排片很少,估計也與社會接受度有關。

但,「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真的應該是女性覺醒、奮鬥的號角!

著名演員小陶虹有一段話說得真好:

「人不能靠在別人身上,你靠的這個人稍微有點閃失,你就趴地上了?人永遠要自己站著,你的幸福不應該由人給。」


多棒啊,希望每一位女性都能勇敢的自己站著。這個世界,沒有誰會成為你永遠的支撐。

與之類似的是,楊瀾在評價「事業型女人」的董明珠時說:

「當一個市場和社會還沒有做好準備去迎接一個女性領導者的時候,她就不得不做出百分之二百甚至百分之三百的犧牲。」

所幸的是,現實中,站出來的女性領導者越來越多,她們站上舞臺,站到聚光燈的光圈內,寫作、出書、為自己的企業和產品站臺,種種這些,正在重塑傳統價值觀對於女性的刻板成見。

最後,我們談論女性話題,並非排斥男性,更不是仇視男性,而是從新時代女性新的處境出發,重新去發現一些問題,比如這個時代,女性應該怎樣面對自身的困境,如何提升自己,然後從容地去解決問題,還自己一個清明世界等等。

相關焦點

  • 如果婚姻不是為了愛情,不如獨自生活
    近日,李繼宏新譯的《傲慢與偏見》出版,他與社會學家李銀河對話「從《傲慢與偏見》談女性意識」沙龍在北京舉行。李繼宏說:「假如說《傲慢與偏見》和簡·奧斯汀能夠給今天的中國讀者帶來什麼啟發,那就是婚姻並非人生的必需品。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當然美好,但如果結婚不是為了愛情,那還不如獨自生活。」
  • 社會學家李銀河建議,應該把生育權還給單身女性!
    社會學家李銀河前段時間發了一本新書《活過,愛過,寫過》,這本書講了她的人生經歷和生命哲學。「一生所求不過愛與美」是李銀河的人生態度。她在關於女性生育權方面,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最近的一次採訪時,李銀河談到了凍卵的話題。呼籲應該把生育的選擇權還給包括單身女性在內的所有女性。
  • 2014:女性宣告勝利的一年?
    李銀河被女同性戀「掰彎」了?還是確如她所說,並非同性戀?無論如何,論者多認為中國進入了多元性別時代,李銀河用親身經歷給酷兒理論上了生動的一門課。支持者認為,「女學」告訴女性提高修養、運用智慧經營好家庭,有助於化解家庭矛盾;反對者認為,「女學」假借「中國傳統文化」之名,推行傷害婦女權益的愚民教育。       「陽具中心主義」在國內不少知識分子中盛行。著名翻譯家林少華因為一條微博引來罵戰,他說「有男生問我上課之餘為什麼譯那麼多書寫那麼多文章,我回答四個字:不做家務!男生朗笑,女生不語。
  • 李銀河告訴你:何為理想婚姻?婚姻的真相:你最好別當全職太太
    深思後發現,就算有愛情、依戀以及尊重,其實還不足以抵抗婚姻的瑣碎以及生活的殘酷。那麼,到底怎麼樣的婚姻才算真正理想的婚姻?01-什麼是理想婚姻?李銀河在《李銀河說愛情》一書提及到,理想的婚姻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 《厭女》:日本李銀河運用女性主義理論深入解剖「厭女症」現象
    我們每天都能在網絡上看到,諸如單身女性想要冷凍卵子被拒絕狀告醫院,知名美妝博主被家暴,大齡女性因為單身不敢回家過年之類的新聞,這些新聞透露出的是整個社會氛圍對女性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惡意。今天我們解讀的《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這本書,就從根源上討論了女性厭惡這一現象。
  • 新婚姻法保護男方房產,撤掉鉗制,讓女性畏懼婚姻,導致不婚主義
    現在的男人很自卑,因為女權主義這種大眾普遍心理對曾經的大男子主義是一種很好的糾正。但不能排除有個別女性藉此把自己理解為對男人的強勢主義。真正的有錢男孩,是可以擁有挑選權力的。就好像男人對女人的美貌來者不拒一樣,女人對男人的錢也一樣,亙古未變。即使再有智慧,勤勞,素養,內涵,美貌的女人,她不會因為有品行而認為錢不好。
  • 佟新|女權/女性主義認知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
    ,分析女權女性主義「認知共同體」產生的過程和狀況,特別是女權/女性主義的代際關係和時代特點。二女權/女性主義的知識生產:課堂上的性別反思記得2015年在北京大學的《社會性別研究導論》的課堂上,一位大二的女生問我:「老師,您是女權主義者嗎?」我說:「我是呀。」我淡定的回答似乎給了她勇氣,她說:「老師,我不明白,為什麼網絡上有些人罵女權主義者呢?而且罵得特別難聽。」
  • 專訪|張屏瑾:女性主義不是抽象的「政治正確」
    《我們的木蘭》書封【對話】不願意把女性主義標籤化澎湃新聞:這本書為什麼叫「我們的木蘭」?澎湃新聞:你被很多人評價為「女性主義」的寫作者,你如何看待這樣的評價?張屏瑾:我的很多話題與女性有關,但未必是「女性主義」的。
  • 臺灣的女性電影和女性主義電影——陳明秀訪談
    前者拍的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女性聲音,透過採訪和紀錄片段,呈現出身處臺灣的女性如何掙脫女性價值觀的制約,以及重構女性主體的思考;後者是描寫一個臺灣女留學生在生理周期紊亂的焦慮與期待中,對成長的回憶以及對留學生活的反覆思量,在敘事結構上,以第二人稱的旁白(攝影機)與第一人稱的獨白(被攝主角)交進進行著女人與女人的貼密的對話,蠻有特色的。
  • 裴諭新:用另一種方式反抗的「70後」女性
