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忒咪媽媽(文章原創,歡迎個人分享轉發)
近些年來,發生了不少讓人無法理解的悲劇,而在這些悲劇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太差,一旦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事情,就容易走上極端道路。
大家都知道,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不但能夠讓自己,在待人接物當中,脫穎而出,而且還能夠讓孩子遇到問題和挫折時,迎難而上的同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對於孩子來說,脾氣是暴躁,還是沉穩,都是自我情緒管理的最好體現。
而就在前幾天,發生在親戚家孩子身上的一件事情,讓我久久不能釋懷,甚至讓我重新思考孩子情緒管理,以及家長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我的一個遠房表姐麗麗,平常一個人在家帶孩子,前兩天約好一起去逛街,不過在逛街前,表姐家7歲的兒子卻出事了,從二樓的陽臺的位置跳了下去……
而之所以發生這件事,全是一根「雪糕」引起的,當時,表姐家孩子想要吃雪糕,但是剛入夏,表姐覺得雪糕太冰冷,吃了容易生病,所以就拒絕了。
沒讓孩子吃雪糕,孩子脾氣上來了,一哭二鬧三上吊,躺地上打滾,表姐氣不過,動手打了孩子,按理說挨了揍,孩子就會消停一點。
但是讓人吃驚的是,孩子卻極端的從二樓上跳了下來,幸虧當時一樓的位置,搭了一個帳篷,孩子跳下來時,有一定的緩衝,只是受了點輕傷,如若沒有這個帳篷,後果難以想像……
而近些年來,諸如此類的事件,不絕於耳,讓我們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注重情緒教育的重要性。
而針對情緒管理的教育問題,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經提到過:6歲前是進行正面情緒管理的關鍵期,以3歲為「分水嶺」,前後教育方式有不同。
大家都知道,孩子在3歲之前,他的言語表達和心理感受,是不一致的。除此之外,有的孩子呢,可能說話比較早,有的比較晚,有的可能說得清楚,有的也可能說不清楚。
所以,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當他哭鬧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的,儘可能的要遷就一點。
當經過了3歲之後,孩子的情緒雖然仍然多變,但是已經逐漸能夠聽懂並且接受家長的教育和引導,而這個時候,正是培養孩子正面情緒的關鍵期。
而在孩子6歲前,孩子發脾氣或者怎麼樣,最多是通過哭鬧打滾的方式,威脅我們,但是一旦孩子超過6歲,甚至已經十幾歲了,這個時候,如果再去想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的教育,已經很難了,因為某種程度上,孩子已經脫離家長的掌控了。
因此,3歲—6歲是孩子正面情緒培養的關鍵期,而在3歲前,我們儘可能地遷就孩子,在3歲之後,就要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正面情緒培養了。
1、家長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正所謂「育兒先育己」,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想要讓孩子可以具備沉穩的正面情緒,家長自身,就要具備這樣的情緒管理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孩子,儘量避免過激強烈的情緒展現行為,比如說對孩子大吼大叫,又比如說打罵孩子等等。這些負面情緒,都有可能帶給孩子。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長大後控制不住自己情緒,容易走上極端的人,在小時候往往會有一個脾氣暴躁的父母。
2、引導孩子做好情緒發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不如意,甚至上火發脾氣的事情,那麼孩子也是一樣的,而對於這種情況,讓孩子去壓抑自己情緒的爆發,對於身體和心理,顯然都是不恰當的。
而作為家長,應該起到一個情緒疏導員的作用,讓孩子可以用其他途徑和方式,發洩自己的情緒。
比如說可以讓孩子通過運動的方式,或者聽音樂緩和情緒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當孩子情緒平靜下來時,再去和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把壞情緒說出來。
3、鼓勵孩子自信樂觀
其實,在每一個性格溫和穩重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積極樂觀的父母,而正是這一種近朱者赤的影響,讓孩子也可以面對事物的時候,變得從容有度,不慌不忙。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做好榜樣作用,還得鼓勵孩子,讓孩子變得自信樂觀,這樣就算遇到什麼事情,孩子也可以自行消化,不會一旦不如意,就做出極端的行為。
在孩子3歲前的這段時間,讓孩子合理控制好情緒的方式,就是家長要學會說不,不能一味的驕縱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長大後也穩重妥帖。
最後希望每一個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都能夠健康茁長的成長。