    對我來說,李銀河是一個坐標。十幾年前讀她的書,才知道研究女性的性也可以開拓一個學術陣地。基本上,我的每一篇論文中,都有引用李銀河。時代周報:以前雜誌採訪你,用了一個標題:《我比李銀河有趣多了》。裴諭新:故意的,大家都明白這樣看文章的人會多些。那雜誌就是我的前東家,大家說話比較隨便,他們說,都是你們這些沒趣的人才搞性研究!怎麼樣?
  • 柔軟的「女性主義」
    瑪格麗特·杜朗 來自瑪格麗特·杜朗收藏的200多張老照片,此時正在巴黎圖書館畫廊展出,題名《照片,女性,女性主義,1860~2010》。「女性主義」,多數時候給人的印象都是包裹了一層至少看似堅硬的外殼,而在這些跨越150年的黑白記錄中,它卻柔軟下來,變成一張張有故事的面孔。杜朗本人就是個奇女子。與多數歐洲中產家庭的女孩子一樣,她從小被父母送進教會學校。這樣嚴格的受教經歷,往往造就一些極為叛逆的女性。畢業後,杜朗考取藝術學校,進入有名的法蘭西喜劇院。因為結婚,她放棄了演員職業,婚姻生活卻很短暫,不到3年就結束了。
  • 李銀河:婚姻中女人做到這三點,才能真正地保持自我!
    「如果婚姻是以犧牲自由為代價,這樣的婚姻是一定是痛苦的。」可是,現實的婚姻中,大部分女性都是以犧牲自由、自我為代價。即便是財富、地位都擁有的明星也不例外,在家庭中她們的角色依然是媽媽、妻子和媳婦。李銀河老師在書中提到:你要找到自我,首要條件是要意識到自己的自我。也就是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最想要實現的是什麼?李銀河老師說:一個女性在婚後怎麼樣保持自我呢?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的真正興趣,自己真正在心中想達到的境界,然後才能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
  • 文學理論——女性主義批評主義——上(理論學習)
    女性主義批評主義(感興趣的推薦波伏娃的《第二性》)所有的女性主義活動,包括女性主義理論和文學批評,終極目標都是通過促進男女平等來改變世界。(法國女性主義)法國女性主義者另外提供了一些跨越父權制藩籬的策略。和美國女性主義一樣,法國女性主義也認為社會和政府行為主義對確保女性享有平等的機會和公正的待遇至關重要。
  •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結婚了?聽聽社會學家李銀河是怎麼說的
    現在有些人堅持單身,或者是離婚後不再婚,他們覺得婚姻已經不是必需品了,還有些人恐婚。關於這個問題,中國社會學家李銀河的看法是:婚姻制度是出現了大問題,面臨嚴峻的挑戰,主要有5個方面的原因。李銀河是我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
  • 從現代女性寫作到中國女性主義
    它們都發黃髮脆了,整個屋子大部分時間是我一個人看那些婦女雜誌。我很怕有一天不讓我去了,所以我買了一個相機拍了很多照片。我把那些照片花很多錢列印出來,回家再慢慢翻。這樣的話就會看到這些女學生在小學的時候學的是什麼,她們發表的那些作品是什麼,她們當時喜歡的校歌是什麼,她們怎樣進學校、女中學生當時的環境、學校裡面的規定是怎樣的,女孩子怎麼逃學,等等這些東西。
  • 【理論與方法】女性主義與人類學
    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中的精英們認為,西方的女權主義運動爭取的是參政權,選舉權、繼承權等一系列權利,而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需要爭取的是婚姻自主權和受教育權等權力和權益。因此,一開始我國的文化精英們就意識到「女權主義」一詞在中國應該有不同於西方的政治含義和文化含義。
  • 女性主義視角下解讀《阿霞》中的女性形象
    因而,小說的內容除了深刻的現實主義之外,許多讀者對文中的女性也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理論框架,對《阿霞》中出現的三位女性形象進行文本細讀,展示小說中獨特的哲學批判。作家葛亮一、女性主義理論和文學批評對於女性主義,縱觀古今,最早為女性吶喊的聲音來自宗教領域。
  • 「泊書會第二期」程子煜:女性主義文論
    但同時反對給予女性特權,如不要給女性產假。eg. 激進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女性之所以受壓迫是因為男女生理差異,根本差異在女性要生育,目標是女性要甩開生理的包袱,強調女性不再承擔生理的功能,支持試管嬰兒等。eg.
  • 性學專家李銀河:這才是中國最出色的女人
    社會學家、性學研究者李銀河,認為秋瑾是中國第一位現代女性,因為她是中國第一個提出「男女平等」的女人。秋瑾出生在書香門第、裹過小腳、當過官太太、生過兩個孩子,後來去日本留學、參加了光復會,回國後,她籌劃推翻清朝的革命,犧牲那年只有32歲。
  • 座談 從現代女性寫作到中國女性主義
    它們都發黃髮脆了,整個屋子大部分時間是我一個人看那些婦女雜誌。我很怕有一天不讓我去了,所以我買了一個相機拍了很多照片。我把那些照片花很多錢列印出來,回家再慢慢翻。這樣的話就會看到這些女學生在小學的時候學的是什麼,她們發表的那些作品是什麼,她們當時喜歡的校歌是什麼,她們怎樣進學校、女中學生當時的環境、學校裡面的規定是怎樣的,女孩子怎麼逃學,等等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